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备栏目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2、熟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位,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学写议论文,要求能自由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4、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二、单元课时安排:共7课时成功 1课时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学问与智慧 1课时论美 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三、教学设计: 1、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名家名作,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作者的观点,并且体会作者观点的正确。重视品味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言。2、议论文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论证观点,教学中结合议论文一般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思路和写法,在此基础上学会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3、让学生借鉴作品的思考角度,学会有创意的表达,学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学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成才观、审美观,重新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学习本单元,还应当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对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复备栏目成 功主 备 人:灌南县实验中学 左爱玲执 教 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与深刻。2、学习课文重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3、能联系生活,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成功地独到见解。 2、学习课文采用的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机遇的解说以及对三种境界的理解。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勤奋(成功)的名言及其作者。阅读、理解文章,完成习题。教学过程:一、 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浩劫( ) 日晷( ) 言简意赅( ) 羡慕( )兀兀( ) 饶舌( ) 阑珊( ) 憔悴(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A、话不多,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B、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C、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D、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3、下面句子含有讽刺意味的一项是( )A、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B、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同一词。C、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D、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4、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作者的观点: 二、 口语训练:每人介绍一句有关勤奋(成功)的名言及作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三、 导学读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与深刻。学习课文重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并且能联系生活,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四、 释疑解难:1、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2、预设难点: 季羡林关于成功的观点与王国维关于成功的论述有什么不同?复备栏目(明确:季羡林是从成功的条件来说的,而王国维是从成功的过程来说的。)五、 精读探究:(一)、整体感知:1、学习议论文,我们从哪些方面入手?(从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入手)2、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二)、合作交流:1、作者是如何看待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的?(1、对待天资:作者的态度是承认天资,不惟天资。特别提到“文革”中的“天才”闹剧,对自我标榜唯物主义却大行封建迷信之实的丑陋行为深恶痛绝。对当今一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说“我除了羡慕”“不敢赞同一词”,顺带讽刺。作者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这也就照应了“成功”内涵中“预期”的含义。)(2、对待勤奋:作者指出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也赞同。作者在分析勤奋的作用时,已经顺便提到天资与勤奋的关系,认为即使天资高,不勤奋也无用,说“事理至明,无须饶舌”,意思是,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公理,无须证明了。) (3、对待机遇:作者针对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为证,“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现在这个样子”。作者在说“成功”,但不以成功者自居,这样来阐述一个公式,更能显示出是一种基本规律。)2、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这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文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铺垫出这条“成功之路”。然后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明这是公认的真理。)3、作者引用王维的经典比喻有什么作用?(作者引用并分析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界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再次强化了中心论点。)六、 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根据探究出来的结果再补充一个材料。探究练习一: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复备栏目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参考: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学生补充材料三: 探究练习二: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景润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各抒己见,参考:生物界、人类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学生补充材料四: 探究练习三: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各抒己见,参考: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学生补充材料四: 探究练习四: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材料二: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复备栏目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各抒己见,参考: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联系材料略。)学生补充材料四: 七 、达标检测:阅读语段,完成习题: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_。此第二境也。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宋词原句。2、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他的体会,你能对这两句话作一些说明吗? 3、“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什么意思?引用韩愈的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说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5、王静安是谁?作者引用他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6、请概括以上文字的中心。参考答案:1、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2、作者说“无能为力”是说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人也不可能随意创造机遇。但是人不甘于落后,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一样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机遇虽然说“不期而来”,但是机遇不可能垂青不努力的人,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一样要靠主观努力。 3、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为了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4、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既然如此,就只剩下一条路勤奋。5、王国维 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精神去做学问或干事业。6、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复备栏目板书设计成功: 天资 勤奋 机遇 预期的结果由天决定,无能为力存在,有时影响极大,但不期而来,无能为力自己决定狠下功夫“羡慕某些人自我感觉良好” 囊萤、映雪 举自身经历事实论证 悬梁、刺股 韩文公的话 事实论证、引用论证 结论: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是成功的必由之路。(逐一剖析、层层深入、旁征博引)教学后记:复备栏目创造学思想录主 备 人:灌南县实验中学 左爱玲执 教 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3、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教学难点:善于联系实例,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与创造有关的故事。阅读、理解文章。教学过程:一 、课前先学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俨()然 一筹()莫展焙烧()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拦腰截断顺其自然优雅悠闲离奇这些踩出来的小道()自然,人们走在其中()自得,乐在其中。