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S课题移动设备发展史演讲.ppt_第1页
ISAS课题移动设备发展史演讲.ppt_第2页
ISAS课题移动设备发展史演讲.ppt_第3页
ISAS课题移动设备发展史演讲.ppt_第4页
ISAS课题移动设备发展史演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AS移动设备发展史 组长 陈俊翰组员 蒋佳余郑家凌邓云杰 总纲 移动设备的定义与分类 陈俊翰 第一种移动设备的发展 邓云杰 第二种移动设备的发展 郑家凌 第三种移动设备的发展 蒋佳余 总述与展望 陈俊翰 前言 从早期人们的体力劳动 发展到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 再到今天的移动设备 从人脑计算到大型计算机到笔记本电脑 从写信到有线电话到智能手机 移动设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更加轻松从容的生活学习工作 这就是我们拥有移动设备的理由 那么移动设备的定义和分类有哪些呢 移动设备的定义和分类 移动设备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使用的设备 可移动存储设备主要是负责存储文件用 有u盘移动硬盘等 而今天要着重介绍的就是手持移动设备 大的有几种 智能手机 个人数码助理 PDA 便携式游戏机 平板电脑 笔记本电脑 PDA也就是以前的掌上电脑 它可以使用部分传统计算机上的功能收发邮件和上网浏览 但发展到今天 智能手机发展起来 已经渐渐取代了PDA的作用 智能手机拥有PDA的功能还可以打电话 所以PDA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便携式游戏机今天一笔带过了 纯娱乐式设备我们今天不谈 今天的主角呢 三个 笔记本电脑 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笔记本电脑 什么是笔记本电脑 英文名称为NoteBook 俗称笔记本电脑 是一种小型 可携带的个人电脑 通常重1 3公斤 其发展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 重量越来越轻 而功能却越发强大 跟PC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便携带方便 笔记本发展史 1985年 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 这款笔记本电脑目前为止是多数国内媒体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 也就是这款笔记本的问世 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业界的20年的风雨路程 1989年9月 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运行频率为16MHz 内存为1MB 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 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 分辨率为600X400 重量约4千克 1995年 ThinkPad760cd问世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PC一样 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笔记本分类 发展到今天 人们现在把笔记本分为商用笔记本和娱乐家用笔记本 商用系列中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thinkpad了 商用笔记本更注重安全稳定性和长时间使用性 所以其多媒体功能会相对较弱 外形也更加保守庄重 颜色多为黑色 一般配备低端独立显卡或者集成显卡以保证其续航能力 从硬件到软件 到售后服务 都是其努力的目标 而讲到普通消费者使用的娱乐家用笔记本 现在的分类是追求极致的视觉体验和好看的机身外形的外观向 苹果笔记本是其代表 还有就是追求完美的游戏体验和超高的硬件配置的性能向 戴尔旗下的alienware是其代表 当然还有一些工作站或者专业设计用笔记本 它们大多配备了专业显卡和多个扩展屏幕 这里不一一列举 关于两大分类的代表 让我们能逐个来看 Thinkpad Thinkpad由IBM推出 现属联想公司旗下 Thinkpad推出了第一台具备多媒体功能的笔记本 使得笔记本进入寻常百姓家 但其确是彻头彻尾的商用笔记本 TrackPoint 指点杆 俗称小红点 ThinkLight键盘灯 全尺寸键盘和APS ActiveProtectionSystem 主动保护系统 都是其标志 其安全坚固的硬件 一应配套的软件 和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 深得商务人士的青睐 经典机型已不胜枚举 而后推出的跨界之作Z系列宽屏笔记本也是标志着商用笔记本娱乐化 最新thinkpad甚至登录了平板电脑市场 推出了ThinkPadTablet系列 Macbook MacBook是苹果电脑所开发推出的笔记本电脑 是现在苹果的主流机型型号 大体可分为macbookair和macbookpro 其拥有独家设计的macos系统 一体成型的轻薄机身 高分屏显示器 宽大的Multi Touch多点触控板 其没有完全替代其他笔记本也与它独家的系统和昂贵的定价有关 Macbookair 苹果推出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 最薄处约4mm 最厚处约19 4mm 特制LED屏幕和特殊处理器 大量的焊接于主板上的原件和不可拆电池造就了其超薄的厚度 低功耗的硬件也带来了超长的续航时间 所有也受到不少商务人士的青睐 Macbookpro 厚度不及air 但在业界同等配置中其厚度仍是翘楚 相比air pro拥有更强的处理器性能 更大的屏幕和更高的分辨率 还有更具游戏性能的独立显卡 以及更高的售价 Alienware Alienware 戴尔旗下品牌 其产品 均采用了当前最高端 顶级的配置 在业界是高端 高品质的代名词 中文名一般叫作 外星人 游戏玩家对其无比熟悉 alienware真正做到了笔记本电脑上也能实现台式电脑的游戏体验 