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doc_第1页
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doc_第2页
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doc_第3页
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doc_第4页
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营建技术规程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省主要造林树种种质库建立的库址选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对象和方法、种质库营建和管理、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主要用材、生态和经济林木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品种)等种质库建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072-1993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标注红色的标准好象在文中未引用) LY/T 1344-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GB/T 14073-1993 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LY/T 1340-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GB/T 16620-1996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B33/T 179-2005 林业育苗技术规程DB33/T6532007林业容器育苗3 术语和定义3.1 林木种质 tree germplasm for breeding林木种以下分类单位及各个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当前或未来用于林木遗传改良的林木个体和群体。3.2 种质库Ex situ bank of tree breeding germplasm resources是指在原产地以外收集和保存林木种质的场所。按收集保存种质的性质可分为种源种质库、家系种质库、无性系种质库和品种种质库等。3.3 种源 provenance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3.4 家系family同一植株(或无性系)的自由授粉子代,或双亲控制授粉产生的子代总和,前者称半同胞家系,后者称全同胞家系。3.5 无性系clone由同一原株营养繁殖产生植株的总和。3.6 品种breed variety经人工选育,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符合要求,并作为生产资料使用的栽培植物群体。3.7 地方品种 local variety, local breed 在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下,经长期选择培育而形成的品种,也称为农家品种(native variety)。4 库址选择4.1 地点选择在保存林木种质适生的气候带或生态区内选择建库的地点。库址要求交通方便,易于长期保存,没有或较少生物和非生物不利因子影响。可单独或结合林木良种繁育基地营建。4.2 立地选择宜选择地形平缓、坡度不超过25,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小气候条件优越的立地建立林木种质库。在具体地块落实时,须依据保存种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差异,确定适宜的海拔、坡向、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pH值)等立地条件。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家系、品种)的原则。主要树种适生条件可参见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中附录C。5 收集保存对象和方法5.1 收集保存对象 主要用材、生态和经济林木的种源、优树无性系及其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和双亲控制授粉全同胞家系、具有特定性状的品系、杂种、地方品种,以及经过遗传改良选育出的优良家系、无性系或品种等。5.2 收集方法 通过收集苗木、种子、穗条、根、芽等繁殖体建立种质库。5.2.1 种源收集 结合林木种源试验进行。根据树种的分布特点和试验目的等,按经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势等确定种源采种点。采种林分必须是当地起源的代表性优良林分,最好是天然林。