新的观念常常来自()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想疆界。这部影片情节(),悬念迭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选出下列事例中没有创造性思想的一项()A、亚历山大用刀劈开高尔丁死结。B、经常问离奇的问题。C、1866年一个依荷华州的农民看到铁路后,认为铁路不过是火车和铁轨。D、建筑师依据人们啃出的小道铺设人行道。读了本文后,你的头脑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 二、 口语训练:讲述有关创造的故事。如:鲁班是我国的土木工匠们的祖师。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鲁班在完成一项紧急的建筑任务时,领着徒弟上山一连伐了好几天树,但因伐木工具落后,所以他们起早贪黑,挥动斧头,可是木料还是供应不上,他心里非常焦急。一天,天刚亮,鲁班在干活时,一不小心被丝茅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了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生满了锯齿般的牙齿。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把毛竹劈削成条,在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种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锯出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皮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鲁班想,如果用铁条代替竹条,就会很坚硬耐用。于是他马上请铁匠打了一个有锯齿的铁条,再用它去拉树,真是锋利极了。这就是锯的发明。 复备栏目三、 导学读标:1、导入:(接学生所讲故事导入)想一想,这些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2、示标: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四 、释疑解难:1、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2、预设难点:创造性思维有何特点?(想象丰富,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转换观念,勤于思考,大胆实践。)五、 精读探究:(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作者罗吉尔冯奥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他在2001年所写的创造学思想录共64则。课文所选的8则,是其核心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知道意义。8则,也是8个段落,分别阐发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重要方面。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造学思维”体系。第1则:放松,精神状态放松有利于创新。第2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打破常规思维。第3则:多问几个假若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第4则:使用你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第5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第6则: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第7则:看到画面之外透过现象看本质。第8则: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讨论:第3个故事共由5个句子组成。试分析这5句之间的关系。 (提示:这一则由5个句子组成。第1句是总说,第24句是分说,第5句是总结。全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第1句中的“离奇”是关键词。所谓“离奇”就是出乎意料,不平常、古怪的意思。第24句所列的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离奇。第5句总结“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2、思考:第4则故事中引用毕加索的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孩子最有想象力?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想象力呢? (点拨:“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是实在因素。”(爱因斯坦语)第4则是讲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这一则共由3句话组成,第3句引用毕加索的话是从正面论证,与第2句的反面论证形成对比。)3、探究:第7则故事是来自生活的感悟。衣荷华州的那个农民为什么没有看到画面之外的事情呢?(明确:因为那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这需要思维的深刻性,既思维的深度。)复备栏目4、体会:第8则的“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种道理的?这里的“顺其自然”是否是不管不问的意思?这一则中设计师的主意很新鲜,而且也给人颇多启示。联系自己写写你受到的启示吧。(说一说:“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解决问题。如果违反事物的规律,拔苗助长,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这种深刻的哲理在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主张中亦有体现,如老子的“无治而为”等。5、赏析:这几则思想录,不仅在内容上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请选择12则进行赏析。(议一议:同学们自行选择,重在体会语言的生动现形象,发人深省。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运用比喻。第1则运用比喻,生动说明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第6则用“你的箱子”来比喻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生动地说明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必要。运用小故事。第2则亚历山大解高而丁死结的故事,不仅形象生动,富有传奇色彩,还能发人深省。运用生活实例。第7则,农民看铁路,第8则,铺设人行道。这些例子都典型鲜活,颇为动人。引用名人名言。第4、5则引用毕加索、格奥尔基等人的名言。多用设问句。第3则,运用了三个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有利于开拓思维。6、小结: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或创造性的物质活动。通过创造,世界上才有新的发现、新发发明、新的思想、新的艺术。人的创造力主要是由创造性思维决定的。因此,培养创造力,就是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个角度观察,换一个角度分析。逐个分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道理。7、总结思想录(语录体)的特点。特点:自由灵活,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六、拓展延伸:1、思考:创造性的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物。学了这几则内容之后,你对培养创造力有何见解呢? (讨论:可以谈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也可以谈培养他人的创造力的方法。可以从个体角度谈,也可以从学校、家庭的角度谈。可以谈对自己的要求,也可以谈对老师、学校,甚至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与建议。)2、探究: 你的头脑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在什么领域你能找到新的思想?3、研讨: 你认为创造能力的有无、创新程度的大小,与学习、生活乃至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能否举例说明? (提示: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创造无处不在。也正是由于前人的不满足于现实,不断创造,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才有了我们今天高度的现代化。举例略。)复备栏目4、运用创造性思维,请你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要通过一座铁锹,通过时发现货物高于桥洞一厘米,请问再不准卸货物充装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让车通过?宴会上,主人拿出一瓶酒,告诉大家,酒瓶用软木塞塞住,没有起塞工具又不准损坏瓶子,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瓶子里的酒呢?七、达标检测: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2有人说,成天想些离奇的事是“异想天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也写出两个你感兴趣的问题。3“你的箱子”指什么?简要概括这一则作者的观点。4你认为这位建筑师设计人行道的方式妙在何处?5所选择的四则语录中,你认为作者的哪一种观点最重要?请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理由。6、课文的内容是不难理解的,问题是作者罗吉尔冯奥赫不是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语言只有少数几个比较典型的词语,不生动形象。让我们来试一试看,能不能把作者的小标题改一改,让它们更生动形象些。(分工:以就近的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大家开动脑筋,共同完成任务。方法:从我们所学过的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方面入手。)答案:15、略。 6、(如第一则:“放松”修改为:“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第二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修改为:“我的地盘我作主” “我行我素”第三则:“多问几个假若”修改为:“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天问”等)板书设计: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使用你的想像力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长大后呢?)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一个锯末燃料等)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复备栏目教学后记:复备栏目学问与智慧主 备 人:灌南县实验中学 左爱玲执 教 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教学重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教学难点:明确学问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三个故事。教学过程:一 、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陶冶( ) 寸积铢累( ) 大窾( )矻矻穷年( ) 探骊得珠( ) 犀锐( ) 2、将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写在合适的句子里。 A、惟有才 B、虽然但 C、纵然也 D、不但而且 有一种人,读书 不多, 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他 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 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世间 有缺乏智慧的人, 也有缺乏智慧的书。 