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参考学时累计学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理论实践第一章 绪论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是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动态。22讲授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2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发展简史、重要诊断学专著的学术内容。第二章 望诊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常色和病色以及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熟悉常见异常形体、姿态的表现。3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基本内容。4望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5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11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分布,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诊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2望舌体:舌神荣与枯,舌色的淡、白、绛、青、紫,舌形的老嫩、胖瘦、肿胀、点刺、裂纹、光滑、齿痕等以及舌下络脉等的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13望舌苔:苔质的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苔色的白、黄、灰、黑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14舌象分析要点(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1214讲授图表举例实验课1.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质说明其临床意义。2.结合图谱及实例观察舌苔说明其临床意义。2实践实验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舌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第三章 闻诊1听声音 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等声音变化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并应注意相似症状的区别,如发声异常有音哑、失音的不同;语言错乱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夺气的不同;呼吸困难有喘、哮、少气等的不同。2嗅气味 口气、汗气、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病室出现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22讲授举例1掌握发声、呼吸、语言、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包括:音哑、失音、鼾声的含义和临床意义;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哮与喘、气短、少气的特征及意义;常见咳嗽声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呕吐证的特点和意义;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的临床意义。2熟悉失音与失语的区别;熟悉呻吟、惊呼的含义和临床意义;熟悉呃逆、嗳气的含义。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等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第四章 问诊1问诊的价值及问诊方法。2问诊的一般内容有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其中,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3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 寒(恶寒、畏寒、恶风、寒战)、热(微热、壮热、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的概念。 恶寒发热的类型: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3)问头身 问头部: 问头痛:头痛的部位与经脉的关系,根据头痛的性质辨识外感、内伤及病性的寒热虚实等。 问头晕:头晕的概念、类型及各自的临床表现。 问周身: 身痛、身重、四肢痛、腰痛的类型及各自的临床表现。 (4)问胸胁脘腹 胸胁脘腹为脏腑所在,不同部位的病症可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胸部:胸部疾病多属心肺疾患,表现多为胸痛、痞满等,应结合兼症进行诊断。 胁部:胁部疾病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也可见于悬饮及瘀血阻滞病证。 胃脘部:胃脘部的症状,主要反映胃府疾病的寒热虚实,有外感寒邪、火盛、气滞、血瘀、食滞、阳虚、阴虚等不同。 腹部:腹部疾病与脾、肝、膀胱等的病变有关。虫积亦可引起腹部症状。询问腹痛时要注意区别寒热虚实。 (5)问耳目 问耳: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问目:目痛、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6)问饮食及口味 口渴及饮水:根据口渴与饮水情况如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渴喜热饮或冷饮、口干但嗽水而不欲咽等,辨别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食欲与食量:通过食欲与食量情况如食欲减退、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等,可以判断脾胃功能的强弱及疾病的轻重、预后。 口味:口味异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不同的口味异常具有各自的临床价值。 (7)问睡眠 失眠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嗜睡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8)问二便 大便:大便的异常表现为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在寒热虚实方面应予鉴别。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下痢脓血、便黑如油、肛门灼热、排便不爽、肛门重坠、里急后重、滑 泻失禁等症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小便:小便的异常表现为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在寒热虚实方面应予鉴别。尿量增多、尿量减少、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小便失禁、遗尿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9)问妇女 通过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痛经的特点,带下的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来判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常见症状表现及临床意义1212讲授举例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2掌握常见现在症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3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了解问诊的意义。第五章 切诊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4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促、结、代)的脉象特征及意义。5相似脉的鉴别比较,相兼脉与主病规律。 6诊妇人脉与小儿脉。7按诊的触、摸、按、叩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8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俞穴的方法、内容与意义。1214讲授举例图表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掌握按诊的方法,按脘腹的内容及意义。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熟悉按诊的意义,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俞穴的内容与意义。实验课1.结合实例说明平脉的特征并要求学生体会。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床意义。2实践使学生初 实验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健康人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的意义。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第六章 八纲辨证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义。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3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4八纲辨证的意义。88讲授举例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及临床类型。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2熟悉八纲之间的错杂、真假、转化关系。3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闭。2血病辨证:血虚、血瘀、血热、血寒。3气血同病辨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4津液不足,水肿、痰饮。881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2掌握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3掌握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4掌握津液不足证、水肿、痰证、饮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第八章 脏腑辨证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3肺与大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寒饮阻肺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4脾与胃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胃)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胃火炽盛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5肝与胆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6肾与膀胱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