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浙江诗词鉴赏题有三大特点:1第1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涉及方面可能是诗词意象,也可能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时令、物候,也可能是诗词中的某个句子的部分内容。虽然2016年,第1小题变成了简答题,但2017至2019年随即又回归成填空式。2常以比较鉴赏的形式考查。2012年、2014年、2016年都是。3浙江卷诗词题第2小题必考表达技巧。2014年从抒情手法,2015年从描写角度,2016年从叙事特色,2017年从叙述手法、对比手法,2018年从点染手法、2019年从多种手法等角度考查表达技巧。2020年的备考,也要对以上几方面给予重视。览一表,穷尽古代诗歌鉴赏常识形象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赠汪伦静夜思);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8.爱恨情愁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景物形象A.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B.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C.色彩描写(一)常见意象:1.送别:杨柳、长亭、南浦、酒2.思乡:月亮、鸿雁、捣衣、双鲤3.愁苦: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鹧鸪、夕阳4.抒怀:蝉、冰雪、梅花、菊花、竹、黍离、草木5.爱情:莲花、红豆、连理枝、比翼鸟6.战争: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7.闲适:五柳、东篱、三径(二)意境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三)意境类型: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雄伟、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事物形象 咏物诗: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语言炼字描景状物、渲染气氛、表情达意、虚实递进增强韵律感,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深化主旨,画龙点睛炼句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荡气回肠;一气呵成,朗朗上口语言风格 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 诗歌风格:现实与浪漫 词作风格:婉约与豪放常见风格: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雄奇奔放、沉郁顿挫、直率天真、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诙谐风趣、叠字叠词、形神兼备、穷形尽相、洗练、清幽、工丽(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如、像、若、好似、仿佛、成了、是相似点对象特征比拟:有动词来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事物 移情于物借代:特征代本体、局部代整体、具体代抽象夸张:数量词、变形突出点对象特征对偶(只限于词曲中):意思相近或互为补充对象特征排比(只限于词曲中):句式整齐铺陈渲染、强化感情反复:重复词语明确反复的内容,根据作用展开分析情感反问:问号、语气明确是肯定、否定还是猜测语气,明确对象或原因情感用典:引用、注释明确用典的内容和含义,主人公与历史人物的异同情感双关:形容词、名词事物特征和人物心理感受、名词的语境义对比:对立或相反的事物、情感倾向等(名词或动词)特征情感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传神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对比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诗中有情描写技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渲染、烘云托月(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白)间接抒情(隐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托物言志(情) 用典抒情 叙事抒情(即事感怀)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比兴结构特点开门见山、铺垫、逐层拓展、环环相扣、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等,小中见大、以景结情、欲扬先抑内容情感观点态度诗歌题材分类及内容情感一览表类别题材特征形式标志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咏史怀古类以历史上的人、事、物为题材,或登高望远,或通览古今,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用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1.理性思考历史,议论古人古事;(评判历史)2怀想古人际遇,感伤自身遭遇;(借古伤己)3借论历史得失,讽时劝世忧国。(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续表类别题材特征形式标志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咏物抒怀类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表达思想感情1.或以所咏之物为题;或以“咏(题、吟)物”为题。2以物为对象,着重描绘物的特征、功用,或着重吟咏某物的精神、品格1.描摹形貌神态,表达喜爱之情;2描写品格精神,寄意抒怀言志;3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哲理感悟;4借物暗喻社会,寄托褒贬忧愤、感时伤世之情托物言志、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羁旅思乡类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进,或贬官赴任途中,或游历,或探亲访友。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1.旅途物事:如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思、怀、孤、寄、行、宿、泊舟。2时间多为古代节日:如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3孤寂哀怨悲苦怀思类意象1.天涯漂泊羁旅愁。漂泊孤苦艰难,凄凉思乡。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思念亲人。3羁旅他乡幽怨情。感慨年华易逝的苦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寂寞,独居他乡、不得重用的幽愤感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对面落笔、曲折有致(又叫反说、侧面落笔),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梦幻设想回忆,虚实结合赠友送别类离别之际,饯别酒筵,折柳相送,吟诗赠别1.标题有“送”“别”“赠”“酬”等。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草寄离情、孤飞之雁、清酒、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棹、古道、冷雨、清猿等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借送别吐不平、明心志、抒幽愤。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回忆昔日情谊,关心别后境遇,抚慰勉励之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想象。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边塞征战类是以边塞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词。2诗中多有与战争有关的人、事、音乐1.保家卫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的情感。5凄苦哀怨的战争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山水田园类描写山水景物,流连自然景观;描写农村景色,营造田园牧歌情调;语带烟霞之气,表现隐逸之志。包括:山水写景诗、隐逸诗、田园诗1.流连山水欣赏景物;2写农村生活场景与人事物象;3远离尘嚣的隐逸环境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3写景诗:借景遣怀,借景抒情。或人生失意,或客居孤寂,或贬谪忧愤,或忧国忧民,或悲时伤世(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高低俯仰的角度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爱情闺怨类写男女爱情或离别相思之苦。包括:爱情诗、思妇诗、弃妇诗、宫怨诗1.标题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叹、闺怨、寄良人、思远”等。2诗中常有“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红妆对镜”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中国风意味的意象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2妇女怨思之情。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情梦难圆的遗憾惆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比兴、先扬后抑、反衬哲思雅趣类哲理诗、题画诗标题中有“题图”“画家画名”1.再现内容,巧妙增趣;2据实构虚,生动丰富;3评论画作,赞美丹青;4借题发挥,抒情言志想象、虚实结合顺应阅卷“潜规则”,把握答题佳模式“是什么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应试中的重难点,7分或8分的题,考生均分也就4分左右,因此,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失分比例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在传统诗歌方面的知识积淀普遍缺失,导致读不懂诗歌;二是考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模式技巧,应试时满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笔,即使有文字呈现,也是答非所想。1.锁定得分点高考诗歌鉴赏阅卷与平时老师的阅卷有细微的差别,平时阅卷老师们习惯抓错的“失分点”扣分,有时会一损俱损,全军覆灭,导致“一颗钉子坏了一场战争”的悲剧;但是高考诗歌鉴赏阅卷是找“得分点”给分,且在“得分点”里,往往就是那几个与答题点高度契合的“核心词”最重要。所以,命题者怎么设问,考生如何对应作答及凸显核心词就显得至关重要。2.按步骤赋分诗歌评卷是按步骤赋分的。根据历年高考诗歌题的命题规律,其答题模式基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命题者怎样问考生就怎么答,第二步是针对自己的答案给出具体的分析或情景再现,第三步是分析效果或作用。很多考生由于不熟悉评卷规则,就只答第一个步骤,事实上,第一个步骤也就占1到2分,这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此,按照步骤依次答题,才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分数。3.一题多人评诗歌阅卷采取一题多评模式,相对公平,考生的付出一定不会被忽视。诗歌赏析至少有两个人来评分,两人赋分如果超过规定的误差范围,则会由阅卷小组长三评,直到在规定分差内能够匹配为止,所以请相信,有实力者定能获得高分,绝对不会因为某个阅卷者的主观喜好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明确设题方向设题方向一形象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 人物 形象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诗,不可臆造(怎么样)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意象 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本诗用的意象(为什么)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 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为什么)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但是“野径入桑麻”,修篱种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超尘绝俗的隐士。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秋天到来,还未开花。