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单元设计:一、本单元三篇散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所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都充满浓烈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三篇散文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纪念性的文章。表愤怒、悲悼之情。作品: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 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 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二、记事散文的特点1写片段“散”。 本单元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2抒真情。3章法自由。4语言个性化。三、教学方法1鼓励个性化思考。2注意思考深度。3重视心灵体验。7纪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目标: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肉有血、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2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对文中重要语句揣摩品悟,引领学生对鲁迅不屈于专制邪恶,敢于担当的精神与人品产生爱与敬重的感情。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课前准备:1交代高中语文学习应具备的 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强调预习。2诵读课文,落实字、词、读音及意思。3学生自行或分组收集“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文化人的反应等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板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过渡语: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从中学回到过故乡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到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美妙的初中生活,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去回忆、纪念一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刘和珍。板书课题:纪念刘和珍君二、背景简介(多媒体板书)1学生结合注释,自看2分钟。2教师补充讲解: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天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1912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的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教师补充讲解“民国”的常识:此时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到1928年,17年间,北洋军阀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电视剧金粉世家张恨水原作中的结局是:燕西后来去欧洲和邱惜珍结婚当演员,成了一个电影明星,而清秋最后沦落到街头卖字),此时,鲁迅已经在北平居住了10多年,其间时局动荡。但不管政府如何变,不变的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力,置人民于水火只中。接上:1926年月7日,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解题。2作家、作品介绍。(一)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可让学生根据初中知识的了解起来回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2作品:(多媒体板书)主要作品有:(1)小说集:呐喊(第一部小说集)彷徨(11篇,课文祝福) 呐喊: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延伸讲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以狂人的形象出现的,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无不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药城市贫民、革命者。故乡社戏被压迫人民。(2)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3)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散文诗集:野草。(5)杂文集:16部:南腔北调集、坟、华盖集等十六部(见注释,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重点讲解鲁迅生平只有两部小说集子,即是呐喊和彷徨,呐喊是他的第一个小集(注意与彷徨相区分)。 小结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医生,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二)解题谈谈有关题目的见解。1纪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 明确:相当于“纪”字,其实就是“纪念”的意思。3 君:是对人的尊称。注意不是复姓(还珠格格),男女都可以称为“君”。4刘和珍介绍 结合注释,教师补充: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会。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老师提问:(学生课堂互助合作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1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哪些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2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3划分本文层次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明确:(1) 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见第五节第2段)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第四节第2段)。 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从文章的题目看,“纪”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记述的主体三、四、五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3)层次结构:其实明确了第2问,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线索相当清晰,只需概括其段意即可。 板书:第一部分:(1、2段):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3、4、5段):记叙刘和珍君。 第三部分:(6、7段):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详见后面的板书设计。(四)教师总结(多媒体板书)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纪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总体思路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即各部分的局部思路。(若是时间比较紧张,此环节可以省略掉)板书:局部思路(一)分析第一大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读后,教师提问:本部分写的是作者的写作缘由,请问: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明确: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追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第一部分中) 明确:两次。提问:这里两个“必要”的意思所表达的涵义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章第一节第3段中所说:“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这里作者奉献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够文人的阴险论调。即这里“必要“是在写文章、奠烈士。板书:奠烈士 第二个“必要”从第二节第1段找出答案,找出关键的词语,即在这里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第二个“必要”则在于唤醒庸人。就像第二节第1段所说:“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在这里鲁迅先生是为了让人们牢记这笔血债,幻想能够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板书:醒庸人2小结第一部分中的两个“必要” 明确: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与憎,请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思路顺序来写的? 板书:思路顺序 明确: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板书:爱憎 (逻辑) 先有对刘和珍君的爱,进而推及对北洋军政府的憎恨,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二)分析第二大部分(3、4、5节的思路)1指名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内容来安排? 明确:(1)第三节首先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板书:追述生前事迹 (2)第四、五两节,详写遇难的经过,赞扬烈士的勇敢,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板书:详写遇难经过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由刘和珍君从生前事迹到遇害经过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板书:生前遇害(时间)(三)分析第三大部分(6、7节)思路1学生齐读此部分,思考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1)提问:从这部分的大意可看出:主要讲的是此时间的教训和意义,这里的“教训”就是此部分的开端,请问:得出的是什么教训? 