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教案(高三全一册教案)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建立和灭亡的基本情况;三个暴君及他们的暴行;世袭制;盘庚迁殷;国人暴动;井田制和分封制。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2通过介绍夏商奴隶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和奴隶制的残酷。 三、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让学生增长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 2通过介绍武王伐纣,让学生增长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朝更替和分封制。 难点:国家概念的讲解。 教学方法 始终以问题的解决贯穿课堂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逐渐让学生通过事物的表面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思路 1本节内容以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制度,知识点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王朝更替的原因,学生可能不易得出。所以,本节课应引导学生多加分析,准确理解,获得对历史本质的一点认识。 2本节课的教学,拟采取多设置问题的方式,不断引发学生作深层次思考,同时用问题形式把全节课内容串起来。 3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力争处理好大字内容、小字内容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充实的、有趣的历史全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到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今天,我们分别向大家介绍奴隶制确立、发展和繁荣时期的夏、商、西周。(板书: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讲授新课】 大禹治水时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得各部落的拥护,他以“禅让制”的形式接替舜,成了部落的首领。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板书:一、夏朝的建立) 设问:此时的夏朝是一个部落还是一个国家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夏朝是一个国家。原因: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 设问: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个人自私与否的问题。(教师简单介绍世袭制) 相传夏朝建都阳城,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朝历经十三代、十六个王,历经四百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政,导致了夏朝的灭亡。(板书) (指导学生看书,教师对文中的古文试作翻译)到约公元前1600年,夏终于被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所灭。(板书:二、商朝的兴衰) 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曾辅助禹治水,在夏朝强盛时,商是夏的属国。在夏桀统治时期,商的部落首领汤积极从事灭夏的活动,他先后灭掉了夏的一些属国,最后在公元前1600年,发兵讨桀,桀大败,夏朝灭亡。汤消灭夏以后,以毫为都城,建立了商朝。(板书)在商朝前期,曾屡次迁都,政局不稳。到了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政局才稳定下来。因而人们又把商朝称为“殷朝”。(板书) 设问:殷指的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称之为殷墟?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什么? 教师归纳:殷指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北,殷墟有殷都废墟之意,它的主要出土文物是“甲骨文”。(指导学生试着写一写甲骨文“臣”字。也可以教师试着写几个甲骨文字,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 设问:请学生看商朝统治区域及周围属国图,试着说说商朝疆域的四至。 教师总结:东到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到长江,北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商朝从汤开始,历经十七代,三十多个王,历时六百多年,他的最后一个王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板书) 设问:商纣有哪些暴行?(指导学生看书,概括回答) 教师归纳:奢侈腐化,以酷刑来残害人民。(简单介绍炮烙之刑)商统治者制定了各种酷刑,有割鼻、断足、砍头、活埋、剖腹等等。商朝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后的境界与生前一样,所以奴隶主贵族死后,还要用大批奴隶殉葬或祭祀,这就是教科书上介绍的“人祭”和“人殉”。(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小字内容)1950年发掘的武官村大墓殉葬者有79人;1976年发掘的一个祭祀坑中,就清理出被害奴隶尸骨1200多具。 设问:根据这些具体的事例,你能想象商代奴隶们的生活状况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奴隶是商朝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奴隶主的眼中,他们如同牛羊。正如列宁所说:“奴隶没有任何的权力,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 设问:商代奴隶主阶级实行暴政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略。教师板书:三、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周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主要活动地区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到了文王时,逐渐强大起来。 设问:周文王时,周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归纳为:任用贤才,致力改革。 到了武王时期,周已经取得了在军事上对商的优势,灭商的条件已经成熟。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板书)周军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商朝郊外的牧野,结果两军阵前,纣王临时拼凑的军队倒戈,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板书) 周武王灭商以后,迫于商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实行了笼络分化的政策。但武王死后,这些残余势力起兵反周,历经三年艰苦战斗,周才取得完全胜利。为了巩固这一胜利,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度,扩大了疆域。据考古发现,今天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江苏一带的居民,都受周文化的深刻影响。到了周成王时期,周朝的疆域已超过商朝,成为一个规模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周王朝开始衰落。(板书: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周厉王是一个暴虐的君主。他霸占山林川泽,禁止开垦私田,遭到百姓反对,人们议论纷纷。周厉王是怎么对待百姓的?(指导学生看书) 正是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到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板书) 国,就是城郭,“国人”就是指居住在城郭以内的人。面对周厉王的残暴统治,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也惊呼当时的形势像沸水锅一样,动荡不安。但周厉王仍不悔改,“国人”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他赶跑了,周厉王最后死在了他乡。 设问:“国人暴动”的后果是什么? 教师归纳:1周厉王被赶跑,开始了“共和行政”。2王室衰微,从此以后诸侯兴师不再请命于天子。 西周王权衰落,诸侯霸权开始抬头。 学生思考:刚才我们还在讲西周是一个规模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为什么这么快就衰落下去了? 教师归纳:西周前期的繁荣并不能消除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更何况这其中还交织着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另外还有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激化,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也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可以说,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是这一危机的总爆发。西周末年,对外战争连年不断,虽也取得了胜利,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王室衰微。到周幽王时,由于他的昏庸残暴,终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指导学生看书) 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进攻西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板书) 申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称平王,但这时镐京已被犬戎摧毁,平王在周地区已无立足之地,于是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板书) 设问:我们看夏、商、西周的灭亡,是否可以认识到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分析) 在西周统治时期,为巩固政权,他们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板书:五、井田制和分封制)井田制是周代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土地属奴隶制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赋税。