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2).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2).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2).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2).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2009-06-20 08:15:15)标签:教育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11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11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内涵定义: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信息技术四基元: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控制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杰作112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1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学习化社会需要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要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113教育信息化概述 1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从教育角度看,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七化: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教育资源建设培养信息化人才制定信息化政策 1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2.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CAI;CAL;IITC2.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2.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2.3.1在技术世界里迷航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2、以课件设计为核心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2.3.2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4、无效的协作2.3.3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创设情景,过分依赖多媒体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3.4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4.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5.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3.1教学结构理论3.1.1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教学结构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特征: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3.1.2现行的两种教学结构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4)教材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大量知识。3.1.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3)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3.2建构主义理论3.2.1建构主义概述皮亚杰-同化与顺应说。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观。强调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3.2.2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情境性: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3.3创造性思维理论3.3.1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其核心素质-创新思维3.3.2创造性思维结构及其组成要素一个指针(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两条策略(辩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3.3.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2、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3、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4、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5、要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3.4多元智能理论3.4.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3.4.2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3、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3.4.3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1、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2、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3、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4.1信息化教学环境4.1.1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教学环境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物理教学环境,(2)技术教学环境(3)情感教学环境4.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4.2.1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大致分为三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4.2.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略)4.2.3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描述教学/学习目标时的注意事项从教学/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2、学习者特征分析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原则: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任务的解决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任务设计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通常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确定先行组织者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协调策略5、评价设计:适时进行教学总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4.2.4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叙述式和表格式。4.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4.3.1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信息化学习资源广义上讲,它涵盖了上述学习资源的所有方面。加上信息化后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化教学教材、信息化支持系统、信息化教学环境。从狭义上理解,是信息化资源的一种,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专题学习网站,图书馆数据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等。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素材类、集成型、网络课程。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化;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传输网络化;交互性;教学过程智能化;信息结构动态化;探索性4.3.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索的工具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4.3.3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1、信息化资源的来源渠道网上收集整理现有资源数字化购买商品化光盘资料组织人员按需开发2、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文本素材的收集与加工图形/图像素材的收集与加工音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视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4.3.4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类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又可将它分为几类: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分类:授课型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类型1)某学科的专题网站;2)某一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3)培养综合能力的专题网站;4)主题学习网站。4.3.5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共享目录管理优点:操作简单,只要在主机上建好目录,将资源放置在该目录下,设置共享即可,并配置好用户权限,建立过程非常简单,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都可以。缺陷:分类属性单一,检索不是很方便,只安全性不好控制,受网络传输和设置的限制。2、远程FTP管理优点:配置简单,支持用账号进行权限的控制。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远程访问,不受所处网络的限制。缺陷:仍然是物理存储的方式;检索不是很方便,只能按照文件夹视图的方式进行查看。3、专题资源网站管理专题资源网站中的资源围绕一个核心的主题展开,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结构化呈现,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缺陷:管理资源过于独立,同一主题资源是良构的,不同主题间彼此独立,不能相互复用。4、静态学科资源站点管理优点:直观、方便,个性化明显。缺陷:更新难度大,检索很不方便。资源的权限不好控制,缺少双向的共建共享交流。5、动态学科资源网站管理便捷的检索工具,可授权的上载机制、灵活的激励机制。6、教育资源库管理特点:1)资源数量庞大,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2)具备检索接口,资源库纪录了每一个资源的关键属性,针对这些属性的检索非常便捷;3)提供开放式接口,支持资源的动态上载和更新;4)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资源视图。7、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管理一种特殊的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教育部教学资源网.tw/scripts/learning/index.asp?更大型的资源仓库,与资源库相比不同点:1)更广泛的开放性,发布在互联网上允许更多的匿名访问用户;2)除了资源实体外,还通过链接等方式将各类资源串联在一起,并提供方便的检索;3)网页形式存在,有更强的交互性,影响面也更广。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5.1教学模式概述5.1.1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应用。2、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取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3、教学方法广义,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即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狭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本书所讲为狭义。5.1.2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主要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教学行为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灵活多变,一般没有结构性。