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解构主义印记.pdf_第1页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解构主义印记.pdf_第2页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解构主义印记.pdf_第3页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解构主义印记.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5 2009年1月 第6卷 第1期 总第27期 中 国 外 语 引言 刘宓庆在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中 提到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 流 而不是 源 它的出现倚仗着哲学和语言学中功能主 义思想的深厚根基 刘宓庆 2005 266 7 任 何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都不可能只受某一 种思想或思潮的影响 理论作为人类思维的产 物 同时也是社会人文的产物 它所产生的社 会人文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尤其是同为思维和 人文产物的同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理论思想 也 会不可避免地在其中留下痕迹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自诞生到不断成熟 和完善 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其代表人物主 要是赖斯 Katharina Reiss 和诺德 Christiane Nord 等 1972年赖斯 翻译批评 潜力与局 限限制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德国功能 翻译理论的诞生 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的倡 导者除赖斯外 著名的还有弗米尔 Hans J Vermeer 和曼特瑞 Justa Holz Manttari 在 这一阶段 功能学派源于 对等 又开始走出 对等 形成了该学派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目的论认为 任何形式的 翻译行为 包括翻译本身 顾名思义 都可以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解构主义印记 庞月慧 朱健平 湖南大学 看作是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 的 而且 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 一种新的情景或事件 也可能是一个新的事 物 Vermeer 1989 转引自Christiane Nord 2001 翻译行为的过程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 到的目的决定的 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代以诺 德为代表 她在 目的性行为 析功能翻译 理论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中 提出了著名的 功能加忠诚 原则 大大丰富了 功能翻译理论 同时对过去的某些不足进行了 有效的矫正 就在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诞生前夕 20世 纪60年代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宣告诞 生 并很快触及人文学科的几乎每一个领域 王宁在解释德里达的阅读策略时指出 解构式 阅读的 目的是发现一种关系 结构 在将其推 向极端或突出地位时将其中心消解 同时也将 其具有整体性的意义播撒和分化 它与其 说是一种目的 倒不如说是一种 破坏性 和 去 中心化 手段 王宁 2005 190 我们发现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就体现了明显的解构主义 印记 这种印记不仅体现在对源语文本中心论 的颠覆 而且体现在对原作者中心论的解构 作者简介 庞月 慧 湖南大学外 国语学院硕士在 读 研究方向 翻译学 E mail vivien pyh 126 c o m 朱健平 湖 南 大 学 外 国 语学院教授 博 士 研究方向 翻译学 E mail zhujianpinghzh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382 2009 01 0095 05 摘 要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产生的时代 是后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 尤以解构 主义哲学思想最为显著 因此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甚至可 以从中看到些许解构主义的印记 以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为中心 分析 其中所隐含的解构主义印记 或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审析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都 可以发现两者在思想上的某些一致性 主题词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目的论 解构主义 1 1 96 FLC Jan 2009 Vol 6 No 1 General Serial No 27 因此 本文试图从文本和人本两个角度探讨功 能学派翻译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解构主义印 记 文本的解构 对传统翻译观中源语文 本中心的解构 传统的翻译观中 不论是语文学派的 信 忠实 神似 化境 还是语言学 派的 等值 等效 的翻译标准 在考察源语 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关系时 普遍将研究重心落 在源语文本上 强调目的语文本应忠实于源语 文本 尽管它们大都也承认忠实和对等的相对 性 认为 完全 绝对 彻底 的忠实与对 等只是一种理想 德国功能学派则在传统翻译观的基础上 实现了突破 虽然他们 也承认对等的概念 但他们只是把对等看成是译文与原文之间诸多 关系中的一种 朱健平 2007 55 功能学 派翻译理论的主流 目的论 将翻译视为一 种交际行为 这种行为所要实现的目的对包括 翻译策略和手段在内的整个翻译行为和过程都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即 