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 不是浮光。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可以作为警句名言记诵。请写下你积累的其中的两句。 4、文中点明“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二 、口语训练: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三个故事: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三、 导学读标: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创造学思想录,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和“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来学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板书标题与作者)罗家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在研究中国教育时,发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就是针对人们把学问和智慧混为一谈而写的。2、明确学习目标:复备栏目(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四、 释疑解难: 1、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2、预设难点: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罗家伦认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如何正确看待积累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点拨: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罗家伦反对读死书,但并没反对必要的记诵,青少年可以通过记诵重要的文化知识和传统经典,了解民族基本文化,为未来的进步进一步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五、 精读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同学们预习过了,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2、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提示: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要求学生集体朗读第一节,进一步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定义并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3、学生分组讨论四个问题: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分别由一至四组同学来完成,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 (让学生按要求自由发言:如,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复备栏目教师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各段意思,还能延伸到课外去。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1、2两段讲的是两者概念不同,3-6段讲的是两者关系。第二部分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六、 拓展延伸: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说说你的见解。 2、阅读课文第4节,思考自己对“开卷有益”这一观点的看法,然后确立自己的立场,参加辩论。辩题是“开卷是否有益”。 辩论双方的观点是:正方:开卷一定有益 反方:开卷未必有益(提示:无论证明哪种读书观,都要先把握论点“开卷一定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然后分析论证。用事实或道理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亦可以从方面强调对方观点的片面性,从而佐证自己观点。这样分析辩论之后,不但可以明确观点,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学会全面的思考问题。)七、 达标检测: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习题: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心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1、 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 是指: 2、 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3、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4、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复备栏目5、 请写出两则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参考答案:1、著书的智慧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有知识,而且思想敏锐,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读书的智慧指善于选择,能融会贯通,不但获得知识,更能有所发现。 2、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3、提示:观点要清楚,言之有理。 4、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学问:工具概念不同智慧:能力有学问未必有智慧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两者关系 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教学后记:复备栏目论 美主 备 人:灌南县中学外国语学校 王丽红执 教 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教学目的:1、 讨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两者相结合,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2、合作交流,交流从文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3、联系实际认识美,树立正确的神妙观,提升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学习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2、品味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美的观点,并与以客观的评价。教学准备:学生:采访家人、同学、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课前搜集的关于培根的名言。教学过程:一、课前先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 ) 腓力普( ) 滑稽( ) 摄取( ) 2、文学常识填空。培根,英国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散文代表作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3、摘录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_ _ _4、 阅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课文。5、 采访家人、同学、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6、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美的,你对美有什么看法? 二、口语训练: 说说你课前搜集的关于培根的名言。( 如: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 )复备栏目三、导学读标。1、导入新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2、出示目标:(1)、学习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2)品味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四、精读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美?它们的顺序应该怎样安排?为什么?(明确:文中提到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德行之美。它们的顺序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德行之美。因为作者认为“美德好比宝石”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2、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是如何论述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吧。” 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象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结合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文中作者说“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美德好比宝石”、“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是什么说理方法?有什么妙处?2、讨论发言。明确:(1)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各抒己见。(2)辨证思考,作者观点只是相对一般而言当然,这句话也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有美貌做资本的人往往会骄傲而忽略对才德的追求与培养。这是我们需要警醒自己的。(3)比喻论证,妙初;可以是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给读者留下直观的印象,是其所说的道理更让人易于接受。 五、拓展延伸:1、说话训练: 话题:你想对“人造美女”说出你对她的什么意见或建议。(要注意用词的贴切语气委婉。)复备栏目2、文章短小精悍,许多话都可引为格言,请你阅读课文,找出让你感触颇深的观点或言论,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并结合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皆可)的例子来进行阐述。(提示:可以举貂禅、王昭君、江姐、周恩来、张海迪、查文红、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事例加以分析。)六、结语: 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七、达标检测:(一)、课内阅读理解: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1. 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2. 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3. 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4. 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5. 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二)、课外拓展阅读:最苦”和“最乐”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