从便携的11寸型号到大型的18寸型号 每款机器都拥有霸气的外形 深受追捧 而11寸小型号更是便携本中真正的游戏本 笔记本电脑的未来 笔记本电脑发展到今天 人们也想在笔记本上实现更多的功能 到现在intel主推的所谓 超极本 都标志着人们所希望的更便携化 更性能化 更人性化 这都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所谓的商用笔记本和家用笔记本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更集成 更性能的硬件都会随之而生 独立显卡也许会成为过去 cpu中的集显性能或许会进一步提高 就像现在人们所知道的amd推出的apu 无需独显 也拥有游戏性和便携性以及长时间续航 笔记本未来的路还很长 随着更多功能的加入 它将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智能手机 什么是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 是指 像个人电脑一样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 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 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智能手机发展史 说到智能手机 我们不得不先提到手机 随着手机一开始只是用于通讯 一直发展到现在 智能手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慢慢提高中诞生了 1973年4月的一天 一名男子站在纽约街头 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 并打了一通 引得过路人纷纷驻足侧目 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 库帕 2000年12月 爱立信推出了黑白的触摸屏手机R380sc 这款手机是全球第一款智能系统的手机 内置了WAP浏览器 在实现个人信息存储和管理功能的同时还能兼顾网络浏览等操作 你可以将其当做记事本 通讯录和掌上电脑来使用 这时便有了手机 PDA的概念 手机不光用来通讯了 随后便是智能手机的时代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也不断涌现 更新换代 智能手机的故事 智能手机在一开始由键盘控制 那时的屏幕还不是触控屏 到后来由苹果iphone所带来的大屏触控风格成为主流 智能手机渐渐取代PDA的地位 它是一个集通讯 娱乐办公于一体的设备 从早期的塞班 windowsmobile palm 到今天主流的android ios blackberry windowsphone7 系统在变更 也记录了一个手机厂商的兴衰 从前风光无限的诺基亚 今天势不可挡的苹果 用户的追求可见才是厂商研发的追求 从开始到现在 究竟智能手机行业有哪些厂商 哪些系统 哪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让我为你一一道来 诺基亚 诺基亚 Nokia 公司成立于1865年 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是全球第三大手机生产商 诺基亚在早期凭借塞班s60v3 v5在智能手机市场风光无限 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然后过于墨守成规的系统 使得其市场份额也被其他手机厂商推出的智能手机慢慢占据 现在可以说是低谷期 2011年2月 诺基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 凭借windowsphone7 诺基亚再次起航 我们期待它今后的表现 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公司 MotorolaInc 成立于1928年 是全球芯片制造 电子通讯的领导者 谷歌公司2011年8月15日宣布与摩托罗拉签署最终协议 将以每股40美元的现金收购后者 其2004年上市的V3手机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 而后的沉寂 2009年 moto凭借android操作系统的milestone手机成功翻身 现在再次成为业界焦点 其独具一格的工业设计受到很多玩家的喜爱 人们机型有me525 droid系列等等 苹果 iphone与iOS 苹果公司 原称苹果电脑公司 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 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 也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其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 在公司已故灵魂人物jobs的带领下发展强大 iphone 智能手机 没有键盘 而是创新地引入了多点触摸 Multi touch 触摸屏界面 在操作性上与其他品牌的手机相比占有领先地位 它告诉了我们 用户体验至上的道理 是市场上最火的手机 高售价并没有降低其追随者的热情 iphone至今也发展至第五代 iPhone4S iOS 是由苹果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 最早于2007年公布这个系统 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 后来陆续套用到iPodtouch iPad以及AppleTV等苹果产品上 iOS已经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系统市场份额的30 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为43 Android Android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 由google开发 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 