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我国战国后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是被誉为“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的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以他的作品为主的楚辞,是高度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它给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哺育了我国许多伟大的作家。屈原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爱国爱民的热情,反对邪恶的坚强意志,追求美的理想的执着精神,雄浑的辞赋体裁等,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精神最感人的是他作为一个高尚廉洁、坚贞不屈的艺术形象的巨大魅力。这一形象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独特的,像诗经的小雅被誉为“怨诽而不乱”,有反对邪恶的精神,但没有美的政治理想;左传中郑子产,晏子春秋中的晏婴,都是政治改革家,有政治远见,但没有高尚的情操;诸子著作中的一些寓言故事,有反剥削、反压迫和赞扬智慧的内容,但却没有爱国爱民的感情。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则集中了政治、思想等各种优良品质,成为许多世纪以来影响人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和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力量。 屈原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理想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一篇文学作品总是或明或暗地表现一定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作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屈原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美女的品格,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就是把自己的理想描绘得特别崇高和纯洁。屈原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影响到辞赋,而且影响到诗歌、小说的创作。 总之,屈原作品之“沾溉后世”是多方面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所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这就概括地说明了自汉代以来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以下的作家,都从屈原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而完成了其不同的成就。 从体裁上看,汉以后的辞赋是循着两种趋向发展的,一种是汉代那种带有宫廷文学色彩的长篇大赋,如子虚、上林。二京、两都之类,主要是描写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这类赋明显是受屈原招魂的影响,招魂中那种关于宫廷生活的铺张扬厉的描写,是这类赋的创作模式。另一种是抒情赋,如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韩愈的复志赋等。这类赋从汉到清历代都有,具有现实意义。是在精神实质上继承了屈原的创作。 从创作意图上看,辞赋都旨归于讽谏。象汉代那些长赋,虽然主要是歌颂封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但篇末总要表现出规讽的意旨。而屈原的作品反复陈述历史兴亡之迹,是非祸福之道,具有鲜明的讽谏意义。很明显,汉代的辞赋家是取法于屈原的,同时,也影响到以后唐代的诗歌。 可见,屈原的精神和创作对后代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每个朝代,每一种文体,都受到他的精神的陶冶和在创作方法上的培育。“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尤其是屈原自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一九五三年全世界人民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来,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已为举世公认。 屈原是一个有着崇高人生理想的人。他起初的人生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完善自我的内在人格修养,他有着强烈的外在追求,强烈的功名意识。他以诗人的童心、恋人的热忱拥抱楚国,拥抱楚王,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楚国的政治,把楚国导向光明和富强。他也确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过,甚至也曾得到怀王的信任与支持,官至三闾,修改法令。然而,楚国的政治是如此的黑暗,楚王是那样的昏聩,“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小又是那样的肆无忌惮,不择手段:“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怨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自己辛辛苦苦培植的贤才又相继变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虽委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处于这种境地,要么改变初衷,放弃自己独立的人格,以应和时俗,要么再干脆一些,远走高飞,摆脱这可恶的世俗。诗人也曾疑惑过,彷徨过,哀伤过:“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返;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可是,诗人终于选择了一条与现实相抗争的路。一方面,他以无比执着的追求精神,希望感悟君王,以施展自己的怀抱,实现自己人生的外在追求。同时。