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周周练知识点强化复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1.一个长方体纸箱,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它的所有棱长的和是( )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做这样的一个纸箱需要纸板( )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2.单位换算:X k B 1 . c o m9毫升=( )立方厘米 0.03立方分米=( )毫升 4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立方厘米=6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8立方米60立方分米=( )立方米 2.7立方分米=( )立方米3.至少要( )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则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4.把1.5米的长方体材料(如图),平均锯成3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2.4平方分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5.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木盒内,最多可以放( )个棱长为2分米的小正方体木块。6.一个长方体凤尾鱼罐头,长12厘米,宽9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侧面贴上高5厘米的商标纸(不含上、下面),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 )平方厘米。7.一个表面积为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 )。8.一块长方体木材,长60厘米、宽25厘米、厚5厘米,若锯成最大的正方体木块(要求不能割补,不能浪费),可以锯成( )块,每块体积应是( )立方厘米。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与体积比较( )。A、表面积大 B、体积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2.一个长方体与一个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的表面积大。A、长方体 B、正方体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3.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B、体积不相等,表面积相等C、体积相等,表面积也相等 D、体积不相等,表面积不相等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A、3 B、6 C、9 D、27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米,如果它的高增加3米变成一个长方体后,它的体积比原正方体增加( )立方米。A、9a B、6a2 C、3a2 D、3a三、认真审题,灵活思考。1.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鱼缸中水深3分米。则水与鱼缸的接触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小明家客厅的形状是一个长方体,长8米,宽6米,高2.8米。要在客厅四面的墙上贴墙纸(门窗总面积是12平方米),至少要用墙纸多少平方米? 3.一根铁丝,如果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模型,棱长8厘米;如果改做成一个长10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体框架模型,它的高是多少厘米?4.张老师要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要求每个顶点连接的三条棱长分别是4分米、3分米、5分米,请你帮张老师设计一下怎样才节省材料(画图表示,表明长宽高),并计算一下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分米?X K b1. C om四、动脑动手,规范操作。右图是长方体展开图,测量需要的数据,并求长方体体积。(按整数算)第二部分 思维提高1.把6块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的拼成一个长方体,所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3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如图是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从它的顶角切下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余下部分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4.如图,有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是3分米的长方体硬纸箱,如果用绳子将箱子横着捆两道,长着捆一道,打结处共用2分米。一共要用绳子多长?第三部分:开放探究1.如图,一个底面是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被截去一段,求剩余部分的体积。2.一个封闭的长方体容器(如图),长20厘米、宽20厘米、高30厘米,里面的水深15厘米。小明不小心把这个容器碰倒了,现在里面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在内侧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将这容器如图倾斜放置,流出的水正好装满一个内侧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新 课 标 第 一 网等 级评 定4.在一个正方体的前后、上下、左右面的中心各打通一个长方形的洞。已知正方体棱长为8厘米,前后、上下、左右侧面的洞口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求剩下的体积。附送:2019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探索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具体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索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并学习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娟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在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圆周长公式和圆面积公式探索的全过程。在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教材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第一,让学生利用滚动法、缠绕法等自主测量硬币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观察、估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受圆朋长与直径的关系,获得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活动经验。第二,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月长除以直径的值。为归纳圆周率积累素材,体验探索方法。第三,观察大家测量、计算出的数据,发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现象,获得初步结论和活动经验。第四,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和我国数学家在研究圆周率中的贡献,确信探索结果的准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也设计了四妨面的活动。第一,估算飞镖板面积。通过把飞镖板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估算,为探索活动打基础。第二,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分别平均分成16份、32份,剪开后拼成近似长方形,观察比较,体会两个近似长方形的变化。第三,提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怎样”,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像长方形。