颔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颈联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目的却有二: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二是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于是以陆鸿渐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参考答案(是什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为什么)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怎么样)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巩固练习1(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答案: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3(2016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设题方向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炼字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4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5.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 1.准确找到诗眼;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是什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为什么)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所炼之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象,将“象”和“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怎么样)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炼句1.请赏析句。2请赏析联的妙处。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1.从句子的基本意思出发,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3从表达技巧出发。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是什么)该诗句是的意思(为什么)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怎么样)表达了的情感 语 言 风 格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什么)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为什么)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怎么样)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典题演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根据“诗眼”的词性规律,可以确定“咽”“冷”分别是两句诗中的“诗眼”。“咽”运用拟人手法,状石间泉声低沉,“冷”运用通感手法,绘夕阳余晖微弱,有凄冷之意味。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诗歌的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幽静、孤寂,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的。参考答案(是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冷”意为温度低,或者寂静、不热闹。(为什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更冷。(怎么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巩固练习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2017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注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答:答案:表现出了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的语言风格。(示例1)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示例2)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此句将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设题方向三技巧 所谓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都可以归结为手法的运用。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只要考生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达技巧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修 辞 手 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诗句内容;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怎么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描 写手 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然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最后分析作用抒情 方 式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概括 构思立意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2阐述内容的转换以及景情的关联;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全诗(词、曲)以起,以结,由转到(为什么)转折衔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着一个“”字(怎么样)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含蓄深沉等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一般看有没有用修辞手法,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这首诗最显著的手法是用典和对比。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和四句诗均含有典故。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句和二句、三句与四句均分别采用了对比。诗人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但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结合诗句,由“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可表现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由“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可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包括诗人在内的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正如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参考答案(是什么)这首诗运用典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什么)全诗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题目“马嵬”即指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马嵬驿,“长恨歌”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银河”为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石壕村”出自杜甫所写石壕吏,“长生殿”乃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此外,一、二句将“长恨歌”中的李、杨死别与被银河隔开的牛郎织女的生离对比,三、四句将石壕村中百姓的苦难与长生殿上的君妃之苦对比,凸显百姓生活之艰辛,“泪比长生殿上多”。(怎么样)突出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巩固练习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答案: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解析: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答案: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即可)3(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4(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设题方向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是一首之作(为什么)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续表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模式思 想 感 情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是什么)用一至两个四字词高度概括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可表述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这首诗表达了的主旨”(为什么)结合诗歌各句,通过意象或者直接抒情的词句,分析主旨或情感的来由(怎么样)得出“表达了什么主旨”或“抒发了什么情感”的结论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第一种模式: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3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第二种模式: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是什么)不同意或同意(为什么)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 因此,典题演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题分析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诗歌描绘了雨中(后)万顷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前两联通过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写出万物之欣喜。颈联中,“遥”字生动描绘出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出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习惯性立于其上,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衬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尾联“正话反说”,诗人明明喜不自胜,却用“愁”来凸显其“喜”,以倍增其喜。 参考答案 (是什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为什么)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衬喜。(怎么样)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巩固练习1(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结合作者对精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七、八两句重在强调作者与他人的看法不同,他欣赏精卫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九、十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凡事只求尽力,不计较最终的结果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焊工车间考试题目及答案
- 工行培训考试题型及答案
- 列子学射考试试题及答案
- 煤矿运转队考试题及答案
- 浙江地理统考试卷及答案
- 现金收银考试题目及答案
- 呼吸机考试题及答案
- 新团员入团考试题及答案
- 园林生态自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乡镇林业站护林员招聘考试备考指南
- 产品可追溯性模拟演练(成品-原料)记录
- 中国—东盟自贸区
- 建筑公司组织架构及岗位职责
- 安全帽试验作业指导书实施细则
- IUPAC系统命名解读
- 专业互提条件清单-建筑
- 《医院房屋租赁合同》
- NSAIDs非甾类抗炎药
- 环境工程综合设计课程设计-50000m3d城市污水处理(SBR)厂
- 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共71张ppt)PPT课件
- 尾矿充填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