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doc_第1页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doc_第2页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doc_第3页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doc_第4页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心归去 教案 学案设计 案例分析精选三篇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学案) 1. 14自然段 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 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 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法国的人呢,很冷漠吗?看第八段“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法国人很友好啊,在这种氛围里作者应该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啊。 那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呢?作者笔下,它与法国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哪些地方写故乡与风雅富贵的法国形成对比的呢?第六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这句话概括力很强。第八自然段中也有。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作者的家乡在长沙,这种情形不光光在作者当时的故乡有,乃至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人的故乡并不都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就像成方圆歌中唱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善恶美丑的特性往往在对比过程中更加鲜明。把自己的家乡和遥遥的法国做了一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法国的条件太优越了,故乡的生活太艰苦了。但是在法国待了一个月后,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最终的选择,那就是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什么? 作者在异乡和对家乡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二) 在异乡。 阅读23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来 孤独、寂寞、无奈、虚空,简直要发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用了什么手法渲染? 反复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空虚,无聊,寂寞至极( 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太好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吃了爸爸的一顿打亦或受了什么委曲的时候。 )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看不懂京戏,却还不得不看的境地已使“我”麻木了,连用几个时间表示戏剧历时长而主角久久不出现令人感觉难熬)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多么希望另一株不是枣树,是棵杏树或者梨树什么的) 鲁迅秋夜 到高二的时候我们将要学习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学诗词就要有背诵的功夫。几乎每一篇都要求背诵,经常有同学颇不耐烦地说:“背背背,整天背。”表现地极为反感。然而,要想学好语文,就应该多背诵,多积累,在诵读积累中一点点提高。 比喻。 从修辞的角度看,文段中“悬崖的边缘”(寂寞,孤独,空虚让他感觉处于危险的境地中,无以逃遁)“寂静的深谷”()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将寂寞空虚的感觉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 对家乡。 1默读第五自然段,回答:作者说他“很想念家里”,他想念家里的什么?读出来。并找出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感情的词语来。 直接写想家,想家中亲人熟睡模样,隔着万里在守候他们睡到天明。身在异国,心已飞到了亲人的身边,这是想象来抒发自己思乡的浓烈。 2.从第六节看作者想家,他的感觉是亲切,激动。 什么令他感到亲切,激动? 想到了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联系现实: (一)同学们一定也有过想家时候吗?何时何地,什么情景,那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二)回顾自己上大学时候想家给家里写信。清清楚楚地记得给爷爷写信,我说想家了,想家里的每一个人,惦记着爷爷,因为他身体不好;想家里的玉米糊糊,就着酱豆子,真好喝!可是当我在大学的校园里待了一个学期,寒假放假后回到家里,却得到爷爷已经去世两个月的噩耗,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还大声呼喊着我的名字,那种痛,撕心裂肺,铭心刻骨,没齿难忘! (三)费翔在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作者来说,是妻女在召唤,是亲情在召唤,是家的温馨在召唤,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在召唤。 (待选:指名朗读第四段,第四个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想移民”,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不屑一顾。指名朗读,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作者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他把自己在法国临时的家比作监狱。那么他的家呢,是他家里的那座房子吗?家到底是什么呢? 六探究:家是什么? 再举两个例子,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家是心灵的港湾。中国当代作家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 七、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家是故乡的缩写,作者由想念家里还向我们探讨了故乡的内涵,故乡到底是什么?阅读7 8 9自然段 1(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我们在故乡度过了自己童年时代,或者还有青年壮年时代,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故乡有自己的回忆,记载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甘苦荣辱,所以回忆故乡就是回忆自己的过去,于是故乡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地方,才会更使人留恋,故乡因留恋而美。) 2.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血,是血脉,是根,那里有自己血肉同根的祖祖辈辈,有自己流过血汗的土地,有自己对故乡还这么落后贫穷脏乱的失望,有自己因失望而留下的心痛的泪水,因悲欢离合留下的伤心的泪水,真可谓爱之深悲之切啊。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 (言外之意你法国是一个旅游景区,你的美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你没留下我生活的印记,没留下我的血泪和汗水,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能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恋) 3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鲁迅的心那么悲凉,正是那种浓重的滴血的失望,当然这来自于对故乡的爱。 