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2).ppt_第1页
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2).ppt_第2页
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2).ppt_第3页
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2).ppt_第4页
甘肃省静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回顾 文革 时期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大批工人 干部停产 闹革命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含义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 决定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 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市场经济含义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 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供求情况来自主生产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光穿越 让我们回顾当时的历史 思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材料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977年2月7日 两个凡是 继续 文革 以来的左倾错误 思考 两个凡是 的实质是什么 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 导致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徘徊中前进 背景2 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10日 光明日报 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材料2 背景1 文革结束后两年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背景3 邓小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抛弃 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审查解决冤假错案及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转折一 左 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 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 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思考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1927 1949 1978 农村转移到城市 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城市转移到农村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归纳中国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 推翻清统建立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 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改革开放后 材料一 二中 凤阳人行乞的主要原因 1 自然灾害 2 人民公社旧体制过于集中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学思之窗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 分田到户包干经营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调动了积极性 二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前提 改革内容 改革目标 改革的根本目的 改革的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试点 1978年首先在安徽 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内容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 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 改设乡 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 改设村民委员会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体制 措施 意义 改革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性 竞争机制 增加活力 经济发展 效益提高 高度集中 自主经营 公有制 多种 平均主义 多种 4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性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始 生产力 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如何评价邓小平的这一论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背景 1 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 国际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3 根本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第56 57页内容 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 社 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 95 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 建立过程 提出 目标确立 基本框架确立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并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 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分组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资料 不同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人民向往的是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20世纪70年代 人们追求的是 三转一响 手表 缝纫机 自行车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 人们追求的是 三件宝 电视机 电冰箱 洗衣机 20世纪90年代 人们追求的 三件宝 楼房 汽车 电脑 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说法 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成为 万元户 21世纪人们的说法是 十万元是个贫困户 百万元才刚起步 千万元是马马虎虎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 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农村改革 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 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 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 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 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自主经营权 3 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 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 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 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克服了平均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