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docx_第1页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docx_第2页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docx_第3页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docx_第4页
陶瓷工艺【历史发展简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瓷工艺名称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历史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绳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1924年,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分布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 概况【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 【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 【主流】: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 色彩:红、黑、白为主,常画在细泥陶衣上 【题材】:主要为抽象几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 【陶器】: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彩陶多,艺术顶峰 【器形】:盆、钵、壶、瓮、罐、瓶 【色彩】: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 题材: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 【风格】:行笔流畅,装饰繁满【代表】:马家窑 半山 马厂 【原始时代】黏土制坯 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彩陶】: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于坯体,而后焙烧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彩陶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达到盛期,代表有仰韶文化彩陶与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造型:罐、杯、豆、勺装饰特点:点、螺旋纹、波纹表现手法:繁彩、内彩造型:直颈鼓腹罐装饰特点:旋涡纹、葫芦纹、锯齿纹表现手法:多效装饰、形体双关、黑、红彩合用造型:小口双耳罐装饰特点:四大圈纹、人形纹、回纹、网格纹表现手法:大效果、浮雕、陶衣、嵌骨珠【彩绘陶】 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 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分布: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 【黑陶和白陶】 黑陶类别: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黑陶工艺的4个特点:黑、薄、光、纽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春秋战国】【原始陶器】 特点: 烧成温度不高,胎质细腻 胎灰或灰褐色,表面黑色 装饰: 在未干透的坯体表面压印、刻划装饰,而后打磨 分布: 战国时代北方 用途: 明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彩绘陶】 由于陶器先烧后画,坯体表面装饰绘画为后画,因此多用作明器 战国时期到西汉是彩绘陶器的发展高峰期【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彩绘陶是在烧成了的陶胚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战国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是彩绘陶兴盛的主要原因。【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为砑花陶。产生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较大发展。【秦汉时期】【陶器】 泥质灰陶 用途:日用、明器 装饰:彩绘及涂漆、“锡涂陶重要装饰题材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应用:陶瓷、瓦当、铜镜 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 观念:神仙思想、辟邪求福 五灵:四神加麟(汉常为独角鹿) 观念:五行 低温铅釉陶 :釉较厚,绿色为多,也有黄、褐;铅为助溶剂,温度800;明器;武帝时出现,北中国流行【瓷器】制作: 粉碎的瓷石制坯,杂质降低,胎体气孔更少 烧成温度1300,胎体致密坚实,扣击清脆 主产区: 浙江:浙西、浙南、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越窑) 品种: 青瓷、黑瓷;日用器、明器 装饰: 刻划、堆贴、堆塑在东汉的中后期,已经进入完成的阶段。这种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使用了“龙窑”,提高了窑温,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除了青瓷以外,还制成了早期黑瓷。【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几种【魏晋南北朝时期】 种类 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文具、明器等 装饰 刻划、模印、贴花、堆塑、点染、绘画 品种 青瓷(主流)、黑瓷(普遍)、白瓷(创造) 中心 南方:主产地,质量代表 北方:瓷器起步晚,量少质低,文化内涵丰富【陶和瓷的主要区别】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2、火候温度不同, 陶器较低,约800; 瓷器较高,约1200以上。3、物理特性不同, 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 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 敲击有金属声。【南方的青瓷及黑瓷】 浙江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发展: 三国西晋繁荣 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少,装饰简化 其他东晋南朝: 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窑,四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面貌: 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青瓷】 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 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心。 