中国当代作家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 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 八 讨论:我们怎么去热爱自己的故乡? 钓鱼岛事件,日本不断地挑衅。全国上下民心激愤,砸日系车,4s店不敢开门了。抵制其他日系商品,银座日系商品的柜台被砸了。爱自己的家乡要有正当的方式,日本侵略中国,扩张自己的领土,不对。不能以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利益为代价。 作业:在周记本上写一段想家的文字,至少用上文章中的一种方法。 我心归去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1、6) 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 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6、7)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二)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有我之境”的探究:“听舒伯特的歌”,触景生情。 补充资料: 1、阅读韩少功的听舒伯特的歌。 2、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三)总结:冰冷的“弃”与“家”温情的想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作者心灵的空虚。作者在法国之“家”实是监狱,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个“家”并不认同。 探究:家是什么?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五、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一)剖析原因:血、泪、汗水(有无之差)补充资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总结 1、整体把握:(1-4)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5、6)正面写家园之思;(79)探讨文化概念的故乡,完成主题升华。 2、对比手法。 3、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总结全文,在李娜我依恋的故乡歌声中品位作者的情思 我心归去案例分析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2.学会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共同学习研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 3.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已有的文化积累,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探究理解作者一心归去的根本原因。 2.揣摩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3.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恨。 4.理解作者对故乡内涵的独特思考,及对故乡深沉的爱的根源。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早读或自修课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并在文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点,课前老师收集起来,加以筛选、分类和整合,与教学的重难点结合起来。在课前3分钟把同学们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让同学们知道他们的兴趣和问题老师很重视,也很有研讨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和热情)。 四、设计思想说明及教学片段呈现 新课改的精髓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自读、自学、自悟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要求同学们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围绕同学们的问题设计教学思路。 又由于本专题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充分认读,学会揣摩研习文本本身的词句来理解文章内涵和情感,尽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并感知作者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次要求同学们阅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本身也弥补了学生家园之思体验不足的缺憾。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没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讲,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无事生非”地设计教学问题使他们明白,没有疑问是假象,自以为读懂了可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认识上,其实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在处理本篇散文时,我就用看似很寻常很简单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教学生用剥笋法,走入文本深处,探索问题真相。请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是啊,优雅的环境、宽敞的住房,是我们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生活目标。可住在这里的作者,心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偷偷归去”呢?看哪个同学能在文中准确找到原因。 生:(不假思索)因为他“陷入了难耐的冷清”。 师:这里应该有鸟语花香、海涛阵阵,他怎么会冷清呢? 生:这种冷清就是我们常说的寂寞、孤独、空虚、无所事事,与外界环境的热闹无关,是个人的内心感受。 师:有道理。那么作者这种感受强烈吗?痛苦吗?作者是怎么表现的?请你读出原文,读出你的感觉。 生:作者说就如同“你到了悬崖的边缘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师:是啊,这感觉岂止是痛苦,简直就是吞噬,是可怕的尸骨无存的吞噬。作者用这种夸张的笔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优裕的物质生活抵御不了孤独寂寞的侵袭。寂寞使作者要发疯。但作者好像在下文又说他“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这又该如何理解?他好像前言和后语发生了矛盾。 生:不是矛盾。可能作者觉得“害怕孤寂”与“惦念亲人”相比,惦念亲人的原因又更多一些。 师:哦,原来他更惦念亲人。但如果作者的亲人就陪伴在他身边,作者是否就不想归去了呢?请在原文找依据回答。 生:在课文第5段:“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的过去。” 师:“至少”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生:只要有它就足够了,即使连亲人也没有了。 师:理解得非常准确。可见惦念亲人似乎也不是“我心归去”的最主要原因。而是因为感怀 生:“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大家一起说) 师:有自己的亲友、有自己的过去的那一片热土,是什 么地方? 生:(齐声)故乡。 师:原来作者一心归去的原因就是“思乡”。 (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和推进下,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 找到作者心欲归去的真正原因)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地 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 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 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 中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渗透在教学中: 师:作者为什么把故乡说成是“一片热土”,同学们能 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说明了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热望、爱恋,好象 还有感激。 