第四,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进而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探索活动中,让学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经历圆的面积公式探索的全过程。 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珊密切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如,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教材创设了“全家骑不同型号自行车去郊游”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已柏生活经验,在讨论“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的过程中,理解圆周长的概念,初步感受车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再如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设计了“计算圆形草坪需要多少草皮”“水缸的木盖需要多大”“给圆桌选择台布”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 在观察、操作、推理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3能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探索圆面积公式的经验在运用圆的周长长和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求圆的周长与面积。能真正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主要的计算公式。难点对圆周率“”的真正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结合圆周率的探索活动,可参考“兔博士网站”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感知圆周率的研究、发展历程,感受人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结合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和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圆的面积采用转化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方、圆、曲、直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公式的由来。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圆的周长1圆的面积(一)1圆的面积(二)1圆环的面积1 第1课时 圆的周长公式 u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246页。u 教学提示 圆的周长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的长度,圆的周长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可用绳测法、滚动法等动手操作的形式解决圆的周长问题,在操作中加深对圆这个封闭曲线图形的认识,再从操作提升为总结性地引入圆周率与直径、半径、周长的关系,使知识上升为用公式法来解决圆的周长。u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测量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周率以及总结圆周长公式的过程。 2认识圆周率,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能运用周长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半径和直径。u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线,直尺。学生准备:每组1份实验报告单、圆形纸片、1元硬币、1条大约100厘米的没有弹性的线,直尺。u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屏幕显示教材第4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中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生1:一位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妈妈去郊游。 生2:他们去的地方景色很美。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为什么?小组讨论?(教材第42页议一议) 生:爸爸的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周,走得远,因为他的自行车车轮大。 师:很好,咱们一起来看。(课件演示动画随鼠杯点动,围成车轮的弧线闪动) 生:我发现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车轮的周长。 让学生描述其他物体上圆形的周长。(圆桌、洗脸盆、光盘等) 教师在黑板上用圆规画一个圆,并说明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和什么有关系?(教材第42页议一议)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初步感知车轮的周长与车轮辐条的长度有关,也就是直径(或半径)有关,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 师: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圆的周长。 (1)测量方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一元硬币指出它的周长,想想怎样才能知道硬币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可以通过测量。 师:你准备怎么测量?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想出办法来了吗?谁来给大家演示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演示测量方法:滚动法、绕线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滚动法、绕线法都是曲线化为直线,再去测量直线的长度,这是“化曲为直”转化的方法,这种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很常见。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性地实际测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思想。(2)探究公式。 师:(出示一个更大的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学生纷纷上台,测量) 师:这样测量你有什么感想? 生:太麻烦啦。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测量的局限性,并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师:是啊,看来用滚动法、绕线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有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生:如果有计算公式就好啦。 师:是啊,用公式来计算是很方便。大家知道,半径越大,直径越大,囡就越大,即圆的周长越长,那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把数据填在下表中。(教材第43页例题1)周 长直 径周长直径1号2号3号 计算可用计算器进行,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计算结果保两位小数,交流各组测量、计算的结果,尽可能多地展示每个小组的结果,使数据带有普遍性。 师:观察得到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测量了大小不同的圆,但却有相同的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通常用字母表示。 板书: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圆周率。 师:刚才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发现了人们用几千年时间才研究出的结果,同学们真了不起,经过周密的计算,现在我们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板书:3.1415926 自学资料,激发情感。让学生阅读第43页“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了解圆周率及其发展史。 师:圆周率的值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教材第43页的“兔博士网站”。