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初三模拟测试.doc_第1页
溧阳初三模拟测试.doc_第2页
溧阳初三模拟测试.doc_第3页
溧阳初三模拟测试.doc_第4页
溧阳初三模拟测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 溧 阳 初 三 模 拟 测 试语 文 试 题命题:徐建峰 审核:姚春华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2题。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一二三(一)(二)(一)(二)(三)(四)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得分评卷人一、积累运用(共20分)(一)积累(共10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选择4个)(2分) 只有站在家乡的桥上,才能领略家乡有形的(qin)影和无形的(jun)恋。如果还要听有声的家乡:流水的汩汩,石濑的淙淙,细流汇于空谷的(kng)锵,浸泉漫过草滩的柔(mn),石缝间滴泉的清脆,潭底回流的(y)咽。 2默写。(6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2)角声满天秋色里, 。 (3)蓬山此去无多路, 。(4)萧关逢候骑, 。 (5)怀旧空吟闻笛赋, 。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3名著阅读。(2分)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得 分评卷人(二)运用(共10分)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2分)新华网北京月27日电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27日下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发布,奖牌正面采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图案,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答: 5. 观看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共3分)(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1分) (2)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综合性学习。(共5分)(1)下面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组图,请根据例句任选其它三个中的一个吉祥物写一段解说词。(2分)(友情提醒:晶晶是黑色,来自森林;迎迎是黄色,来自大地;妮妮是绿色,来自天空。)例句1:我是福娃贝贝。我是“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 “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是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的象征。例句2:我是福娃欢欢。我有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我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我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性格外向奔放,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答: (2)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3分)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得 分评卷人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 阅读下面短诗 春水 ,完成78题。(共4分)一道小河一道小河 我的朋友!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感谢你解答了只经过平沙万里 只经过高山深谷 我久闷的问题,自由的, 险阻的,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沉寂的, 挫折的, 青年的快乐它没有快乐的声音。 它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在其中荡漾着了。7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2分)8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2分)得 分评卷人(二)阅读下面沉重的漂流一文,完成913题。(共12分)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诗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四波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打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9第段中“朴素”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0从第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11第段描绘清波荡舟图景的目的是什么?(2分) 12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 13文中第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其中哪一种看法?说出你的理由。(3分) 得 分评卷人(三)阅读下面习惯成自然一文,完成1417题。(共13分)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学校: 姓名: 班级: 学号: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14文章第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15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6第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1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1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得 分评卷人(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1分)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韩子卢:犬的名字。东郭逡:兔的名字。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相同。田父:农夫。以顿:以同“已”;顿:困顿、疲弊。谢:辞谢、辞退。1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臣之妻私臣( ) 面刺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 21.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答: 22.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异同?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3分)答: 得分评卷人三、作文(60分)23作文片断修改(5分)一个民族应该值得回顾的历史,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现实生活。人们通过对先人所经厉的艰苦磨练和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升华和照亮现在的生活。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