明确: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请问:以前采用的是怎样的做法? 明确:徒手请愿(空着手请愿)在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从第六节第1段中“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中可看出,作者持否定态度。劝戒中国人不要徒手请愿,这就是其得出的教训。(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板书:劝戒徒手请愿(2)过渡:这部分作者对徒手请愿持的是否定的态度,请问:是否是在一味的否定呢? 明确:不是。 提问: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得出答案? 明确:第六节第2段中用“然而”一词,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 提问:此次事件的意义表现在那里呢?(可用原文作答) 明确:倒数第二段中“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里作者更多的是对此事件的肯定态度,具有相当影响的教育意义,激励后来人奋然前行。板书:激励奋然前行2提问:这部分是按照什么思路顺序来写的? 明确: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是按由肯定的逻辑顺序来布局思路的。 板书:否定肯定(逻辑)五、作业设计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多媒体板书) 提示:见课后练习第2大题。1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节,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并找出关于珍君神情举止的词语?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品质、精神、性格)?(书中找出证据)当成现代文考试来训练。 板书:事迹2从全文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即概括出本文的中心、主题。 明确:第一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知识记叙了几次印象,表现在:(1)第一节第2段中“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板书:预定莽原 可看出:“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勇气。自己订书来看,在生活艰难中反映了她向往革命,追求真理的人格修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毅然)。 板书:(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追求真理)(2)第三节第2段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态度很温和。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不屈服反动势力的压迫,作为一名学生敢于起来反抗校长,成为“学潮”的领袖,表明她极富斗争精神。 板书: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 微笑、温和温和善良(3)还是第三节第2段中,结合注释:“待到学校恢复旧观黯然至于泣下”。 从中可以看出:当别人准备引退的时候,她考虑到母校为了的发展前途和安危,反映出她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一个有志青年。 板书: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富有责任感(有远见)(4)第四节第1段:“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见注释关于“喋血”的解释:流血满地,即刘和珍在流血满地,即将死去的时候,面部仍然保持着微笑。从中可看出:她本人是勇敢、坚强的,给人一种和蔼善良的形象。 板书: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5)此外,如果学生回答出“身前爱看鲁迅文章”“中弹牺牲”等也可算对。(6)小结刘和珍的形象(多媒体板书) 结合板书进行讲解: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7)延伸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4分)(多媒体板书)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明确答案:一是为了表现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二是反衬敌人的凶残和恶毒。(8)过渡语提问:这样优秀的一位革命青年,无端的死在了反动者的枪下,怎不叫人鲁迅先生出离愤怒、义愤填膺呢?我们在探究作者悲愤之情时,先看看作者笔下涉及了对哪几类人的悲与愤?(多媒体板书) 明确: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反动派),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 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 三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二、能力提升,品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渡:第二、四节是要求背诵的,故将重点放在对这两节的讲解之上,争取讲完之后就能背诵。(一) 分析第二节1学生集体诵读此节。2学生思考提问:重点讲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辛福者,这两句话的含义?(多媒体板书)(1)“真的猛士”指的是什么?(2)“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又指的是什么?(3)“哀痛者”和“辛福者”分别又指的是什么? 明确:(1)“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2)“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及其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淋漓的鲜血”指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3)小结第一句话: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 (4)“哀痛者”: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辛福者”:指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5)小结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辛福。(二) 分析第四节1学生集体诵读此节。2学生思考提问:重点讲解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段。 提问:(1)此段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惨象”指的是什么? (3)“流言”指的是什么? (4)“沉默”在这里有几层含义?(多媒体板书) 明确:(1)采用了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2)“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3)“流言”指御用文人(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 (4)小结这两个词语 这两个词回答可“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声无息”了。 (4)“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两种前途: 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 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 提问:请问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爆发”还是“灭亡”? 明确:很明显,作者重在强调“爆发”。 作者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有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三)解读倒数第二段:“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学生思考提问:“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 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更将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多媒体板书) 提示:要回答这个问之前,我们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提问:“苟活”是什么意思? 明确: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2)提问:“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明确: 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与“死者”相对。 第三节第1段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后面“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从这两处可以看出:“苟活者”首先说的是鲁迅自己,其次针对的是一般的民众,当然“苟且偷生”的人是大有存在的,请问:鲁迅是想其越多还是越少?明确:肯定是越少越好。提问: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请问:最终变成怎样的人?明确:变成文中“真的猛士”,奋然前行。明确答案:鲁迅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民族性终于没有消亡而从中看到了希望,中国女性的从容将激励“猛士”奋然前行,鲁迅说过“三一八”惨案“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一件事的开头”,说明了后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革命。三、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即本文的中心和主题是什么?(多媒体板书) 明确: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派(北洋军阀)及其走狗文人(大学校长等),严肃的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四、总结全文我们以一副对联来结束对本文的讲解(多媒体板书) 猛士,敢于直面人生 活者,应该奋然前行五、多媒体延伸展示(多媒体板书)1.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鲁迅2.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许广平3.(1)一篇声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