(课件出示)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生:比外国的数学家得到相同结果要早约1000年。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大约公元1500多年前,中国有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早一千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让他们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使学生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并产生为了计算方便取近似值的需要,从而更轻松地体会数学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先人的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在计算时我们利用这个数据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因此,为了计算方便,计算时,我们只取它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3.14(板书) 师:你能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来计算圆的周长了吗?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圆周率,d表示直径,那么如何用字母表示求圆周长的公式?(学生说,教师板书:Cd)师:那如果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圆周率,r表示半径,如何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呢?生:先把直径求出来,根据d2r,再求圆的周长,即C2r。(教师板书) 2解决问题。 师:看来我们只要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就能求出一个圆的周长,现在我们就来解决些实际问题。(出示教材第44页例题3) (1)读题,说说金属条的长指的是什么?(镜面的周长) (2)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求镜面的周长? 让学生做,学生计算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之间,及时指导学生。再组织学生交流。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小强每天绕直径为20厘米的花坛跑15圈,每天要跑多少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题,了解小强每天跑15圈的长度就是求花坛的15个周长。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求圆周长问题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意识。 2.一个时针的时针长12厘米,这根时针的尖端24小时走了多少厘米?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题,学生明白时针实际上是圆的半径,且时针24小时会转2周。 此题比较难,学生之间可以合作探究后再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教材第44页)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交流,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认识。 2引导学生读第2题,使学生知道菜墩的周长和一根铅条的长度相等,求出菜墩的周长就是一根铅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又能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还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读第3题,讨论一下怎样计算,使学生知道铁环转一圈的长度就是铁环的周长,转60圈所滚的路程就是求60个铁环的周长,可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注意学生能不能恰当地使用约等于号。 (三)巩固新知: 1.填空。围成圆的( )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多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的( )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圆的周长直径:2半径,用字母表示这一关系式( )。2一种口杯的圆形杯口直径为7.8厘米,杯口周长是多少厘米?3大、小两种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比是3:2,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是50厘米,求大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是多少?4某杂技团有一种独轮表演,车轮直径是20厘米,要走完15.7米长的钢丝绳,车轮需滚动几周?5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是71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动100周,通过一座1100米长的桥,大约需要几分钟?(得数保留整数)答案:1.曲线 3 比值 Cd2r23.147.824.492(厘米) 答:杯口周长是24.492厘米。35075(厘米) 答:大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是75厘米。420厘米0.2米 15.7(3.140.2)25(圈) 答:车轮需滚动25周。571厘米0.71米 1100(3.140.71100)5(分钟) 答:大约需要5分钟。(四)达标反馈1.选一选。 圆周率是( )。 A等于3.14 B有限小数 C循环小数 D无限不循环小数 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 )。 A2倍 B4倍 C 6.28倍 直径是3分米的圆,在1米的距离内可滚动( )。 A1周多 B 2周多 C 3周多 D不到1周2.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d2.6厘米 r8.18米 r7分米3判断题。 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倍。 ( )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2,那么这两个圆的周长比是1:2。 ( )4. 怎样测量一张圆形铁片的周长?5.小强每天绕直径为20m的花坛跑15圈,每天要跑多少米?6. 一个鱼缸的圆形底面周长是18.84dm,它的半径是多少分米?答案:1D A A28.164厘米 19.782米 43.96分米3. 4.用滚动法或线绕法求圆的周长。5. 3.142015942(米) 6. 188431423(dm) (五)课堂小结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圆的周长。有关圆的周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希望你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相信你们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智慧,收获更多的快乐。 设计意图:最后对本课做出总结,对所讲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巩固反馈,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六)布置作业1. 要为直径是5厘米的圆镜镶边框(如下图),如何边框的长?(镜框厚度忽略不计)2. 一种汽车轮胎的外直径是102米,每分钟转50周,车轮每分钟前进多少米? 3.有一棵周长为314 dm的古树,你能想办法算出这棵树的横截面的直径吗?4.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 5. 一只蚂蚁(如下图),如果从A点到B点直线爬行共要爬行25厘米,那么这只蚂蚁从A点到B点沿弧线爬行需要爬行多少厘米? 答案:1. 方法一:在圆上点一点A,使点A对准直尺的。刻度,然后使圆镜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点A,所指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方法二:在圆上点一点A,使点A对准线的一个端点,然后使线从点A开始绕圆镜一周,再测量绕圆镜一周线的长度即圆的周长。2. 3.141.0250160.14(米)3. 31.43.1410(dm)4. 3.14527.85(厘米) 3.14527.85(厘米) 3.14(52)215.7(厘米) 7.857.8515.731.4(厘米)5. 31425239.25(厘米)u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公式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圆周率。 