该时期分为四个系统,越窑,瓯窑,婺窑,以及德清窑。 其中越窑的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青瓷中的翘秀。【代表性瓷窑】 瓯窑窑址:浙江南部温州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品种:青瓷,釉色淡青 婺州窑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终于明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装饰:化妆土 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细腻的白色瓷土。以其泥浆施挂于坯体,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的表面。能使较差的胎料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德清窑 位置:浙北德清时代:始于东汉 隋唐衰落 宋代停烧品种:黑瓷为主 且较精致 兼烧青瓷 越窑位置:浙江东北部绍兴、宁波时代:始于东汉,终在北宋发展:三国至西晋发展迅速 三国,胎灰白,釉青色; 西晋,胎灰或深灰色,釉色青灰; 东晋南朝,盛况不再;低靡延续到唐代前期长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造型】 种类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 重要特点:形仿动物 新器形:托盏饮茶、饮酒难确证(唐人称饮茶托盏创制于中唐) 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晚期,流行东晋 变化:早期丰满,端庄 晚期清秀,灵动【装饰】 变化 三国西晋较精 而后相对粗放 手法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印花 题材:几何纹(联珠、网格) 流行:西晋最早流行,延用南朝 贴花 制作:以阴模做成阳纹,贴到器表 题材:动物、人物 流行:三国西晋 褐斑 制作:釉上以高铁料点染 流行:三国后期出现,东晋南朝使用更多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仓廪、主仆、乐舞、禽畜俱全,仙人、佛像 功用:殉葬品 总体来说三国西晋做的比较精细,后期发展比较粗放。 压印、刻花、塑饰、雕镂、釉彩。【忍冬】通称金银花。忍冬是蔓生植物,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忍冬纹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西方因素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白瓷及其意义】 兴起出现:应在北齐晚期,575年安阳范粹墓实物: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 意义增添釉色,彩绘理想底色 问题首创于瓷史不悠久、技艺较滞后的北方,北方陶瓷历史不悠久、传统不深厚、技艺不高超,白瓷却首先出现在北方(1%、3%)。 原因萨满教尚白:北方民族早期都曾信奉 隋唐白瓷:与北方民族关系 辽、元白色工艺品:统治民族来自北方草原【隋唐】m 烧造普及:分布:冀到粤,苏到川,窑址数百,豫、浙居多 m 面貌丰富:品种:南青北白、黑、黄、花、三彩、绞胎 装饰:堆贴、模印、捏塑、刻划、彩绘、釉下彩 m 技术提高: 胎细坚、釉莹纯(匣钵)、形周正 m 域外联系: 西方影响:造型、装饰、钴料 影响扩大:销往东亚、西亚、北非,改变当地面貌【白瓷】m 原料: 胎、釉氧化铁含量1%以下 m 历史: 北朝晚期出现,入隋成熟,入唐,烧造更多、产品更精 m 意义: 新品种、最宜彩绘 m 分布: 隋唐五代,尚主要在北方 【邢窑】m 窑址:河北内丘一带 m 历史:始于北朝后期,隋短期繁荣(薄胎器),唐早期低靡,中期极盛,晚唐渐衰 m 品种:素面白瓷为主,粗、细两种 茶经:类银类雪 m 供奉:翰林:内廷翰林院 盈:帝王百宝大盈库【巩义窑与定窑】巩义窑(巩县窑)m 品种:兼烧三彩,釉陶、绞胎、青花 m 历史:始于初唐,盛唐兴旺,后渐衰 定窑m 窑址:河北曲阳涧磁村 m 历史:始于晚唐 m 品种:黄绿、褐绿釉粗瓷居多 白瓷少但典型,“官”款【青瓷】【越窑 】 m 窑址:绍兴宁波一带,以慈溪上林湖、上虞窑寺前为中心 m 历史:盛唐发展、晚唐五代繁盛 m 品种:青瓷为主,茶经:类冰类玉 m 造型:轻薄,多变化,或仿花形 m 装饰:刻划、印、镂空、捏塑、堆贴、釉下褐彩 【秘色瓷】m 定义:晚唐至北宋中期越窑贡瓷 m 釉质:莹润如玉 m 装饰:釦、金银平脱 m 造型:规整周正 m 技术:小件器支烧【其他窑场】m 北方: 常有西方亲缘 黄堡窑m 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前身 )m 历史:唐代初创,晚唐前较粗陋 m 品种:黑、白为主,也烧青、花、三彩;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五代,耀州 窑 ,青瓷主导,官款、柴窑 【彩绘瓷】长沙窑m 窑址: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铜官窑,石渚窑),民窑m 历史:唐前期始,晚唐五代盛m 品种:青釉为主m 造型:壶最典型m 装饰:9世纪以前,褐斑贴花 以后,褐及绿彩绘风靡【唐三彩及其他】唐三彩 m 定义:低温铅釉陶器,二次烧成m 效果:彩釉斑驳,淋漓酣畅(铅)m 装饰:釉色、模印、刻划、堆贴、绘画 m 历史:高宗朝始,玄宗开元鼎盛,后迅速衰落m 用途:多为明器(厚葬),少数实用,胡风浓郁m 分类:器皿:瓶、壶、盘等;雕塑:俑、马、驼等 m 产地:两京与外地(两京大墓出土物应为将作监甄官署制品)m 影响:宋、辽、东北亚、波斯【花瓷】花瓷 m 产地:北方,河南更集中 m 效果:深色釉上带有浅色斑块,信手点染,富天然意趣 m 著名器物:腰鼓,河南鲁山造,形体常很大【绞胎】m 制作白、褐或白、黑两种瓷土分别制成泥条,再拧到一起 直接以之拉坯,或将切割成片状,镶贴到一般材料上 上釉烧造 m 创制 唐人,当摹仿西方玻璃器 【辽宋夏金】【两宋】 u 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宋代工艺美术典型 u 名窑众,河南和浙江最密集,窑系 u 技术进步:石灰碱釉、窑炉、火照、化缺陷为美u 水平提高,令宋人对瓷器更加喜爱u 官窑与民窑,土贡、采买、二八抽分【定窑】u 窑址:河北曲阳 u 历史:始于晚唐,北宋极盛,与官府联系较多,而后渐衰落 u 品种:乳白釉为主,兼烧黑、绿及绛釉等,胎质致密坚硬u 装饰:北宋中期以前,刻划花为主,以后,印花为主,兼有描金、彩绘等 u 装烧:发明覆烧。加釦 u 影响:晋冀窑系、景德镇窑、高丽u 仰烧u 覆烧【磁州窑】u 窑址:河北邯郸,民间窑场 u 历史:约始于北宋中期,北宋末与金兴盛,元以后渐衰u 产品: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及三彩 u 装饰:白地黑花为典型。剔花、珍珠地划花。u 影响:河南、山西的窑系 u 窑系内精品:河南当阳峪窑的剔花、绞胎、白地黑花,鹤壁集窑的褐黄釉刻划花、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耀州窑】u 窑址:陕西铜川 u 历史:始于唐中期,北宋鼎盛,金元衰落u 品种:青瓷及黑瓷,造型周正 u 装饰:北宋中期以前刻花,中晚期增印花及镂空u 影响:河南的窑系两广【钧窑 】u 窑址:河南禹县 u 历史:约始于北宋初。金代兴盛,而后艺术衰落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