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导学案.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导学案.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导学案.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导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饮酒导学案岳池县兴隆中学 席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重点、难点】1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2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相关链接】1. 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2. 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课文所选是第五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饮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篡权看惯了,但这首诗仍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自主学习】1. 课前预习,反复熟读诗歌。2. 根据语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饮 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合作探究】1.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竞仕宦之途的喧嚣,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 “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4. “飞鸟相与还”中的“还”怎样理解?回归自然,远离官场。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中”和“真意”怎样理解?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6 总结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7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当堂检测】1. 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 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 。3. 饮酒一诗的名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