师:他感激什么? 生:感激那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哺育了自己。 师:那你能用这种情感把这一句朗诵一遍吗? 生:(充满深情地)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 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 的过去。 师:好。“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把“没法不时常”换成“常常”或“往往”好不好,为什么? 生1:不好。因为“没法不”是“不得不”的意思,好象有由不得自己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而“常常”、“往往”只是有时而已。 师:那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情感呢? 生2:无法忘怀、不可能忘怀的铁一样的情感。 师:嗯,很好,我们要学会注意这些简单而寻常的用词去体会作者情不自禁渗透的情感。(老师用换词辨析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含蓄的深情,并以诵读法加以体会。) 我心归去不是我们常见的纯粹抒发乡愁的散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内涵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出生地。他赋予了故乡独有的精神内涵,并探究了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所以我就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挖掘故乡的精神内涵为主要教学内容,把理解作者的爱与恨及其根源作为教学重难点。由于文章有许多作者个性化的独特思考和哲理性的言论,给我们阅历不深的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着重指导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带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中。 师:难道作者的故乡比富丽浪漫的法国都市还要迷人吗?否则,怎么会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朗读6、7两段,用文本来解读) 生:作者的故乡是“贫瘠而脏乱”的,当然不能与法国比。但他说“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我想人不可能忘了自己或自己的过去,当然他也就忘不了故乡。 师:那不一定,人也有善于遗忘的一面,你能担保你过去所经历的事你都能记起吗? 生:不能。 师:那如果我们忘记了过去,不也就把故乡遗忘了吗? 生:有些事是刻骨铭心的,不可能忘记。 师:什么样的事才会是刻骨铭心的? 生:有关痛的呀,悲的呀,乐的呀反正不寻常的。 师:那也就是说故乡因留有我们的爱或痛等不寻常的经历,才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是忘不了的。说得非常好。好像作者在下文更明确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他说“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师:对,作者只是说得更形象一些。曾流下过血水、泪水和汗水的事,当然是不寻常的刻骨铭心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为她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所以“故乡是任何风雅富贵之都所不可替代的”。 生:(质疑)按作者的话说,只有艰辛地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那不是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啊? 师:问得好。是啊,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可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请同学们一齐说 生:(齐读)“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他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师:可见作者对故乡的内涵有自己的解释,按作者的理解,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就没有故乡。当然在他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或现实中找到这样的人物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沉默思考) 生:“乐不思蜀”的刘禅。刘禅被司马氏掳掠到洛阳后,就沉醉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 师:他为什么轻易地就忘了自己的国家?你能用作者的 思考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他没有对自己的国家操劳过、用心过,对自己国家的灭亡也不感觉到沉痛。他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是的,没有付出过的人,就不配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就是一无所有的”,请同学们思考,文中这“身后”一词该如何理解。 生:应该指人的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吧? 师:对,拥有这样一个可以寄托心灵和能让心灵回归的地方,应该是一种无量的幸福。可为什么作者又说,对自己的故乡很失望,并说那种失望能滴血? 生:(失语,思考) 师:(启发)一位母亲在商场购物时,对该市场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很失望;回到家中,看到孩子带回的学校反馈单,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成绩的不理想而深感失望。大家觉得这两种“失望”所反映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母亲对孩子的失望不同于对商场的失望,对孩子的失望是因为爱。 师:对,俗话说:“爱之深” 生:“恨之切。” 师:这是因爱而生的恨,之中有爱,有恨,更有期待。作者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很失望”,说明故乡还很落后、贫穷,但他期望自己的故乡能变得美丽富饶起来,所以他为故乡目前的状态心痛得滴血,对故乡失望得心痛滴血的情感,我们在以前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感知过? 生:好象鲁迅的故乡中有类似的描写,具体的我记不清了。 师:是这样的吧:“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我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很失望,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很失望。”他为什么对故乡及故乡的人如此失望? 生:同样是因为对故乡有着深沉的爱,才感到无限的伤悲和失望。 师:更可悲的是在那个时代,他看不到改变故乡的希望,所以在失望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伤悲。而我们本文的作者却坚信地说:“血沃之地将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为什么说生长出来的是“金麦穗和赶车谣”?怎么理解? 师:请同学们先说说什么是“血沃之地”。(启发)可以先从字面意思解读。 生:就是鲜血浇灌的土地吧。 师:那该如何理解“鲜血”呢? 生:就是心血和汗水吧? 师:对,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地去耕耘这片土地,把我们的爱都奉献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一定会收获什么? 生:庄稼粮食等劳动成果。 师:对,收获富裕和美丽。那“金麦穗”就应该是指有价值的丰裕的物质收获,那“赶车谣”就应该是指代劳动中收获的 生:精神创造。 师:很好。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作者对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