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1页
多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2页
多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3页
多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4页
多途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131118语文教学如何通过多途径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论文负责人 朱艳霞 所在单位 满城县坨南乡中学 语文教学如何通过多途径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坨南乡中学 朱艳霞内容摘要: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就要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作为“人”的权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去感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促进自身发展;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人文习惯;建设人文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环境条件。如此,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更好地完善自己,做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提高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无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科学文化素养并不等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是强身之道,而人文素养则是立身之本。人文素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作为农村中学,我们把人文素养内涵界定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崇尚真善美,崇尚科学;有责任感、羞耻心;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等),有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其外在表现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更好的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课题研究过中,我们期待向更深更广的外延发展,更高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是把人当作“人”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一位学生提出“皇帝不可能一丝不挂地上街游行,肯定是安徒生在说谎。”这一问题,令师生都感到意外,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握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而是耐心倾听了学生的理由,然后组织大家对这个问题法表看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徒生幽默、讽刺写作手法及作品主题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二、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例如:教背影这一课时,有的学生发笑,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学生并不认为朱自清写得精彩。后来我改变了教法,我先给学生讲父亲跟自己的关系,父亲如何关爱自己,特别是上大学时,年迈的父亲亲自挑着行李到车站送别我的情景,就不禁想到本来贫困的家庭,为了我能顺利上大学,不知年迈的父亲又要熬多少苦头了。然后,再要求学生讲他们被父母的爱深深感动时的情景,学生的极积性一下字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背影,学生学习就很投入,甚至能够很深情地表演父亲吃力地爬上月台的动作,师生就是这样在人伦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这里没有枯躁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出现了令人荡气回肠的“人化情景”体现了人文精神。又如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仍死扣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地金钱关系”这一点去分析课文,自然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与西方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别。倘若在教学中联系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且喜欢评价人的特点,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或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现象去评价像菲利普夫妇一类的人。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了文本的内涵,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当然,不仅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三、走出教材,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也多次强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例如:多读名篇名著。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教了安徒生的就可以让学生读他的安徒生童话;接触了我国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就推荐读儒林外史;教了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简易古文,就让学生慢慢涉足论语孟子。此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名著以及外国一些优秀的名篇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格列佛游记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 “名篇名著”阅读活动。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像令人毛骨悚然的“9.11”恐怖事件,牵动全球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大大小小从未间断的战争,到神州六号飞船, 2010广州亚运,2008北京奥运会,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疯狂造假事件,毒酒、毒奶粉、毒河粉、毒鱼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关注也应该关注的事,通过对这些事情的了解、参与、体验,学生才是我们教育要培养的“人”,而不仅“才”。像早年我国突遭“非典”病魔的袭击,全国人民都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非典”,关注生命。这样许多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举办诗、文朗诵会。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掀起读书热潮。一月写两篇读后感。体会感受阅读的种种好处: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学会求知和做人;可以催人奋步;可以和名人交友从精神上感染、熏陶学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课内外结合,广泛阅读。开展“民族文化知多少”主题班会;举办“古今中外名人故事讲述”评比活动;观看励志电影。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文情操,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尊老爱幼孝为先、我也是雷锋、和谐社会连着你我他等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举止文明,言谈得体。做自律文明的中学生。五、创建文化校园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势在必行。营造浓厚人文氛围。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自觉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个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都会烙上学校特有的文化印记。我校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在校门入口处,建成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展示墙,在教学楼、宿舍楼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宽敞明亮的教室,楼道里独具匠心设计出的教育名言、格言、警句图画,楼梯间的文明提示语、校园中的爱护花草的标识牌等,这些浓郁的文化氛围对规范学生言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灌输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起到无言的教化作用。学校又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每面校墙、楼梯间的墙壁,在上面悬挂宣传标语、图文并茂的弟子规、二十四孝图三字经和诸葛亮的诫子书等,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成为学校人文素养宣传阵地。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言语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六、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1)开展“小手牵大手-亲子读书”活动,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活动中。我们结合“书香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举办“父母学堂”读书讲座。“亲子读书”基本要求如下:父母应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积极倡导家长建设好“家庭图书角”,经常为孩子购买一些文字书籍,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优质的精神粮食,为打造丰厚的人生底蕴奠基;平时能关心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开展父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书社区化。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有关图书馆、图书室、新华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开展网上读名著等活动。(2)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成立年段家长委员会,使其成为我校书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