往往不指向整个教学过程,而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有操作性,可以看作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相对对立的,基于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受很少的教学策略的影响。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教学过程的元认知,对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3、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处于较为宏观的层次,用于反映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中四个核心要素在教学中所展开的动态进程(客观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结构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体现,同一教学结构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展开,可以衍生出多个用于指导具体教学进程展开的的教学模式(带有人的认识,主观性);教学策略较前者更具体,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5.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5.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just in time用于课前课后的辅助教学活动。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划分起来比较复杂一些。比如有按照学科的角度来区分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内整合模式。按照教学策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等教学策略的课内整合模式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基于多媒体演示教室的整合模式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整合模式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由于教学策略的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类型。(单一的策略)5.2.2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3、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4、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模式5.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主要三类: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5.3.1接受式教学模式1、接受式教学模式概述及其操作流程接受式教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有意义的联系,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按照某种认知结构变量关系将新知识同化 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并掌握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操作流程:a)呈现先行组织者b)呈现新的学习内容c)正确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d)迁移、运用新学知识5.3.2探究性教学模式 1、概念: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中有关知识点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关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2、流程图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5.3.3研究性教学模式1、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流程图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包括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1、教师作用的差别。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3、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4、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活动课程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实践与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实践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创新。研究性的知识来源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一、定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Thematic Instruction,RBTI),是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二、概念内涵:(一)资源指学习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支持学习的一切的人、物、财和信息的总成。(二)这里的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的覆盖面很广泛,只要学习者感兴趣或为教学需要,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或任何现象。1、主题是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的前提,主题开发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主题开发可以参考以下理念:由师生共同开发: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开发和学生独立开发。一般教师提供。具有亲和力: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跨学科性/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习者将在分科科目学习中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具有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经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作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目标整体性:主题应能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1、资源利用的广泛性: 2、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3、跨学科性: 4、任务驱动性: 5、探究性: 6、反思递进行国外整合模式简介一、WebQuest教学模式(一)由来与本质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二)分类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成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1、WebQuest的构成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结论:2、MiniQuest的构成一个MiniQuest由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组成:二、NTeQ模式NteQ描述为:基于一个单元或主题,将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小组构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整合模式。按照NteQ模式创建课程单元计划包括10个步骤:制定目标;计算机功能匹配;确定问题;处理数据;显示结果;设计技术整合活动;设计准备活动;设计结束活动;设计支持活动;评估。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概述(一)教学评价概述1、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2、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3、教学评价分类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两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学生、媒体、资源等教学要素充分互动的阶段,其成果表现形式很丰富:现场课、录像课、教学后说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综合课例。(二)教学评价的新发展1、评价功能的发展评价过程中学生发展,轻甄别功能。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也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2、评价取向的发展过程取向评价:强调把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内。多元主体取向评价:评价还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假设的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情况,评价者和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评价。还要关注,家长、社会人士等。形成一种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多元化评价。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是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从而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通过档案袋不仅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研讨式评定将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定的一个部分。源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表现展示型评定通过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以说明其是有价值的,并由此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结果。展示内容可以是科学试验、科学展示会、活动、表演、论文、方案设计展示等。缝补兴评价是指利用缝补性文本完成对某个任务的评价。这种缝补性文本起源于反思笔记。这也是一种评价策略,目的是产生和分享学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过程中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为产生最后结果提供基础。电子化评价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评价,解决信息量大、操作繁复、统计信息难以获得、工作量大等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电子支持的评估系统在实践中应用。(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4、评价观点发生变化5、评价价值发生变化6、评价方法发生变化7、评价标准发生变化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方案:常规教学设计阶段的典型成果;教学资源:即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关教学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设计单元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成果体现,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学习工具、评价量表、活动过程模板等。(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三)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定义定义: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1)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评价时考虑的纬度和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学生作品范例活动过程模板活动过程评价方法6.3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成果表现:现场课、录像课、综合课例等。对其评价纬度从教学结构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等进行。6.3.1教学结构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下图):6.3.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优质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方面具有的如下特征:1学生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