因为田与田之间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和道路系统,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设问:综上所述,井田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井田制的瓦解会带来什么? 教师归纳:基本原则:土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不准私人转让或交换。井田制的瓦解将会对奴隶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早在西周初年,为了加强统治,他们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先后分封了齐、鲁、燕、卫、晋、宋等诸侯国,周王授予诸侯、王公贵族以土地和人民,但要求诸侯服从命令。 设问:分封制实行初期,客观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但生产的发展,诸侯实力的增强,将会对周朝的统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归纳:带来的影响是:王室衰微,诸侯分立,周王朝的统治面临危机。 【本课小结】 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夏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商王朝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疆域广大,经济发展,是当时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家;西周处在奴隶制由盛转衰的时期,制度上更加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就是重要的代表。 这三个王朝中都有暴君,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逆历史潮流的暴政是导致各自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北京市第161中学胡京昌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夏、商、西周三代以青铜铸造为代表,以玉器加工、纺织、陶瓷、漆器制作使用为重要表现的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原因及重要影响;夏、商、西周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二、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带动了商业、交通、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高峰。 2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繁荣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奴隶的辛勤耕耘劳作是最重要的原因,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三代各个经济部分发展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并简明扼要地归纳、概括、梳理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及作用,从而强化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各种变化,渗透政治课中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有关原理,通过三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渗透有关地理知识,加强跨学科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夏、商、西周的农业;2商、周的青铜铸造业。 难点: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教学思路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居一隅而知苍穹,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经济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经济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问题,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农牧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 作物品种繁多,后世的主要作物这时大都有了,“五谷”最具代表性; 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耕作方式,采用奴隶和农民大规模的集体耕作;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饲养家畜很多,殷墟中出土不少牛、羊、马、豕遗骸,甚至还有大象; 农作物产量增加,有比较多的剩余,酿酒业发达。以上我们探讨了三代农业的表现,也就是着重解决了历史学习中“是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要深入一步探讨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为什么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因此,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问询农业生产的卜辞达千条以上。观黍、祈年、求雨等农事活动,商王必亲自举行大典。相传西周的始祖弃就是一位农业高手,先后被尧和舜封赏,号曰后稷,被后人奉为谷神。稷俗称小米,古喻为百谷之王,因此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历代帝王在皇宫南门都要设左庙右社两个祭祀场所,每年都要举行谒拜祖先和谷神的大典。 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虽然奴隶制极其野蛮,但是透过现象,应看到其对生产力促进的本质,由此也可告诉我们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标准为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证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夏、商、周三代畜牧业的发展也是有其特定原因的: A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成了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 B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 C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每每要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牲畜作为牺牲,需求很大。“牺牲”这个词当时指祭祀用的牲畜,今天引申为为了某种事业而献身的意思,安阳武官村大墓就最直观地体现了奴隶主的残暴和奢靡。 D田猎工具改进,能捕获象、虎等大兽饲养。商代的田猎集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外受到重视。 其次,我们再来探究三代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情况。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夏代青铜铸造已具有一定水平,传说夏铸九鼎,后来鼎成为国家的象征。商、西周是青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此三代称青铜时代。 三代为什么大量生产青铜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左传讲,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 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是什么?通过播放录像“三代的青铜文明”,师生共同归纳: 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安阳小屯殷墟作坊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陶范三四千块。 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 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毛公鼎”上有字四百九十七个,被称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除了青铜铸造以外,商周的手工业发展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作答后,教师归纳: 玉器加工,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出土七百多件,造型之华美,令人叹为观止。 纺织品很丰富,西周出现了平纹、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陶瓷业的发展,商周遗址发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业的一次飞跃。 制漆达到较高水平,商的漆器出现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装饰性、防护性很强。以上反映出商、西周手工业全貌,产业多、分工细、产品精是商周手工业的特点。 最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三代的商业、交通和城市。 先请同学们读书,回答三代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概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交通,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多,道路发达,出现了邮驿制度。 商业,商朝人善搞流通,因此后世将此道人称为“商人”,当时出现了以贝为材料的货币,以朋为单位,10个贝串起来为一朋。商都有专门经商的场所称“九市”。 三代都城都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面积大,人口多,有较完备的市政设施。 再请同学们思考: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同学们在学习中不应孤立地去看,而应联系起来诠释。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夏、商、西周三代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知识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体会和运用,以使自己能真正完成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探究角色的转变,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我们把有关经济的知识进行一下梳理,便于同学们顺应同化新的知识。