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生命姿态的诠释.doc_第1页
文化城:生命姿态的诠释.doc_第2页
文化城:生命姿态的诠释.doc_第3页
文化城:生命姿态的诠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城:生命姿态的诠释作者:吴佳纯 系别:中文系 班级:20061015潮州是一个被山水拥抱着的老城,这座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的文化城,并没有被历史的流沙蚀残,这座老城的骨架依然挺拔,韩山的脚跟,成长着一代代辈出俊秀,韩水的柔波,养育了一辈辈挺着胸膛走路的才人。这座浸浴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在长长的历史画卷里,始终保持了它最美的容颜。典雅,柔美一千多年前,一代文宗韩昌黎令老城山水易姓,一千多年后,人们始终没有忘却这位当时的文坛圭臬。他是奇人而有奇节、奇文,他在这片土地镌刻了他的姓氏,他在这片土地留下了芳誉。潮州的百姓,以韩姓为傲,坚守并传承着这位被贬地方官的文化虔诚姿态。师者 跑道 韩师在潮州,可以算一座文化的金銮殿,这里的人文气息非常浓厚。大二的时候请教过一位来潮的蒙古家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孩子来到距离家乡这么远的地方就读。那位有着马上族人气质的蒙古叔叔用豪迈的又略带骄傲的语气说:“因为这里人文气息浓厚,潮州是历史名城,韩师是育人才的地方!”简短的一句话,竟让我感动起来,这灵杰之地的文化熏陶,竟氤氲得那样悠远。但是“师者”究竟是一个意蕴如何深远的词语,又该怎样诠释它,我依然后知后觉,很懵懂地感受这对我而言很深的哲学。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阅到我国汉代学者杨雄的“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明确的判断句才让我对师者有一个相对表层的理解。而真正让我理解师者具体内涵的,却不是深奥的抽象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师者生活形象。在韩师,你随处都可以见到师者的风范。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位令我颇为感动的老教授。这是位饮着韩水长大的师者。韩师有着他半生的影子。这位老教师不愿意享受他的天伦之乐,他在古稀之年仍记挂着他的讲台,他的学生。离开学校讲台的他便以通讯工具为讲台,将毕生所学汇成无数条信息,发送到天南地北每一个有他学生的角落。教予学生知识是一件乐事,他始终离不开犁烨了半生的事业。这是师者的力量在催发一个孱弱的身躯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灵继续着,为一个崇高的事业迸发余光。韩师的这些“善为师者”,秉承着“美其道”的责任,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把“师”字写得极为端正。“师道立则善人多”。韩师便是蕴藉着这种魅力与奇迹的百年学府。师者育师,这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无休止接力跑。当上一辈的师者将凝结毕生精力的学识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的准师者手中,其沉甸甸的重量足以让接力者产生一种疾跑的动力。文化是需要传承的,韩师便是这样一个交汇师者与准师者的跑道。这个跑道植有郁郁绿坪,文化的种子在疯长,它的表达方式是重复、重复重复着传承融合。大师 苦行僧从师者到大师,从老师到大师,是另一个跨越。可是潮州也绝对不缺乏大师。但说实在的,真正认可潮州是一个文化积淀颇深的老城,绝对不是刚踏进大学之门便有这种感受。什么是“大师”?那是在纸质材料或影视资料上出现的人物。大师!离生活太远。这些是我先前幼稚的想法。后来的大师印象,让我的理解有了绝对化的改变。第一次听说饶宗颐教授的名字,震耳的“北钱南饶”、“南饶北季”、“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印象大师:距离。第一次参观饶宗颐学术馆,琳琅满目的古籍逼入视线。印象大师:著作等身。第一次在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有幸亲眼见到大师的真正风范。印象大师:睿智儒雅。第一次到图书馆七楼捧着一本本厚实的、不知道如何入门的饶教授所编集子查阅。印象大师:疑问。大师是如何在人生的反复前行中耕耘富饶的文字土地,收获智慧琼浆的呢?我反复思索,直到看到这样一句话:“做学问是一种苦行,学者就如苦行僧。”这是饶教授自己的话。原来,大师一直都把自己的耕耘当成一种修行,一种修身养性,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大师在任何时间空间,都保持了一种学术修行最正确的姿态:苦行。大师是很难产生的,可潮州大师级的人物并不只限于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一人。在韩师,从词学大师詹安泰到书法大师陈其铨,到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都可以在学院的历史笔记中寻索到,他们证明了韩师大师国际化并非神话。而后来,再后来,又会有多少大师出现在韩师校史馆的资料中呢,这是无法估量但令人期盼的未知。潮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我相信。韩师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也绝不怀疑!民歌 味用一种新的眼光看潮州,它并没有流于“古老”的俗套,没有固定于某种必须的姿态。它有人文积淀,但文化的底蕴并没有让它止步于对新文化的探索。也许不那么合适,但我还是想套用余华的句子,换一个主语便是:潮州文化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潮州文化,是一首民歌”,在我看来,这个比喻极其贴切。民歌与民间,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因素都有着茶壶与茶杯的关系。而作为一座悠久的文化名城,潮州也在与民间联系,与传统文化挂钩,与时俱进。民歌是对潮州文化的一种形象诠释。类似于民歌文化的多元,潮州文化有如西湖般柔美,笔架般旷达。韩水的阴柔与韩山的阳刚,构成了潮州文化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时代步伐靠近,走过,再靠近,再走过反反复复,时代留给文化的是脚印,是踏实的印章般的脚印,这些脚印,便是潮州文化这首民歌最幽深的音符。流行曲有它过时的时候,民歌却总能越陈越醇,越悠久越有滋味。潮州的文化,是有味的民歌。西湖的风光依旧旖旎,笔架的景色依旧豪情。文祠古木森森,昌黎路人潮人涌潮州历史在不重复地放映,幻灯片唤起对过去的回味,与昌黎先生的一段“邂逅”,竟牵扯千年的文化缘。旧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