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苏教).docx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苏教).docx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苏教).docx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苏教).docx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苏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五) 畅言教育记念刘和珍君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韩晶 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3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4把握文章内容,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过程与方法目标】1鼓励个性化思考;2理解课文,注意思考深度;3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重视心灵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鲁迅以及“三一八”惨案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大声呐喊,宣讲拿来主义。带领我们到故乡,看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见藤野先生正在给孔乙己讲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了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现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2背景介绍。“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刘和珍等人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3.解题。本文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评述“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发表于同年4月12日的语丝周刊第74期上,后收入华盖集续编。题目中的“记念”二字通常写作“纪念”,文章用“记念”,与“忘却”相对,表示牢记、铭记之意。“君”是对人的尊称。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请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七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总结哪几个小节写记念的目的?哪几个小节写记念的内容?哪几个小节写记念的意义,组内讨论,然后发言。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4、 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组内探讨找出写刘和珍的相应段落,然后思考: 文章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销行寥落、生活艰难、毅然预定”可以看出刘和珍好学上进,向往革命,追求真理。学潮运动富有反抗精神。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向政府请愿,欣然前往为国为民,自觉参加,具有爱国热忱。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鲁迅先生说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称赞她是“真的猛士”。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除了写刘和珍,他的笔触还涉及了哪几类人,对他们作者所持的情感如何呢? l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l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l 无恶意的闲人 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是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者,但是不敢冒死;他们不满现实,但是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却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他们有时会有五分钟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悲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真的猛士)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庸人)愤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有恶意的闲人)4、 课堂总结: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作者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中心安排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赶赴长亭的路上,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莺莺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和依依难舍之情。5、 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鲁迅先生惜墨如金,可是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句,却重复了好几次,请大家快速浏览把它们找出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朗读,思考后回答第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第二处:a、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好多话要说”矛盾。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文章不是无情物,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所以说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3、 重点探究,句子理解:分析下面语句,各表达了什么样的的感情?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对猛士的颂扬)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对庸人的悲哀)3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对非人间的控诉)“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庸人”者,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第一个“沉默啊”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但作者肯定的是前者。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明确: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6.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四、文本探究1.本文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它的切入角度是什么? 本文的切入角度是记念刘和珍,塑造了一个富于正义感,责任感,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文章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就以一当十地表现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非常可爱的爱国青年,而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正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文章写刘和珍及其追悼会,也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深切而真挚的悼念。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第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五、拓展阅读:“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象。“这”究竟指代什么?我们知道,“这”在该句中充任主语,但要了解这个主语的确切含义,还必须看它所指代的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与该句紧密相连的那一句。可是,与“这”相连的却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一般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由于这个介宾短语的定语是个内容较为复杂的主谓短语,所以有人根据这个主谓短语的中心词“女子”“转辗”,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持“正语”看法,有人依据这个主谓短语的补语“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持“反语”意见,还有人将前二者合起来理解,取“双关语”说。三种意见尽管在思想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语法结构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这”所指代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这个介宾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