目的决定手段 Nord 2001 124 由此 源语文本就翻译行为而言只 是一个信息源 它所起的作用只是提供信息 比如 费米尔和莱斯在 翻译理论基础概述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 1984 一书中指出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 参照系不应是 对等 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 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 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转引自陈小慰 2000 诺德将翻译的目的大致归为三类 一是译 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二是目的语文本在目 的语环境下的交际目的 如教育和启发读者 三是使用某种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的目的 如 采用直译来体现源语的语言结构特征 目的 Skopos 这一术语本身通常所指的就是 目的 语文本的目的 Nord 2001 28 诺德所划分 的三种目的都体现了翻译行为的意图性 而这 种意图性也反映在翻译行为的客体 文本 上 就文本而言 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文本目 的 一个 称职 的译本是不惜违背所谓的 忠 实 甚至不惜背叛源语文本的语言乃至文本 形式等要素的 例如 诺德在讨论异功能翻 译 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 时以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的翻译为例 认为需要将该书 译成儿童读本 她认为 大部分现代读者都不 了解原文的背景 因此只能将它译成以异国文 化为背景的滑稽小说 Nord 2001 51 有时 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翻译交际目的 原文的文 本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小说改译为话 剧 诗歌译成散文等 老舍就曾将30年代创作 的短篇小说 五虎断魂枪 改编为同名英文话 剧 如此翻译 若按传统的翻译标准衡量 可 谓 不忠不孝 更毋庸说是上乘之作了 但从 目的论的角度来看 这些译作同样具有相当的 参考价值和社会效应 同样可视为成功的翻译 作品 这种现象同样可以从解构主义对意义的诠 释上得到合理的解释 解构主义以贯穿于整个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逻各斯中心为消解对象 认为 对语言的解读是永无止境的 是由无数个 替换意义的差异所构成的 能指的不确定性 和所指的多重取向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滑动 导致了终极意义的不可能获得 王宁 2005 188 这种 终极意义不可能获得 的论断 在目 的论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目的语文本的意义 来自于译本产生的意图 即翻译的预期目的 意图和语言相结合使得意义得以表达 语言在 被表达的过程中外化了意图和意义 于是 源 语文本的创作意图和目的语文本的预期目的成 为相互滑动的能指与所指 撇开对源语文本创 作意图理解的不确定性不谈 单就同一源语文 本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译者出于不同的预期 目的译出的译本来看 两者要达到一致的终极 意义便很难 此时 目的论采取的办法往往是 以后者为重 尽管在许多人眼中 德里达的解构理 论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 但德里达始终认 为 解构并不是破坏性的 它无意消散分 解或减少任何成分来达到解释一种内在本质 之目的 王宁 2005 191 我们也可以从 解构 deconstruction 一词中同时看到相悖 的双重含义 分解 destruction 和 建构 construction 其实 解构主义并不是要打 破 消解一切 其更重要的意义恰恰在于打破 和消解之后的重建 同样 弗米尔的目的论也实践着为 构 而 解 的悖论 目的论以传统翻译观中的源语文 本中心论和视源语文本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的观 点为消解对象 将源语文本降低到仅 提供信 息 的地位 而将对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和 预期功能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诺 德在 目的性行为 析功能翻译理论 一书 中提到过德国海德堡大学600年校庆宣传册翻 译一例 德文原文与译文面向不同目标读者 而读者文化知识上可能出现差异 因此文本中 明示信息 explicit information 和 隐含信息 2 2 97 2009年1月 第6卷 第1期 总第27期 中 国 外 语 implicit information 之间的关系在必要时需 加以调整 同时文本形式也应尽量符合目标语 文化中的语篇与文体规范 另一方面 从工具 型翻译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的预定功能的 角度来看 译文关于周年庆典活动信息应优先 于文本的诉求 宣传推广功能 appellative promotive function 当译文在处理上影响到 文本版式篇幅时 应在不影响周年庆典信息的 前提下进行加注或删减 Nord 2001 61 由此 看到 目的语文本所忠实的不单单是源语文 本 而是充分考虑相关交际情景 综合文本功 能 预期读者 文本接受时间地点 传播媒介 以及文本制作或接受动机等因素而得出的 翻译 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 是目的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正 如诺德所说 翻译要求说明了所需要的是哪 种类型的翻译 Nord 2001 30 它对需要怎 样的译文作出详细说明 表面上 翻译要求 是一个规定性的标准 它要求译者在消解源语 中心后重新构建这一新的中心 以此引导译文 的组织和完善 但事实上 翻译要求 并非一 成不变的确定中心 而只是随着译文相关的交 际情景而活跃的指导性的参考 客观而言 翻 译要求随交际情景而改变 主观而言 人为总 结的 翻译要求 自然也会随着人思维的转变而 发生改变 这一点类似于德里达提出的 延异 diff rance 概念 所谓 延异 其实就是 一个 结构 一种运动 Diff rance是各种差异及 其踪迹的系统游戏 是各种元素据以相互关联 的空间 espacement 游戏 这一空间是既主动 又被动的间隔的产物 而没有那些间隔 含 义充分的 词语就不能指义 不能产生功能 44 王 宁 2005 189 