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谪仙”送别友人的咏叹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冷卫国蜀道难是李白诗歌的代表作。唐人殷璠()在他于天宝十二年编成的唐诗选集河岳英灵集中对蜀道难进行了评述,他说李白“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在殷璠之前,还有另一个对蜀道难进行过评述的人,这就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贺知章。据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闻其名前往拜访,读到蜀道难这首诗,“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贺知章是最早对蜀道难进行评述的人,而且,通过他称李白为“谪仙”,我们不难想见当他第一次读到蜀道难时,心情是何等的亢奋!而李白则对贺知章称他为“谪仙”始终念念不忘。他的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还有他的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还有他的玉壶吟:“大隐金门是谪仙”,他的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都反复提到了“谪仙”一词。还有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狂客,指的是贺知章,因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无论是李白的自述,还是杜甫的诗歌,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李白见赏于贺知章,并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应当是确凿无疑的。关于蜀道难的主题,一向众说纷纭。从以上所引的本事诗来看,孟棨认为蜀道难应为李白早已为之的作品。至于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孟棨并没有做出任何说明。我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相见,一般认为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也就是说,孟棨认为这篇作品远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元人萧士赟()则谓该诗作于安史之乱以后,李白认为玄宗逃难入蜀并非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国忧君之情不得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而顾炎武则在日知录卷二六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今人詹锳先生认为,本诗与李白剑阁赋送友人入蜀一样,同为送友人入蜀之作,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相比之下,詹锳先生的说法较为合理。这首诗的主题主要通过对蜀地山川惊险万状的描绘,叮咛友人不要贪图锦城的安乐,早日返京。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切。本诗紧紧围绕题目,处处凸现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使本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全诗纯用赋法。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作者先从古史传说写起:从蚕丛、鱼凫等古蜀王算起,秦与蜀之间就没有过人迹往还。本来,据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从蚕丛到开明,才三万四千岁,李白又加了一万四千年,“尔来四万八千岁”,就更加强调了因为入蜀道路的艰难,蜀“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时间之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写有“鸟道”,目的是为了衬托“不与秦塞通人烟”,由秦入蜀,并无人路可行。接下来又写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秦与蜀之间终于有路可通了,然而也并非坦途,是什么样的路呢?“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天梯石栈高到什么程度呢?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不仅“高”,而且“百步九折”,在如此高而险峻的路上入蜀,行进的艰难可想而知,其感觉当然就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了!如果说,上一段重点写了入蜀之路的“高”,那么,第二段则重点写入蜀之路的“险”。“问君西游何时还?”作者对入蜀的友人充满关切,也显示出这首诗是一首赠别朋友的诗。作者在写“险”之前,笔锋一转,写山中的禽鸟,渲染出一种悲凉恐怖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古木”,显示出时间的久远,在这深山老林之中,久已人迹罕至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魂魄所化,叫声凄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到山中禽鸟的哀啼悲号,怎不让人朱颜凋改、神色黯淡?通过侧锋用笔,作者为下面写“险”做了有力的衬托。连绵的山峰,离天的距离尚不盈尺,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上,飞流瀑布,竞相喧腾,冲击在山崖之间,在千山万壑中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个“险”字,对一、二两段进行了极好的收束。入蜀的路上,剑阁最险,在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直插云天,是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值天宝初年,在繁华的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社会的危机,他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提醒人们警惕战乱的发生,叮咛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表达了对时局的隐忧和焦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入蜀的道路是如此的高而险峻,蜀中的局势又是如此的险恶:“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对于入蜀的友人,对于当下或不久以后的时局,诗人实在放心不下!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事实证明,诗人的这种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本诗题为“蜀道难”,本是乐府旧调,就今存的李白以前的蜀道难来看,皆篇幅简短,内容单薄,或五言四句,或五言八句,或七言六句;而李白的蜀道难却全然不受原有形式的拘束,在内容与篇幅上比前人更为宏阔。为了体现蜀道之“难”,全诗重点落实在一“险”字上,有山川形胜之险,有时局之险,时序上自古及今,纵横开合,自有一番阔大的气象。清人沈德潜评此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为了体现“险”字,作者充分发挥了极大的想像力,调用了赋法的一切手段,把山川之险夸张到了极致:为了表现“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说“尔来四万八千岁”,比扬雄蜀王本纪“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的记载,凭空增加了一万四千岁;为了突出地势之高,可以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描绘山路之曲折,可以说“百步九折萦岩峦”;为了说明水流的巨响,可以说“砯崖转石万壑雷”。殷璠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诚然,诗中豪逸恣纵的想像与离骚等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蜀道难中极度夸张的手法,与汉代以还的辞赋作家善于铺张扬厉的描写亦有着深切的关联,“竞于使人不能加也”的手法,正是赋家的传统。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古体。在中国诗史上,李白是最擅长写七言古体的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也一般认为是七言古诗,但他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乃至一些散文的句法,都运用到了诗中,使他的乐府歌行成为汉魏以后的一种新的杂言体。这种杂言体冲破了一切古典的束缚,完全是新创造出来的唐诗。李白磅礴卓异的才情跳荡其间,古老的乐府也因为李白而获得了新的生命。李白以后,唐代诗人写乐府诗的热情一直不曾消减,并影响了后世无数的诗人。李白于乐府歌行最为致力,其浪漫的才情都表现在乐府歌行之中了,乐府歌行亦因李白别开一新的境界。明人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