目前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 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 安卓 android受到广大手机厂商的支持迅速成长 moto 三星 htc LG 也因此系统而再次发力分割诺基亚的市场份额 其特点是开发源代码 开发者和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系统 所以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个人定制安卓系统 出名的有MIUI等 2012年2月数据 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52 5 的份额 中国市场占有率为68 4 智能手机交互技术 智能手机发展中期 人们开始注重人机交互 一开始智能手机上便有了声控技术 早在80年代 李开复博士主攻的就是语音识别技术 可惜的是语音识别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 呼声一直没断过 其技术一直在发展 但是一直都没有个很实用的应用来使用这个功能 就在人们摸索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触控技术 它是人们寻求的新交互方式 一个合理的选择 因为它最直接 软硬件要求也没有声控复杂 后来又有苹果所带来的电容屏多点触控技术 不过现在苹果所推出的siri 声控技术又来到人们面前 更智能 更方便的声控技术 又一次让人们有了新的追求 智能手机的未来 智能手机的未来我们不得不说到手机同质化 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 使得翻盖滑盖等造型的手机变得越来越少 更直观的操作带来的是更大的屏幕 物理九宫格键盘已经不见了 然后智能手机也开始清一色的大屏触控 人们开始注重其附加的功能了 me525之所以那么火 就是加入了三防技术 使得三防手机一改以前笨拙厚重的造型 成了一款智能手机 而在人机交互方面 苹果一直是业界领先 更多的交互技术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智能手机也慢慢有了很多普通pc的功能 手机游戏也开始慢慢分割传统游戏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已经是现在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我们可以用它来做更多事 更方便快捷的学习工作生活 平板电脑 什么是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 是一种小型 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 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 它拥有的触摸屏 也称为数位板技术 允许用户通过触控笔或数字笔来进行作业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 用户可以通过内建的手写识别 屏幕上的软键盘 语音识别或者一个真正的键盘 平板电脑由比尔 盖茨提出 应支持来自Intel AMD和ARM的芯片架构 从微软提出的平板电脑概念产品上看 平板电脑就是一款无须翻盖 没有键盘 小到放入女士手袋 但却功能完整的PC 平板电脑发展史 平板电脑的的命名由微软公司在2002年秋季提出 但由于当时的硬件技术水平还未成熟 而且所使用的WindowsXP操作系统是为传统电脑设计 并不适合平板电脑的操作方式 直到2010年 平板电脑才突然火爆起来 iPad由首席执行官史蒂夫 乔布斯于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发布iPad 让各IT厂商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了 平板电脑 上 iPad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概念和设计思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而使平板电脑真正成为了一种带动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个平板电脑 Pad 的概念和微软那时 Tablet 已不一样 2011年9月 随着微软的革新Windows8系统发布 平板阵营再次扩充 平板电脑的真正兴起 IPad真正让平板电脑火了起来 其概念也与微软的初衷变得不一样 它更多的像是智能手机的衍生产品 当人们在觉得手机三寸四寸的 大屏幕 还是小了的时候 平板电脑开始火了 7寸以上的 开始可以称之为平板电脑了 它们甚至使用和手机一样的操作系统 同样的硬件构架 只是更大的屏幕 然而它却成功了 因为人们要的就是更大的屏幕 更加便于观看和办公 大屏幕的好处很多很多 所以它才脱离智能手机 自成一派 说到平板 我们就不得不讲讲让它火起来的IPad Ipad iPad 是一款苹果公司于2010年发布的平板电脑 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 通体只有四个按键 与iPhone布局一样 提供浏览互联网 收发电子邮件 观看电子书 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它冲淡了传统的电纸书市场 也是功能集合的产物 你可以用ipad看电影 读书 玩游戏 所有你能想到的 其有庞大的应用软件库为支持 ipad以一年一代的速度更新 目前已是第三代 newpad 其他 pad 因为ipad的风潮 其他平板电脑也开始以 pad 为结尾 一时之间 各种pad诞生了 其操作系统解决方案为android 2010年10月google发布了专为平板电脑优化开发的android3 0 首发机器为motoxoom 后来又发布了整合手机和平板的android4 0 国内厂商也顺势发布了许多平板产品 更多的处理器解决方案 使得国内平板性能也大幅度提升 更强大的解码芯片便于直接播放更多不同的视频格式文件 不用转换 而这些都是ARM构架的平板电脑 相对于传统X86构架上 早在V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