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保持自己完美的内在人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但是,诗人所面对的黑暗势力毕竟过于强大,楚王不理解他,邪恶势力容不得他,他以一弱者与黑暗现实抗争,这就注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楚王终于将他放逐江南,彻底断绝了诗人理想的实现。诗人还能做些什么呢?“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惟有一死了之。诗人是以自己的死,来显示自己人格的清白,来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最后抗争。 人生的追求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向性的,它以功利为核心,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为终极目的,这是人总体存在这个扇面的两极,以此建筑起一个完美的人生。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真正能实现“治国平天下”者几何?当人们的外在追求受阻时,不是进而去抗争,而是退而求诸己,反过来把修身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此泯灭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实现内在心理的自我调节和平衡,从而造就无数倾斜的性格和畸形的人生。 就屈原本身来说,他的人生是完美的,尽管他最终未能实现振兴楚国的宏愿,但他毕竟为之奋斗过终身。他最后自沉汨罗,“伏清白以死直”,不仅为他人格的正直和清白划上了句号,也为他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打上了重重的感叹号! 依照某些西方人对人生的认识,屈原的一生也当归结为“失败的记录”或“痛苦的总和”。屈原悲剧性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孤伟自死,而社会依然”。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也无力挽救个人的命运。然而,屈原的伟大就在于,面对不可避免的毁灭,他的实际表现从未消极,反而在失败和痛苦中树立了自我的崇高人格。他那既坚韧弘毅又充满忧患的悲剧意识,宁流亡也决不违心的两舌,决不停止抗争,其悲剧形象为代代中国人所崇敬。甚至为了纪念他的死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端午节。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象屈原这样因为其不幸遭遇和悲壮的死而长期引起人们关注和争论的。这是因为他以诗篇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他的生命历程,并且展示了他丰富、崇高的心灵和孤独、痛苦的心路历程,具有格外感人的力量。而且屈原的悲剧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足以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屈原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从屈原的身上及其悲剧命运当中,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强大生命力,也暴露出了她的重大缺陷和致命弱点。由正统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出来的人,多半是悲剧性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且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先秦时期一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且在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可以说,中国文化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秦文化的特性和走向决定的。而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既受到当时和前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他本身也是先秦文化同时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他以及他的悲剧命运当中,我们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 对于屈原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从古到今很多学者、文人看法不一,有些看法甚至完全相反。其实,屈原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有明确的意识,他诗中表现的浓厚的悲剧意识,也可以使我们对他的悲剧的成因和文化底蕴有新的理解。这里,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悲剧和悲剧意识。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曾着重讨论了什么是悲剧,他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而恩格斯更对悲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2)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3)而“悲剧意识作为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人类主体的不断解放和自由而产生的与宗教意识截然相反,悲剧意识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它肯定人的尊严和无比力量,面对人类现实的苦难好看终极的不和谐,主体处于一种长久的沉思、问询和永不休止的探询答案仍然是迷茫困惑,但这种生命意志的不屈不挠的追求过程,就是悲剧意识最充分的体现。悲剧张扬人的意志和愿望,但它面对的又往往是无法战胜的对手之间的搏击和冲突,是悲剧性的冲突”。(4)屈原的悲剧命运和他自我的悲剧意识完全符合上述论断。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其思维内核是强调“中和”,突出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经过历史的积淀、延伸和定型,已逐渐凝结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这就导致中国古代悲剧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思维定势:个体的毁灭或苦难的悲怆导向人格社会化与道德理性的复归或趋同。 