采种林分的面积和密度能保证林木异花授粉的需要,且处在大量结实林龄。采种的优良母树在20株以上,各采种母树至少间距30m50m。采集的种子混合后作为收集保存的种源种子进行育苗和造林。5.2.2 家系收集 结合家系试验进行。从天然林优树上采集自由授粉种子或通过不同遗传交配设计的双亲控制授粉获得全同胞家系种子进行育苗和造林。5.2.3 无性系收集 从用材和生态树种天然林或起源清楚的人工林及各类遗传测定林中选择出的优树和优良个体,品质和产量性状优异的经济林木优株上采集穗条、芽、根或基部萌条等,通过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培育无性系苗木。5.2.4 品种和地方品种收集 对于选育出的主要林木优良无性系、杂种和地方品种,通过无性繁殖培育无性系苗木。 6 种质库营建6.1 无性系和品种库营建6.1.1 规划设计6.1.1.1 区块划分种质库按地形区划为若干大区,大区下设置小区。地势平缓地段可划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山区沿山脊或山沟、道路等划界,不求形状规整或面积一致,但应连接成片。小区按坡向、坡位和山脊等区划。大区界宽4m6m,小区间隔道宽1m2m。6.1.1.2 分区保存按无性系和品种的产地、特性等不同实行分区保存和管理。对于用材和生态树种,收集的天然林优树无性系按其产地或气候带保存在同一个小区内,而高世代亲本无性系则按其生长、材性和抗逆性等,结合亚系群体构建分小区保存;对于收集的经济林木无性系和品种,一般按性状特性差异分小区保存。6.1.2 营建方法6.1.2.1 林地准备林地准备前清除植被和采伐剩余物。平地和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可带状整地,坡度较大的山地要求开设水平带或修筑反坡梯田,带面宽100cm120cm,带间距离因树种特性不同变化在2m4m间。定植株行距挖栽植穴,穴规因不同树种而异,通常为40cm60cm40cm60cm30cm50cm。林地准备要在定植前3个月至1年内完成。定植时穴内施用基肥。6.1.2.2 苗木培育嫁接成活率高的树种,可采用先定砧后嫁接的营建方法;嫁接等无性繁殖困难、造林成活率低的树种,宜先在圃地培育无性系嫁接容器苗后移植的营建方法。6.1.2.3 栽植密度定植密度根据树种、立地条件和保存期限等确定。一般阔叶树种的定植密度小于针叶树种,乔木树种小于灌木树种。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定植密度;保存期限长则适当降低定植密度。6.1.2.3 栽植时间针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应在树木停止生长后的冬季至树木发芽前的初春定植,而常绿阔叶树种则应在树木即将发芽的春季定植。容器苗可适当推迟定植的时间。应选择土壤墒情好的阴雨天气定植。6.1.3 保存数量每一无性系和品种保存分株610株。6.1.4 保存期限一般要求长期保存,具体可视育种进程和育种目标改变等调整保存期限。6.2 种源和家系种质库营建6.2.1 规划设计结合种源和家系测定林建立种源和家系种质库。种质库区内的地块形状尽量完整,土壤条件基本一致。一般按随机完全区组设计造林,试验重复58次,小区大小1020株。若一个试验内保存的种源和家系数多于50个时,应采用分组随机完全区组设计。重复和小区的设置参照LY/T1340-1999。6.2.2 营建方法6.2.2.1 林地准备林地准备前清除植被和采伐剩余物。平地和地势平坦的缓坡地带状整地,带面宽100cm120cm,坡度较大的山地要求保留上坡或顶部的原有植被,采用块状整地,规格为100cm120cm100cm120cm。定植株行距挖栽植穴,穴规因不同树种而异,通常为40cm60cm40cm60cm30cm50cm。林地准备要在定植前36个月内完成。定植时穴内施用基肥。6.2.2.2 苗木培育和栽植按B33/T 179-2005和DB33/T6532007要求培育优质大田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技术按GB/T15776-2006执行。6.2.3 保存数量每一种源和家系保存株数在50株以上。6.2.4 保存期限种源试验林要求长期保存,家系试验林至少要求保存2/3轮伐期以上。6.3 标牌设置 种质库内应设置种质库、分区或区组或重复、栽植行、种源或家系或无性系或品种4类标牌,各类标牌的设置要求见下表。标牌种类标牌材质和规格标牌内容和编写要求标牌数量和用途标牌更新要求种质库用水泥、花岗岩、不锈钢等材料,做成长200cm、宽150cm标牌。内容应包括种质库名称、收集种质数量和面积、建设年份、主管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建设单位等。一个种质库设置一个标牌,用于介绍种质库基本情况。损坏或文字不清和种质数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更新。分区、区组或重复用水泥做成长40cm、宽20cm、厚6cm的标牌。标牌内容为分区、区组或重复编号,用罗马数字、印刻在标牌上端三分之一区域内。每个分区、每个区组或每个重复设置一块标牌,要求标牌二分之一埋在土中。损坏或文字不清时应及时更新。栽植行或水平条带用水泥做成长35cm、宽15cm、厚4cm的标牌。标牌内容为栽植行或水平条带编号,用阿拉伯数字1、2、3、4、5、印刻在标牌上端三分之一区域内。