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14 Cd或C2ru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使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1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的真正的学习主人。 2不断的渗透教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小结、引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u 教学资料包(一) 教学精彩片段 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出示课件及实物) 师:老师手里有两块不同形状的镜片,一块正方形的,一块圆形的,还有一条50cm长的铝合金材料,不知道能给哪块镜片镶边,谁来帮老师想想办法呢?(镜框厚度忽略不计) 生:第一块不行,因为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如果要镶边需要52cm,不够长, 师:那么第二块又不知道,应怎样解决呢? 生: 可以想采用围一围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是怎么知道给正方形镜片镶边不够长的呀?生:算算正方形的周长就知道了。师:哦,原来镶边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那如果我们要给圆形镜片镶边也得知道它的什么? 生:周长。 设计意图:从身边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 数学资源1.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两只小蚂蚁分别绕正方形和圆跑(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跑完一圈,谁跑的路程多? 分析,正方形的周长:248(厘米),圆的周长:23.146.28(厘米),6.288,所以沿正方形跑的蚂蚁跑的路程长。也可以这样分析: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3倍多,所以沿正方形跑的蚂蚁跑的路程长。2.一幅圆形书法作品的直径是6分米,沿它的四周装饰一圈花边,花边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首先明确,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圆形书法作品的周长,然后利用周长计算公式Cd计算。 答案:3.14618.84(分米) 点拨:直接计算周长时,要特别注意给出的数据是直径还是半径,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三、资料链接 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河北省涞水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593,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圆的周长说课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而且在对圆周长有关知识的推导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二、 教法、学法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呢?我的思路是:1、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学生的层次不同,并要求学生配备直尺、绳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三、教具学具准备: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所准备的教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绳子、剪刀、圆周长演示器。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的学具有直尺、圆形硬纸板(大中小各一个)、绳子、剪刀。四、课堂结构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这样设计课堂结构: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用什么计量单位?再启发学生说出圆周长的含义,然后组织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理解圆周长的含义、认识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安排练习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我的设计意图是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加深理解,随后安排的基础题和实践题,及时地巩固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五、 教学过程:(一)人人参与,探索新知。1、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说出周长指什么?用什么单位?让学生比画出课桌面的周长。2、认识圆的周长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圆周长的含义。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最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圆片比画一下,自己去体验、领会圆周长的含义。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3、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首先让学生讨论:怎么测量圆的周长?都需要什么工具?然后,指导他们合作测量,并鼓励学生上台向全班同学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最后,各组汇报测量方法,教师课件演示绕和滚的过程。设计意图:由问题引入,激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进入新课所要解决问题的发展区,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大中小三个圆片,说说谁的周长长,猜想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要求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将数据填入课本表内。完成后,学生观察、比较数据,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学生看书自学后,交流汇报圆周率的含义,教师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引导学生读、写“”并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件出示祖冲之的生平事迹。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该怎样求周长?推导出求圆周长公式,用课件演示。C=d C=2r设计意图: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出示口答题要求学生说出思路。d=3厘米c=?r=3厘米c=?2.课件出示花瓶的相关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并强调难点问题。3、出示思考题。学生课下完成。设计意图:精选练习,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解决难点问题,检验课堂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1.让学生用自行车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测算哪些数据。2.学校门外有一棵大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四)回归评价提问: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及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或不理解的地方,给予指导。第2课时 圆的周长公式的拓展应用 u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546页。u 教学提示 在教学中可举出已知半径、直径分别求圆周长的例子,加深对圆的周长公式:Cd或C2r的应用。u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灵活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能灵活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圆周长有关的问题,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半径和直径。