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等值线的判读课件.ppt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等值线的判读课件.ppt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等值线的判读课件.ppt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等值线的判读课件.ppt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等值线的判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确考纲要求1 海拔 绝对高度 和相对高度 等高 深 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2 气压 气温 降水等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课前自成体系 专题二等值的判读 课堂讲义部分 课下检测部分 考点一 考点二 考题感悟 考题冲关 例1 读华北某地等高线 单位 m 地形图 图中四个地点适宜建设火情瞭望台的是 a ab bc cd d 解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火情瞭望台的建造地点要能观察到整个区域 根据等高线特征 c d位于山地的北坡 若在这两处建设火情瞭望台 看不到山南坡的情况 a位于山地的南坡 若在此建设火情瞭望台 看不到北坡的情况 b位于鞍部 山南北两侧情况均能看到 答案 b 建设火情瞭望台不是在海拔最高的位置 而是能看到区域所有地点的位置 如果忽视这点容易误选d 1 等高线的判读根据等值线的一般判读规律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做到 四判两算一比较 1 四判 判地势 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 判断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特征 有时在省略了等高线的图中 可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出地势特征 如台湾省河流多自东向西流 说明地势东高西低 判地形种类 海拔200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 广阔平坦 平原 海拔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等高线稀疏 弯折部分较和缓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等高线密集 河谷转折呈 v 字形 山地 海拔高 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 而顶部明显稀疏 高原 判地形部位 如山顶 a 鞍部 g 陡崖 d 山谷 b 山脊 c 等 判地形剖面图 a 抓住关键点 要抓住剖面线的起点 终点 经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剖面线的转折点 b 抓住关键数据 要抓住关键点对应的海拔高度 关键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水平距离等关键数据 c 抓住剖面线的变化趋势及变化特点 2 两算 陡崖高度的计算 a 陡崖顶部的高度 海拔高度 h顶 其公式为 a h顶 a d 其中a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大值 d为等高距 如上图中陡崖d处顶部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h顶 600米 b 陡崖底部的高度 海拔高度 h底 其公式为 b d h底 b 其中b为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的最小值 d为等高距 如上图中陡崖d处底部的海拔高度为200米 h底 300米 c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 h 其公式为 n 1 d h n 1 d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为等高距 如上图中陡崖d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h 400米 两地温差计算 在等高线图中 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 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6 3 比较坡度 同一幅等高线图中 等高线越密集 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 坡度越缓 不同图幅进行比较时 要考虑比例尺的大小 等高距的大小等情况 综合比较时 可利用 相对高度 水平距离 比值越大 坡度越陡 2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 生活中的运用 1 选点 2 选线 3 选面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在上述地理事象的判读和选择时 注意三点 1 在港口选址时注意o米等高线 o米等高线即代表海岸线 2 在交通线选址时 注意鞍部地形 由于鞍部相对地势较 坡度较缓 是许多交通线适宜通过的地点 3 农业生产布局时 注意坡度陡缓的判断 当坡度较陡时 不能再修建梯田 只能发展畜牧业或林业 例2 等值线图是地理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地图 下图中a b c分别代表图中等值线相应的数值 回答 1 2 题 1 若图中曲线为垂直方向高空等压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对应的近地面天气晴朗b n对应的近地面天气晴朗c q对应的近地面气压一定比n地近地面气压高d n点气压一定比m点气压低 2 若图中曲线为等温线 a b c 且图示地区为大范围的 海陆兼备的地区 pq位于陆地 mn位于海洋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地一定盛行夏季风b 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c m地可能有寒流经过d 地中海沿岸地区气候多雨 解析 明确不同假设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第 1 题 当曲线为垂直方向高空等压面时 越向上气压越低 因此q一定大于p n一定大于m pq处向上凸出 表明此处为高压 mn处向下凹表明该处为低压 由此推断q对应的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 天气阴雨 n对应的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 天气多晴朗 第 2 题 若图中曲线为等温线 a b c则表明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pq位于陆地 等温线向北凸 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 应为夏季 此时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是顺时针方向流动 地中海沿岸地区高温干燥 p地不一定盛行夏季风 m地位于海洋 等温线向南凸 可能有寒流经过 答案 1 b 2 c 1 常见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 2 等值线的一般判读规律 1 等值线弯曲处的数值大小比较确定弯曲部分为高值区还是低值区 一般采用垂线法和切线法 1 垂线法 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 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 若箭头向中心辐合 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 若箭头向外围辐散 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如下图 2 切线法 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 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 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 则该处为低值区 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 则该处为高值区 如下图 2 等值线图判读中的一些特殊技巧 考情分析 在2011年高考试题中 以等高线 等压线出现频率最多 同时也出现了新颖的等值线图 如福建卷中 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等值线 江苏卷中 年干旱旬数等值线 山东卷中 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 等 作为命题背景 等值线图的判断和分析是值得关注的考点 在2012年高考备考中 要强化对各类等值线判读方法的总结 学会迁移运用 在重点掌握等高线 等压线 等温线的基础上 灵活判读其他新出现的等值线图 1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读图 完成 1 3 题 1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0mb 55mc 60md 65m 2 图中 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b c d 3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 设计坝高约13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 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 15mb 40mc 65md 90m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能力和相关计算技巧 名师精析 熟练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是解题关键 第 1 题 根据对图中等高线的分析可知 图中等高距为5m 图中最右下角的等高线为25m 最右下角海拔最低 海拔低于25m 图中最右上角的等高线为80m 最右上角海拔最高 海拔高于80m 故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大于55m 小于65m 第 2 题 处等高线最密集 表示该处的坡度最大 河水的流速最快 第 3 题 水库应建在开口较小的山谷处 即图中 之间的峡谷处 该处目前的河水位约为45m 因此该坝的坝顶海拔约为58m 可据此在图中画出大坝的位置和长度 然后结合比例尺可算出 该坝的坝顶长度约为40m 易错分析 如果不能将等高线与比例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计算 第 3 题就容易出错 另外还需要在图中找出最适宜建坝的位置 答案 1 c 2 c 3 b 2 2011 福建高考 气温 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 气候风险度越大 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 读图 完成 1 3 题 1 图中e 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 0 550 50b 0 300 50c 0 550 35d 0 300 35 2 导致e 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 大气环流 地形b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c 纬度位置 地形d 海陆位置 河网密度 3 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 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a eb fc gd h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相关特征 递变规律的理解能力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名师精析 第 1 题 由图可知 e地位于0 45和0 65两条等值线之间 且周围的等值线以小值0 45闭合 说明该处的等值线数值比0 45小 而f地位于0 25和0 45两条等值线之间 且周围的等值线以大值0 45闭合 说明该处的值比0 45大 第 2 题 e f两地的纬度位置相近 但e地的气候风险度较低 而f地的气候风险度较高 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知 e地位于四川盆地 f地位于江南丘陵一带 两地的地形不同 导致两地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 因此位于四川盆地的e地气候风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