每个栽植行或水平条带两端各埋设一块标牌,要求标牌二分之一埋在土中。损坏或文字不清时应及时更新。种源、家系、无性系、品种用水泥做成长35cm、宽15cm、厚4cm的标牌。标牌内容为种源、家系、无性系、品种等编号,要求编号印刻在标牌上端三分之一区域内。每个种源、家系、无性系、品种的起始端埋设一块标牌,要求标牌二分之一埋在土中。10年左右应定期更新一次。7 种质库管理7.1 抚育管理种质库建成后需加强松土除草(劈灌)、扩穴、施肥等抚育管理,以利于植株早期生长发育。对于无性系和品种保存库,还应加强树体管理,及时清除砧木萌条,植株枯枝等;对于种源和家系测定保存库,死亡植株需于造林当年或翌年补植,保存库内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一致,1/3轮伐期内不间种,不疏伐、不修枝。7.2 灾害防控 本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的原则,防控病虫害、鼠害、兽害、火灾等。根据种质库中病虫害和危害动物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采用有效措施及时防治。加强检疫,防止把危险性病虫害引入种质库。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每年及时清除林道、大区界上及山脚处的植被。7.3 保护林带建立 林木种质库周围应建立保护林带。可保留种质库周边的原有植被,栽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或防火等生态功能显著的树种形成保护林带,保护林带宽度不低于12m。结合种源和家系测定林建立的种源和家系种质库应在测定林的边缘设置23行同一树种的保护行。7.4 密度管理7.4.1 对于无性系和品种种质库,及时伐除生长异常、病虫害严重的植株,促进保存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每个无性系和品种保存的分株不少于6株。7.4.2 对于种源和家系测定保存库,在达到1/3以上轮伐期、树木开始出现明显生长分化时,分23次伐除被压木、枯死木等,尽量使保留的植株在试验小区内分布均匀,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每个种源和家系保存的株数不少于40株。8 档案管理8.1 林木种质库要建立基本情况、技术管理和科学试验各项档案,积累生产和科研数据资料,为提高种质保存技术和经营利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8.2 管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有关审批文件、初步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等;包括种质库基本情况(见附录A)、种质登记(见附录B)、种质测定评价(见附录C)、种质库生产管理登记(见附录D)及各项试验的田间设计和试验结果等,其中图表、图片、照片、标本以及技术管理文件等均需归档保存。8.3 档案要有专人记载、整理、审查、存档,长期保存。_附录A(资料性附录)林木种质库基本情况表种质库名称种质库地点种质库面积建库时间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类型立地条件种质保存数量种名(中、拉)科名(中、拉)种质英文名种质生活型1常绿针叶乔木 2落叶针叶乔木 3常绿阔叶乔木 4落叶阔叶乔木5常绿灌木 6落叶灌木 7其它种质类型1种源 2优树无性系 3半同胞家系 4全同胞家系 5 高世代育种无性系 6选育无性系和品种 7地方(农家)品种 8其他主要用途1用材 2生态 3经济林木 4其他种质库建设单位单位地址技术支撑单位单位地址登记日期登记人员备 注附录B(资料性附录)林木种质登记表林木种质库名称种质名称种质编号种名(中、拉)科名(中、拉)种质英文名种质原产地省 县(市) 乡(镇、林场) 村种质来源地省 县(市) 乡(镇、林场) 村种质类型1种源 2优树无性系 3半同胞家系 4全同胞家系 5 高世代育种无性系 6选育无性系和品种 7地方(农家)品种 8其他主要特性1速生 2高产 3优质 4抗病 5抗虫 6 抗干旱 7 耐瘠薄 8耐水湿 9耐盐碱 10 抗污染 11其他形态特征照片生长和产量特性品质特性生态特性具体用途保存时间库中位置保存数量繁殖方式收集单位收集年份种质原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和林分情况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林分面积林相林龄土壤类型立地条件登记单位登记时间登记人员附录C(资料性附录)林木种质测定评价表林木种质库名称种质名称种质编号种名(中、拉)科名(中、拉)种质英文名经济用途1 用材 2 生态 3 经济林木 4其他种质类型1种源 2优树无性系 3半同胞家系 4全同胞家系 5 高世代育种无性系 6选育无性系和品种 7地方(农家)品种 8其他保存时间库中位置育苗方式育苗年份生长表现生长性状树高/m胸径/cm材积/m3生物量/g.株-1结实量/g.株-1总生长量年生长量对照/%遗传增益形态性状干形分枝叶片花果实木材性质经济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