中国人始终把谋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生命活动的目的,并认为理想的伦理观念是维系这种和谐的重要保证。于是,人们的生命价值判断与伦理观念便找到了契合点:从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看,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体制,因而注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浓烈的道德色彩。个人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群体中的一员。“共同体是实体,而个人则不过是实体的附属物,或者是实体的纯粹天然组成部分”(5),也就是说,个人只有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被看作是天然的同一体。在屈原身上就体现了这种血缘情结。离骚开篇则强调“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作为楚国同姓屈、景、昭三大姓的成员之一,在血缘关系上是高阳氏族血缘的延续和直系继承者。这种先天的血缘关系无疑是高贵的、优越的和骄傲的,屈原把这看作他的先天的资质内美之一,反映了他深厚而优越的血缘情感,从而使屈原的内在意识中建立了与楚国牢不可破的互渗关系。作为楚王族宗室,楚国是他生命的本源,舍去楚国犹如舍去生命植根的土壤。即使楚国国政破烂不可收拾他也决不离开,“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6)可见,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同氏族血缘关系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并且维系着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有秩性。屈原终身追寻的君臣关系和伦理和谐,也是作为臣,他在社会总体秩序中应该作为哪种道德价值标准。不可能跳出时代的原则脱离社会的“礼”。离骚中“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天问“受礼天下,又使代之”,屈原把“礼”作为“绳墨”、“规矩”来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准则,实则也是他社会理想的核心之所在。以“礼”为核心也就不可避免地辐射出诸如“仁”、“义”、“忠”、“信”等相关的伦理范畴。如“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7),“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8),从这些言辞,可知屈原的内心仍是被用于伦理道德的枷锁上,并以此为标准加强自己的美德修行。他以尧舜、楚之“三后”等先圣、先贤为榜样,认为他们是得到了治国的正确方法了:“遵道而得路”。与此相反,当时楚国的“党人”(也就是那些结党营私的佞臣、贵族们)所走的路则“幽昧而险隘”。他以奇美的服饰来象征自己卓越的品格,说:“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在被楚怀王疏远、政治上遭到严重打击之后,他仍“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己兮,苟余情其信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彰”。(以上引文皆见离骚)在涉江中,屈原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自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邓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经常以先贤、先圣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是因为我们中国向来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传统,尧、舜、楚之三后及伊尹、彭咸、伯夷等等既是历史上公认的贤君贤臣,他们的作为有值得借鉴之处。屈原结合自己的政治实践,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来总结前人的历史经验,以期为楚国效力。正是因为对历史和现实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正是因为以前贤作为自己的榜样来鞭策自己,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所以屈原在长期被排斥、流放的过程中,虽然倍感痛苦,甚至在心情苦闷之极时也曾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但他却终于没有变节屈志,改变初衷,并最终用死来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屈原作为道德和忠贞的象征,希望能以道德善的完美影响君臣,振兴国家社稷,结果依旧是郢都失陷,理想破灭,只能是自沉江流表白不受尘埃玷污,以悲壮的完美形象完成道德的最后升华。屈原是道德的完美者,但由于他处于相对附属地位,所以他遭受外界邪恶势力的摧残而蒙受苦难,甚至毁灭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二)屈原在为自己的无辜被弃逐而悲愤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同时,表现出一种勇敢面对厄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以身殉道的大无谓气概和顽强意志,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屈原认为,一般世俗的人都耽于名利,容易随波逐流,特别是那些“党人”更是“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他们内心里宽恕自己,同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而妒忌贤人,“琼佩之偃謇兮,众荑然而蔽之。”马克思指出过,人的贪欲有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不过,过分的、不合理法的贪欲可能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任何社会总需要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来疏导人们的欲望,调节或约束人们的关系。