难点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u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黑板。u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公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生1:有直径,可利用公式Cd求出圆的周长。 生2:有半径,可利用公式C2r求出圆的周长。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用圆的周长公式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圆的周长公式,为今天的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组织 师:学校的操场上有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7.27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教材第45页例题4) 引导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师:已知花坛的周长,怎样求它的直径?(教材第45页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 生1:可以利用圆的周长公式Cd求直径,用周长除以,即dC。(教师板书) 生2:可以把花坛的直径看作是米,再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d,即3.1417.27,把求出即求出直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花坛的直径求出来吧!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列方程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17.273.1455(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5.5米。 方法二:利用公式Cd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米。 3.1417.27 17.273.14 5.5 答:花坛的直径是5.5米。 师:大家表现真棒,现在求出了花坛的直径,那么怎样求花坛的半径呢? (1)学生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 方法一:利用公式C2r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半径是米。 23.1417.27 17.273.142 2.75 答:花坛的半径是2.75米。 方法二:利用公式C2r可以得出rC2 17.273.1422.75(米) 答:花坛的半径是275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的概念,还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某中学新建了一个绿茵操场,示意图如下。(出示教材第45页例题5)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知道绿茵操场是由两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示意图上的蓝线是跑道,求沿跑道一圈的长度实际上就是求蓝线的长度。 师:我们知道了求跑道的长度就是求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加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之和,长方形的两边的长度从图中便可得知,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此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生:我们可以把两个半圆看作一个完整的圆,所以求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就是求圆的周长。 师:太棒了,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看看沿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 学生两两合作,教师巡视,再交流展示。 生:我们先把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求出,通 过观察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圆的半径是36.5米,利用公式C2r,就能求出圆的周长,然后再加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 236.53.14229.22(米) 229.2285.392400(米) 答:沿跑道跑一圈是400米。 此题计算强度比较大,教师可组织学生两两合作,做完后再用计算器验算。 三、解决问题 教材第46页“练一练”。以下4题分别加上教材46页图 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且认真看图,使学生知道3根铁箍的长度就是3个相同的圆的周长之和。 师:我们知道了3个圆的周长之和是282.6厘米,怎样求出一个圆的周长呢? 生:用282.6除以3就可以。 师:求出一个圆的周长,你能求出一个圆的直径即桶底面的直径吗?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生:利用公式Cd可以得出dC。 282.6394.2(厘米) 94.23.1430(厘米) 答:桶面的直径是30厘米。 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知道车轮转动25周前进31.4米实际上就是说25个相同的车轮的周长是314米,因此可以先求出一个车轮的周长是多少米,即车轮的周长,然后根据周长公式即可求出车轮半径。 (1)车轮的周长。 31.4251.256(米) (2)求车轮的半径。 1.2563.1420.2(米) 第3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题,求自行车通过这座大桥所用的时间,应用大桥的长度除以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走的路程,关键是求出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走的路程。 师:仔细观察这道题,发现本题单位不统一,我们应如何做呢? 生:把570米变成57000厘米或者把65厘米变成065米(教师可组织学生简单回忆米和厘米的进率,及由大单位向小单位应如何变换,小单位向大单位应如何变换) 师:我们如何求出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走的路程呢? 学生交流。 师:因为自行车每分钟转100周,可以先求出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再乘100就是自行车每分钟走的距离。 师:非常好,现在这道题就交给大家自行解决。(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再展示) 方法一:65厘米0.65米 3.140.65100204.1(米) 570204.13(分) 答:大约需要3分钟。 方法二:3.146510020410(厘米) 570米57000厘米 57000204103(分) 答:大约需要3分钟。 师:这么复杂的问题都被大家征服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帮聪聪把他家所遇到的问题帮他解决掉。 第4题。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仔细观看图,使学生知道每上下两个木条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小问题,上半圆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生: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上半圆的高度实际上就是最上面半圆的半径,半圆的直径是76厘米,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所以半径是38厘米,即上半圆的高度是38厘米。(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语言,针对第一小题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 师:聪聪家的餐厅门的门框是用木条装饰的,你能求出木条的长度吗?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求木条的长度是最上面的半圆形的木条的长度即圆周长的一半和两根长为190厘米的木条之和。 师:那我们如何求出餐厅门的亡半圆的木条的长度呢? 生:我们可以先把圆的周长求出,再除以2就是上半圆木条的长度。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算出上半圆木条的长度。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 76238(米) 3.1438259.66(米) 教师再组织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