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主要的影响是A. 清统治土崩瓦解B. 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D.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要求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结合所学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启动,选项D正确;选项A是从政治角度解释,而且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的统治并未土崩瓦解,选项A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自然经济瓦解缓慢,排除;农民起义是从政治角度分析,不符合题干要求,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按照题干要求“从社会发展角度”解答。2.下列各项中代表着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的是A. 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B. 美洲作物普遍推广C. 机器工业的逐步引进D. 列强资本输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根据所学与近代世界接轨主要指的是我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选项C正确;海陆丝绸之路开通是在中国古代,不是在近代,排除选项A;美洲作物的推广在明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并不是普遍推广,选项B排除;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第二阶段,不符合题干中的“开始踏入”,排除选项D。3.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1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量增加。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国民政府力图改变工业布局B. 四大家庭加强工业垄断C. 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D. 西南军阀加紧扩张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从1915年到1940年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增加,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护工业免遭战火的破坏,将其内迁,选项C正确;工业内迁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这是客观形势所迫,而非国民政府主观意图,选项A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四大家族,选项B排除;1940年国家基本统一,并不存在西南军阀之说,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1940年重庆地区工厂增加联系到抗日战争中民族企业内迁这一知识点。4.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图表阅读理解能力。从本题的柱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先升后降,A项错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超过了1937到1940年的发展水平,B项正确;本题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后方工业与沿海工业的比例,对题中时间段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表述也有错误,CD项排除。5.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通商口岸使用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洋纱的进口日多问题。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之地,由此可知A表述错误;BC在题干材料信息中史实不足,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故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6.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呈现迅猛下降的趋势,时间范围是在1912年1915年,此时,中国民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波及到经济领域,国人大力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以发展民族实业,实现民族的富强,而这场运动直接导致了外国商品在华销售量锐减,其工厂数量也大幅度减少,故选C。A错在“最终解体”,当时处于正在解体的过程中。实业救国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与表格时间不吻合,排除B。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也排除。【考点定位】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7.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352290791117213482193027924154471382479691932345657725717834221119353895675173208461812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5年中国轮船数量和吨位增加,当时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全面抗战在1937年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故B选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和分析相关数据,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特征,1928-1935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方面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个重大知识点。8.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抽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A【解析】“状元实业家”发出的“舍身喂虎”的感叹,实际上是“实业救国”精神与“重农抑商”传统的冲突。9.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 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 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 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扩大中外贸易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筹建轮船招商局的意图,并未提出这一企业的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几被洋人占尽而作自强之气”,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是抵御外侮求富求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排除其它选项。10.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加上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初步发展。因为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以后所签订的条约,所以C符合题意。A,B,D错误。综上,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阶段特征11.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最早出现于我国。A. 西北地区B. 西南地区C. 东南沿海地区D. 京津地区【答案】C【解析】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最早冲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吾村”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12.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A. 坚船利炮B. 洋纱洋布C. 自由平等的观念D. 欧洲风俗习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应该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排除CD。“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主要侧重的应该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A。从题中“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逐渐输入中国,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妇女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故答案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名师点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13.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B. 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C. 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D. 中国自然经济抵制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总体趋势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很难在中国市场畅销。故选D。AB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的经济侵略【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曲线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尤其是关键的数字信息界定答题范围。第二步: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是解题的关键。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14.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诱导B. 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C. 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D. 清朝政府的放宽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1895年开始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清政府未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规定,选项故D项正确;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15.“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永和”具有的特征是。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 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C. 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D.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各项机械意、法”“人才意”“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国外市场”可知,“公永和”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C。光绪八年到十三年即是18821887年。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期间工业发展情况16.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 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 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 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 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答案】C【解析】材料“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反映了发展渔业与维护海权的主张,与近代海军的发展无关,故A错误;这有利于中国渔业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说明了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权益,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渔业与维护海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7.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A. 民族资本B. 官僚资本C. 外资企业D. 