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运教授访谈录.doc_第1页
杜维运教授访谈录.doc_第2页
杜维运教授访谈录.doc_第3页
杜维运教授访谈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维运教授访谈录 【摘 要 题】访谈录 【正 文】 杜维运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嘉祥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62年、1974年两度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杜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著有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清代史学与史家、史学方法论、赵翼传、听涛集、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忧患与史学、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多种著作,主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二、三)。2005年9至10月间,杜维运先生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9月21日, 我们在杜维运先生下榻的北京师范大学兰惠公寓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杜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您出版了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直到2004年您撰写完成了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在中国史学史和中西史学比较领域出版了多种专著,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研治史学史的道路的? 杜:在中学时代所学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是数学,对国文和历史没有什么特殊兴趣。考大学也是想考经济系和外文系,没有想到要考历史学系。学习历史,是受到台湾大学牟润孙教授的影响。牟老师是陈垣先生的弟子,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大学的国文。1950年我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外文系读了两年。牟老师看我的国文根柢不错,就劝我转到历史系,我当时并不十分情愿,因为这意味着是从热门专业转到冷门专业。后来,经过考虑,在大学三年级,我从外文系转到了历史系。人的转变就是在一些小的关键点上。我并没有后悔转系,因为我一直感觉我的中文基础要远远好于英语,在我小的时候,受到过比较扎实的国文训练,读左传,背书,练字。因此,我最终走上研究历史的道路,这个转变应该归功于牟老师。大学毕业的时候,需要写一篇学士论文,牟老师让我做关于对赵翼廿二史札记的考证研究,大约有十万字左右,这个工作进行了两年。牟老师在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去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了,再说他是中文系的老师也不能当我的辅导老师,但是可以说,实际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辅导老师是杜老师。 对赵翼及其廿二史札记的研究,是我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开始。1955年至1959年,在历史系毕业后,我继续在台大的历史研究所攻读硕士,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即以清乾嘉时代的史学为研究对象,指导老师是李宗侗先生。以清乾嘉时代的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全祖望、章学诚作为研究的起点,我希望从这些一流史学家的所有著作中获得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是研究史学史的方法之一,能够看到史学史的深处,史学史而不流于目录学史,这是一个关键。然后,我就在台大的历史系当了讲师。直到1962年,我公费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去留学,这是我研究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我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时间里读了很多关于西方史学史、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著作。这样在剑桥大学渡过了两年时间,1964年当我离开剑桥的时候,增加了很多西方史学的知识,但并没有获取学位。我认为我在剑桥大学的两年,表面上好像没有得到什么,但其实我获得了很多知识。 之后,我又回到台大继续教书。我单独开了“中国通史”这门课,除此之外,与我的两位恩师李宗侗先生和姚从吾老师合作讲授“中国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授课的方式是:两位老师讲第一学期的课,我讲第二学期的课。同时,仍然研究清代史学家,包括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万斯同等。台大的诸位师长对我的教诲,是让我终身难忘的。姚从吾、沈刚伯、张致远、刘寿民等老师,开启我西方史学的知识;李玄伯、方杰人、夏卓如、劳贞一诸师,奠立我中国史学的基础。 1974年,我第二次到剑桥大学学习,为时一年。此时,我的想法有了变化,觉得如果只是研究中国史学而不涉及外国史学是很有局限性的,应当用比较的眼光把中国史学放入世界史学的发展中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此次赴英,我决定不写任何文章,也不看中文书,只看英文的有关西方史学、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书,自订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每段限三小时,都是在阅读。这样经过一年的时间,我看了有大约八十种有关的书,有很大收获。 1977年,我离开台大历史系,应聘到香港大学的中文系任教。这是我的另外一个转变,因为我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时香港还是英国制度,历史、哲学和中文都同属于中文系,历史方面也只有西洋史和中国近代史,并没有古代史,并且要求授课用英文。在香港大学任教其实是相对轻松的,我主要教的课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包括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一个星期共教两个小时。还分别和其他老师合开了”史学概论”以及“中国历史”,都是由包括我在内的四位老师合作的。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去香港大学的第一年还开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一年之后就没有再开了。在香港大学期间,我集中精力,兼采中西史学方法,写了史学方法论(初版于1979年)和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初版于1988年),这也是为了撰写中国史学史做的准备。从1987年开始撰写中国史学史,经过17年的艰苦努力,到2004年终于完成了三卷本中国史学史。 我在香港呆了12年,1988年我离开香港去了温哥华,当时我59岁。在温哥华我感觉我还是可以继续教书的,因此,就选择了到台湾政治大学当客座教授,后来就转为了正式的教师。在台湾,65岁是法定的退休年龄,70岁时要求必须退休。所以在70岁之后,我就在台湾政治大学兼课,这也是我上课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要上8个小时的课。在政治大学的历史研究所,我主要讲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另外我讲授了“中国通史”这门课。