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将 含义充分的词语 扩展到文本层面 因 为有了 既主动又被动 的间隔所产生的空间 含义充分的 文本便能够指义 由此产生功 能 一方面 翻译要求 可以在宏观上归于客 观的时间因素 即预期的目的语文本实现的时 间 和客观的空间因素 即目的语文本实现的预 期地点 场景 另一方面 翻译委托人和发起 人的参与和干涉 预期的目的语对象等人为因 素则可引申为人脑思维空间的因素 抑或是主 动或被动地受到客观时空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人为反映 于是 翻译要求 便体现出了德里 达的diff rance概念中结合空间的diff rence和 时间上的diff r 的内涵 以及 ance词缀游移在 主动与被动之间 Kathleen Davis 2004 14 的 意味 这一点可以从朱生豪和梁实秋对莎士比 亚作品的翻译中得到证明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译介莎士比亚的大 家 两人的翻译可谓各有千秋 如在处理原 文中 不雅 词语时 朱生豪舍弃 逐字逐句对 照之硬译 而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朱生豪 2001 2 梁实秋则在 莎士比亚全集 例言 中说 原文多猥亵语 悉照译 以存真 梁实 秋 2001 2 反观二人翻译初衷 朱生豪在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译者自序 中写道 夫 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 固非一国所可独占 倘因此集之出版 使此大诗人之作品 得以普 及中国读者之间 则译者之劳力 庶几不为虚 掷矣 知我罪我 惟在读者 朱生豪 2001 2 而梁实秋则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 于是 朱生豪为避免目的语读者因无法接受有 违中国传统文化的淫秽不雅之词而对作品产生 抗拒 在译文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删改 梁 实秋则从激发读者对原作的兴趣出发 将各种 双关语乃至 不雅 之词予以保留 从目的论角 度来看 朱生豪明白晓畅的 普及版莎士比亚 与梁实秋 存真 的 照译版莎士比亚 正是由 于两位译者不同的交际目的产生不同的翻译要 求 从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而从宏观的 时空概念分析 朱生豪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社 会情境正是帝国主义肆意欺压中国 讥笑中国 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 吴洁敏 朱宏达 1996 107 的时代 于是 译者这种 对革命性的认识和使命感激发了他为国民 为 中国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而梁实秋更多 考虑的则是 提倡文学的人性和理性 希望通过 翻译反映永恒人性的文学经典实现与权力话语 的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当时中国翻译文学 的阐释空间 避免文学沦为政治的工具 严 晓江 2007 这不仅体现了时代背景因素对 译者所得翻译要求的影响 更凸显出人脑空间 对客观时空因素产生的反映而导致不同的人为 认识 由此 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延缓的 无止境的游戏 决定了 翻译要求 的开放性 和无限可能性 并直接影响 所需要的翻译类 型 人本的解构 对传统翻译观中原作者 中心的解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解构主 义印记不仅体现在它对传统翻译观中源语文本 中心的解构上 还体现在它对传统翻译观中作 者中心的解构 传统翻译观将作者置于决定作品文本意 义的中心地位 认为作为作品思想和语言的创 造主体 作者的地位和权威不容撼动 而 传 3 3 98 FLC Jan 2009 Vol 6 No 1 General Serial No 27 声筒 应声虫 原文的 仆人 媒婆 的译 者 其决定力与地位自然被弱化甚至 隐形 传统翻译观通常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概 括为三方 位于中心地位的原作者 隐身 的译者及少作考虑的译文读者 目的论则将 整个翻译过程视为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 认 为翻译的参与者除了作者 译者和译文读者 外 还包括翻译的发起人 initiator 委托人 commissioner 和目的文本的使用者 target text user 这些参与者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翻 译行为的人际网络 可以说 目的论在消解了 传统的作者中心论的同时 又重构了一个新的 多元的 群体中心 然而 群体中心 的多元 构成本质及其内部的互动运作 恰恰注定了它 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目的论认为 决定译文 交际目的的不是作者 而是翻译的发起者 他 她对 翻译要求 的构成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 用 目的语文本的接受者即译文的目标读者 也是目的语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Nord 2001 22 然而 即便原作者 翻译 发起人 目的语文本读者等因素确实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执行 但 他们最终不过是翻译过程的间接参与者 真正 直接参与和操纵翻译过程的仍是译者 译者才 是这个多元 群体中心 的中心 由此 作者便 由传统翻译观中的 主人 降至仅仅作为信息提 供者的地位 基本上 作者已经退出了翻译现 场 作者不在场 或者说 作者死了 这 也正是解构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 解构主义 代表人物罗朗 巴特 Roland Barthes 明确宣 称 读者之生必以作者之死为代价 Roland Barthes 1984 他认为 多重书写构成文本 而这种多重性终聚焦于读者 而非作者 Roland Barthes 1984 文本一旦完成 语 言符号即开始起作用 读者通过对语言符号的 解读来解释文本的意义 因此 文本能否存在 下去 取决于读者 李文革 2004 286 解 构主义认为 理解与阐释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 对话 同样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作为源语文 本的第一读者 自然也获得了空前的创作自主 权 同时 解构主义认为 在无限 踪迹 trace 的作用下 