在封建专制社会,法律往往不是很健全、有效的,这时除了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道德自觉外,很大程度上就要仰仗最高统治者以及各级官吏的廉正和英明了。同时,有才能、抱负的人,要得到重用,实现人生理想,多半也要靠明君的赏识、提拔与信任,否则难以成事。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古人(包括屈原)向往和称颂圣君贤相与其廉明的原因。然而这样的圣君贤相却往往是难以遇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于是很多悲剧就可能发生了。这几乎是带有必然性的。屈原那种在丑恶虚伪决不妥协的基础上追求自身至纯至洁的人格精神也让他在官场中不能左右逢源。这是他悲剧原因的又一要素。他处世独立,是身处浊世中的独立,他修养自身,偏偏又不能容忍周围的污浊,偏偏要抨击、责难、出口伤人;他骄傲自负、张扬自我、愿为人先,以至公然犯众;他也曾想过要退隐遁避,心中却总不能忘却追求,难以忍受平淡、静寂,最终做不到循世独善,找不到心理平衡。刘勰说他“异乎经典”,朱熹认为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就其有别于传统而言,倒是击中了要害。奸臣们之所以谗毁、排斥屈原,除了他们与屈原的政治立场不同,除了妒忌他的贤能外,更因为他们与屈原在人格上的不同。屈原跟党人们的冲突及他的悲剧的造成除了政治方面的利益冲突之外,很明显还有屈原性格中那种过于激烈的抗争,过于触犯他人的超绝。他以“鸷鸟不群”、“方圆不周”的姿态,公开把自己置于群党众小乃至世间凡俗对立冲突的格局中,在自我肯定的前提下,明知卓然出众会遭挫损,偏要与众不同(“资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不但自身处污泥而不染(“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而且表现得愤世嫉俗,容不得他人的虚伪与污点,有一种超尘脱俗、卓然独立的傲岸性格。这使他骂遍“浑浊”的世人,也使他难为众容,屡遭打击。于是,与他高亢的自我肯定音调和激越的痛斥否定声音相伴随的又是一种彻底的孤独感和挂结郁积苦闷难遣的沉重旋律。被逐汉北,已使他有孤独之感,愁叹苦神,“魂一夕而九逝”,放流沅湘,久流纷争的郢都,更使他轸怀太息,涕淫若霰,“惨郁郁而不通”。 可见,他超绝却难耐孤独寂寞;他清高又总不禁要与世俗一争高下,这便构成了他精神性格中不和谐的因素,驱使他内心的动荡与挣扎,这反而增加了他作品震撼人心的强度和力度,从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味。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屈原的悲剧也深受民族悲剧精神的影响。民族的悲剧精神,是民族得以战胜生存危机,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谋求发展,以争取理想未来的原动力之一。一个具有悲剧抗争精神的民族,才更有希望迎接任何挑战,积极进取,并开辟出辉煌的前途。远古先民们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最早显示了中华民族面对苦难、毁灭而进行殊死搏斗的勇气。西方宗教神话也讲了洪水,讲人们登上“诺亚方舟”一跑了之。这与我们鲧、禹两代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制服洪水的事迹相比,显然要逊色得多。此外,诗经里的周代民歌和少数士大夫作品,既怒且怨地倾诉身家的不幸或故国黍离之悲,批判压迫剥削和伪善邪恶,也集中反映了坚强的悲剧抗争精神,论理,我们民族早期形成的这一精神,在先秦时期的思想著作中也应该有所光大和发扬。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主要精力大都用来为新兴的统治阶级提供统治的思想。先秦诸子因普遍忽略对民族抗争精神的审视与总结,过分看重社会伦理、等级和君权的稳定性,大都不惜压抑一般民众的生命意志,牺牲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去重建其理想的社会秩序。这实质是在弱化民族的应变、应战能力,弱化民族的挑战和抗争精神。而从屈原的作品中,人们获得的强烈感受是,他似有无穷无尽的不可索解的困惑,似乎天生就是那种忧伤而又不甘沉沦的个性,他永远沉浸在苦苦的思索中。这正是屈原的深刻博大处。他是一个带有思想家气质的诗人,又有历史家的渊博,政治家和外交家特殊而又丰富的经历。在当时的楚国,只有屈原真正了解外部世界,也了解楚国自己,只有屈原才能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知道在“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特定形势下,楚国所处的地位以及在即将开始的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楚国应当扮演的角色。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切实的危机感:“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楚王亲自瓦解了自己为“纵长”的诸侯盟军,同时也抛弃了改革内政的既定方针,屈原被解除了职务,遭到杳无返期的流放。于是,深入骨髓的孤寂感、失落感紧紧包围着他,他的内心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浓重的悲剧意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华传统木雕工艺师认证考试模拟题库
- 2025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专家讲座要点预测题
- 拉晶清装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拉力试验培训课件
- 护士肝病科普知识培训课件
- 抢车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环氧丙烷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板卡项目发展计划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煤制合成氨项目建议书
- 医院信息安全与保密承诺书2篇
- 物料分类账详解
- 康复护理学-康复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 泰来2井三级井喷事故分解析
- 船舶常用英语名称
- 超市标准商品分类表
- 《导游业务》教案资料.docx
- 最全的食物相克表(打印版)
- 河南省科技版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
- 施工现场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方案
- QC课题衬衣小扣外观解析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