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 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七雄争霸;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 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 战争 晋楚的城濮之战 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秦赵的长平之战 民族 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2、齐桓公称霸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3、晋楚争霸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4、吴越争霸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重点齐桓公争霸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重点战国七雄争霸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A B C D 答案:B。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例2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答案:A。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例3 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 B C D答案:B。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可以确认。图中给了都城蓟,正是燕,可以确认。图中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答案:D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答案:C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春 秋战 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 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纺织 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 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2、战国时期的改革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的封建社会。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易错问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易错问题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典型例题例1 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A B C D答案:B。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因此应排在第一位。与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排在第二位。与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排在第三位。与有直接关系的是,排在第四位。决定了,决定了。例2 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的出现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答案:C例题分析:此题为论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题干引文是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C项证明了郭沫若观点的正确性。例3 对于秦国来讲,商殃变法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答案:A例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问题,作为一场深刻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局限于一点或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因而答案只能是一个。D项是商鞅变法作用之一,即使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B项和C项也是商殃变法的作用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和“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根本还在于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被废除,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正是因为封建经济发展,秦的军事力量才会日益强大,秦统一六国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而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例4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是(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形成及其经济势力的增长 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地主阶级专政 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实行变法A B C D答案:C例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该知道“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并用地租形式剥削农民;其上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就涉及土地制度、地主阶级的专政诸项因素。“条件”是指可能性。综合起来考虑则是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确立封建制。依据这一分析,是必备条件,它涉及封建制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涉及统治阶级一一地主阶级;涉及封建制的上层建筑;则是涉及封建制确立的主要方式、途径问题。因而C项为正确答案。例5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答案:D例题分析:此题是最佳选择题(即程度选择题)。除A项史实错误外,其余三项均是商勒变法的内容,也都引起了宗室贵戚(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怨恨。关键是比较哪一项对奴隶主贵族的危害最烈。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和承认土地私有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贵族的政治利益,而按军功授爵赐田则对于贵族世卿世禄的利益产生了很现实的威胁,因为这样一来,贵族无军功,就无法得到爵位,贵族的身份也就无法世袭下去。故D项是引起“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思 想老子老子;孔子“五经”诸子百家科技天文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物理 墨经文 学诗经屈原离骚;诸子散文艺 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医 学 扁鹊与四诊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一、思想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二、文学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三、艺术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四、天文和物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五、医学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重点对孔子的评价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典型例题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D正确,不正确答案:D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是背景,是史实,唯有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产部门安全检查标准化模板手册
- 按时完成工作目标的承诺书4篇
- 与同桌的一次争吵生活中的记事作文13篇范文
-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和员工手册标准化模版
- 汽车销售合同及交付协议
- 跨部门协作项目计划执行进度跟进表
- 数据分析基础模板数据处理与结果呈现指南
- 产品故障排查与解决方案快速响应指南
- 安全员工程师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护理师考试题库往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洛阳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岗位人员考试真题
- 场平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中国非遗文化傩戏文化
- 航天梦课件展示
-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湘教版2024)
-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课件(北师大版2024)
- 加油站季节性安全检查台账(每季度)
- 上海市青浦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无答案)
- 教师培训课件:《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小学)》
- 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模拟审计报告
- 小红书盈利模式及发展策略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