意义不断播撒 意义域无限 扩张 对最终意义的把握就成了不可能的任 务 文本每经一次阅读就改变一次原文的意 义 译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断地 对原文进行解释 这些解释又相互补充 只有 对原文不断地翻译和对译文不断地阅读 原文 才得以存在下去 而且 文本能否存在下去 不是依靠文本本身所包含的特性 而是依赖 于译文所包含的特性 李文革 2004 286 因此 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建构适合 的意义 亦即德里达所定义的 确当的翻译 relevant translation 由此 所谓 确当的翻译 简言之 就是 好的 翻译 人们所期待的翻译 总之 一种 履行了其职责 为自己的受益而增光 完成了 自己的任务或义务的译文 同时也在接受语中 为原文写下最确当的对等词 所使用的语言是 最正确的 最贴切的 最中肯的 最恰到好处 的 最适宜的 最直截了当的 最无歧义的 最地道的 等等 Derrida 2001 177 在翻译过程中 真正履行职责 完成任务 或义务 同时写下确当对等词的 自然只有译 者 如果说目的论尚未十足明确地凸显译者在 翻译中的作用 而认为参与翻译过程的其他因 素亦不同程度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诺德 的 功能加忠诚 原则无疑是对译者无可取代地 位所作的一个重要补充 诺德指出 她 之所以 将忠诚概念引入目的论 是为了解决翻译中文 化特殊性问题 对翻译目的的范围加以限制 卞建华 2006 她所提出的忠诚原则其实更 多的是一个译者所应该具备的道德伦理观念 或职业道德原则 ethical principle Nord 2001 119 具体地说 译者不仅要对发起人 委托 人 译文读者 原作者忠诚 同时也要对自己 忠诚 忠诚原则的一项主要内涵是 在翻译这种合作活动中 限定翻译目的 范围使得对某一特定原文的翻译行为受到译者 对翻译其他参与方责任的限制 忠诚原则 如 果委托人要求译者对作者 译文读者 或两者 都不忠诚 译者应该就此与委托人争论 甚至 可以出于道德原因拒绝翻译任务 卞建华 2006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 译文的功能 目 的 是译者决定采取何种策略的最重要的标准 而译文读者的期待则是决定译文功能 目的 的 主要因素 这一点与德里达对 确当的翻译 或 好的 翻译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好的译文就 是人们所 期待 的翻译 它指向的同样是目的 语读者的期待 要求译者 履行其职责 完成 自己的任务或义务 则明显是指向目的论最为 关切的译文的功能 目的 目的论并不排斥 对 等 因为那是译者在委托人的目的与原作者的 99 2009年1月 第6卷 第1期 总第27期 中 国 外 语 目的相一致时可能选择的策略 只有当双方的 目的不一致时 译者才会在其间进行协调 周 旋 直至最后达成 最恰到好处的 最适宜的 译作 由此可见 无论是目的论的 功能加忠 诚 还是解构主义 作者死了 他们在对 确 当的翻译 这一目标的追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译者基于特定的时间及空间环境 在一定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外 界的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做出反应 通过选择 恰当的文本和翻译策略来实现翻译的预期目 的 这是目的论角度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同时 也体现了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是对源语文本中心论 原作者中心论的有力反 驳 不论是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 还是作为译 文创作者的译者 都不再局限在原作者影子之 下 而成为译文生存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结语 功能学派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 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从解构主义的 视角来看 功能学派的翻译思想消解了传统翻 译观的原文文本中心 重新构建了翻译目的和 译文功能这一新的中心 认为翻译目的和译文 功能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决定译文的评判标 准 同时它还以 翻译要求 取代了传统的 忠 实 原则 这样 它通过消解传统翻译观的作 者中心 重新构建了一个囊括翻译发起人 委 托人 译者 作者 目的语文本接受者和目的 语文本使用者等所有翻译过程参与者的群体 中心 而诺德提出的 功能加忠诚 原则更进 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中心地位 总之 不论是消 解与重构 意义无终极 还是译者的主导 决 定地位 都不难看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与解构 主义翻译思想之间的共通之处 也可以看到功 能学派翻译理论中所透露出的解构主义的印 记 注释 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 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为07BYY009 参考文献 1 Barthes Roland La mort de l Auteur A In Barthes Roland eds Le Bruissement de la Langue C Paris Seuil 1984 61 67 2 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4 4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Derrida Jacques 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 J Critical Inquiry 2001 2 174 200 4 Nord Christina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卞建华 对诺德 忠诚原则 的解读 J 中国科 技翻译 2006 3 33 36 6 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 对某些翻译 方法的新思考 J 中国翻译 2000 4 9 12 7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M 北京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 梁实秋 莎士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