这两门也是我教的最久的课。在政治大学期间,我也在台湾的东吴大学当过兼职教授,但只是短期的兼课。到了2003年,我75岁的时候,因为年纪的原因,就停止了教课。 问:您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清代史家和史学、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史学方法论、中西史学比较等许多方面,在这些研究领域都撰有专著和论文。请问您从事这些研究和撰写相关著述的经过是怎样的? 杜:我去英国的剑桥大学阅读了很多西方史学的著作,通过看书我发现很多西方史家对中国史学的认识比较有限,从正统的到非正统的汉学家,他们的一些评论中国史学的观点有的很精辟,但是多数的论点很荒谬。我把我所阅读到的西方史家论及中国史学的观点都记录下来,时间既久,盈积愈多,更觉得他们的观点有些是非常精当足以让我们深省的,有些则显得荒诞不经需要据实予以澄清的。我认为,学术乃天下公器,西方史家以另一背景讨论中国史学,不惟是中国史学之幸,也是世界史学之幸;中国学者论中国史学,必有所蔽,其所蔽者,西方学者开启之;西方学者又新有所蔽,中国学者应与之讨论商榷之。回到台湾之后,我就写了西方史家与中国史学一书,字数不到10万字,一是为中国史学做辩护,一是缘于参加当时的一个青年学术著作奖。时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郭廷以先生找我谈话,他认为我的书是可以获得奖学金的,但是觉得这部书可以畅销,所以就帮我出版,不给奖金了,并且帮我改了现在的题目,即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这本书出版之后,销量很好。以后又数次出版,我也逐渐增加了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我最早的著作。 刚才讲到,我在大学和研究所学习期间,就做赵翼廿二史札记的考证工作,并由此发展到以清乾嘉时代史学为研究对象,全祖望、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的史学,完全吸引住我,又沉醉于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之中,我对清代的史家做了基础的研究,后来就把这些研究成果集合成了清代史学与史家这本书。这是在香港的时候完成的,这与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几乎是同时出版的,这也是我的第二本书。 我从英国回到台湾大学后,姚丛吾师约我在台大历史系共讲“史学方法论”,不久又应台湾辅仁大学之邀独立讲授,渐渐地写成的讲稿达20万言。这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我感觉史学方法论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近百年以前的史书渊海中,专门谈史学方法的书并不多见。在中国有刘知幾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西方,直到1889年才有“西方史学方法之父”班汉穆(Ernst Bernheim)写出了第一部史学方法论,十年之后,两位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Charles V. Langlois )和瑟诺博斯(Charles Seignobos)合写了一本史学原论, 史学方法自此在西方才正式树起了旗帜。进入20世纪以后,中西谈史学方法的书业出并作,数量大增。这说明,史学方法论必须是在史学自身有了长足发展,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没有司马迁、班固的史学,没有魏晋南北朝蓬勃发展的史学,刘知幾怎么可能撰写出颇有系统的史学方法呢?没有刘向、歆父子之学,没有郑樵通史之学,章学诚的辨章学术的方法、撰写通史的方法,怎么能够形成呢?继希腊、罗马史学和文艺复兴史学之后,极为进步的19世纪史学出现了,于是班汉穆、朗格诺瓦、瑟诺博斯的史学方法形成了。因此史学方法这门学问,到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说明了这是一门真实的学问,背后有其深厚的史学基础。如何乘势使这门学问发扬光大,应是当今的急务。这就有待建树一套史学方法的方法论了。想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将中西史学家治史的方法融会在一起,取长补短,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史学家的史学方法、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史学方法,是可以代表史学方法的全部的。认为中国的史学方法无懈可击,是一种迷信;认为西方的史学方法独步寰宇,是盲目的崇拜。积中外无数史学家的治史经验,而史学方法乃大,史学方法乃不流于游谈无根。我万万不敢说已有了世界史学的基础,也不敢说已兼通中西史学,我只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用尽热诚去钻研这门学问,去撰写这部书。我在台湾大学教书的时候发表了5、6篇关于史学方法论的文章,但是仍然感觉不够,而且不够连贯。后来到了香港大学,我全力以赴写了这本书,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此书得以顺利问世。史学方法论出版后获得了“学术著作奖”,也很受读者的欢迎,到2004年已经出了第19版,这本书不久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简体横排的新版。 我是从考证赵翼廿二史札记入手而开始研究历史的。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廿二史札记引用廿二史的资料,一一与原文相对照,找出札记399条错误,自此与赵瓯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剑桥期间,浦立本师命我以赵翼为中心来比较中西史学,并为赵翼写长传,我们之间讨论的问题,也以赵翼其人其学以及中西史学异同的问题为主。1980年参加国际汉学会议,遇到浦立本师,他再度提及赵翼传的写作情况,我感觉到这次真的要动笔了。于是重新细读赵翼的全部作品,全面涉猎赵翼同时代人的诗文集及专书,广泛搜罗道咸以来论及赵翼的诗及其史学的文章,此外,还曾细心阅读西方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卡莱尔(Thomas Carlyle)、麦考莱(Lord Macaulay)等人的长传,想从西方学者的著作里得到一些启示。我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书,于1983年出版。后来我又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但是由于我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撰写中国史学史上,因此也就没有做大的改动。 我从1987年开始撰写中国史学史。当时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写先秦两汉的史学;第二个阶段,写魏晋至唐中叶的史学;第三个阶段,写晚唐至晚清的史学。第一个阶段的撰写工作,先是遍读东汉前的载籍,亦关注西方同时代的史学,于是倾全力先写成中西古代史学比较一书,以作前驱,而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直到1993年才得以完成出版。第二阶段撰写的原计划是从魏晋写至唐中叶,但是经过反复考虑,觉得晚唐的史学与唐中叶以前的史学不能分开,所以第二册改以晚唐为断限。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史料丰富,头绪纷繁,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倾力撰写,备尝艰辛。第二册于1997年完成,翌年出版。此后,我暂停了中国史学史的撰写,转而撰写中国通史。早在1965年,我曾经与三民书局签约撰写中国通史,当时约定两年之内写完40万字,可是两年之后,我只写到了东汉的光武帝即位,未能如约完成,感到十分遗憾。我先后在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政治大学以及东海、辅仁、东吴三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达40年之久,撰写前两册中国史学史时,也非常留心中国通史方面的资料并随时抄录,积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