个体经济【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正确;民族资本是被蚕食的对象,A不正确;外资企业与材料“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不符,C不正确;个体经济也属于被压榨的对象,D不正确。18.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这样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货币兑换的比价从17.8万元上升到1108.8万元。该现象 A. 绝不可能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生B. 表明美国对华资本输出取得成效C. 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直接相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应当是国民党统治后期,这种现象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C正确;此现象在国民党后期出现,属于近代,选项A排除;国民政府通货膨胀是因为战争导致,而非美国资本输出,选项B排除;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无关,排除选项D。19.福州船政局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以上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B. 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C. 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D. 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中国海军实力远超日本,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海军将士英勇善战,故C项排除。自造战舰性能优于外购战舰,也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20.“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 A. 中国近代工业起步B. 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C. 晋商进入强盛时期D. 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后山西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即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山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中国近代化起步是洋务运动而非戊戌变法,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对山西工业发展的推动,但不能由此证明戊戌变法的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选项B排除;材料未反映出晋商,排除选项C。21.下框材料选自民国22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其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A. 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B. 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C. 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D.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由于A、C属于主观因素,故排除; B项虽属客观因素,但它出现于抗战胜利后,是由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造成的。因此从时间上(“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可将其排除。从材料“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考点:29-33年经济危机点评:29-33年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从材料可以看出,已经影响到中国。各国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中国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22.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的前提是提倡国货排斥洋货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可知民族工业发展会影响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但影响不会持久,因此正确。根据陈翰笙的观点可知民族工业前程在于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因此正确;陈翰笙认为提倡国货的根本办法是发展民族工业,因此说法错误,排除选项C、D。因为此时中国尚未独立,政治腐败,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A。2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着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 苏州B. 重庆C. 上海D. 北京【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上海符合,上海有洋务运动企业轮船招商局,民族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又是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外商企业较多。故答案为C;苏州、重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尚未开放为通商口岸,因此不存在这三类企业并存局面,排除选项A、B;北京不是口岸,也未创办近代化企业,因此选项D排除。2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描述,并结合19世纪4060年代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知,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故选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洋务运动大力兴办近代企业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在甲午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的时间限定。25.下面是18721894年、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年代商办外国人办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设厂数资本(千元)资本所占比重第一时期187218945346879.6%1032800057.3%第二时期189519134639081041以下不能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 A. 商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B. 商办企业发展迅速C. 民族工业在外资压迫下纷纷破产D. 外资工厂资本雄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到商办资本所占比重从第一时期的9.6%上升到第二时期的41%,这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而不是“纷纷破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商办企业投资额较少,因此其企业规模小、资金少,选项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选项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外资工厂资本雄厚,因此选项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26.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导致如下表中国产业结构中民族资本在1936年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万元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合计合计429600391400821000外国资本292000351400643400本国资本(不包括东北)13760040000177600本国资本中之官僚资本206002350044100本国资本中之民族资本11700016500133600A. 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贡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1936年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所以选B;A是1928年,C是甲午战后,D是抗日战争时期,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7.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答案】C【解析】张謇出身儒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注重民生,故张謇创办工厂关注民生。28.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 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B. 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 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 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前的经济问题。传统土纱并未退出中国市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而非输出资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不是原料产地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柱状图来看洋纱的输入越来越多,洋纱的输入必然会减少中国纱线的生产,从而必然也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名师点睛】图片型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9.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C. 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D. 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1937年机械化开采的比重和机械化采煤量和1912年相比都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是国民政府于1936年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工矿企业发展,故A项正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签订时间是19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是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述绝对,而且放松侵略是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30.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依据是。A. 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B.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 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 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正确,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C项不正确,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应该是赢得了民族独立。根据“文明史观”,追求近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近代化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1)贡献:兴办实业;重视教育,兴办学堂;重视社会公益事业。(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思潮:实业救国。(3)论点: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承担者。论证:经济上奠定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兴办实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的进程。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法制,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运动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反对迷信、愚昧,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潮流,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思想武器。发展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历史贡献”,由材料一信息“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