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doc_第1页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doc_第2页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doc_第3页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doc_第4页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摘要:本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研究了我国城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时间(文中称待业时间)。通过测算两类毕业生在不同时点的待业率、平均待业时间,以及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教育类型对毕业生待业时间的影响程度,文章得出结论,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待业时间上差异显著,职业教育是缩短青年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论文同时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发展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争议。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待业时间;生存分析一、研究问题对于是否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上一直长期存有争议。反对者以学者福斯特(Foster 1965)1 7 Foster P 1965 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Anderson C A Bowman MJ(eds.) 1965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dine.Chicago, Illinois、沙卡罗巴斯(Psacharopoulos 1985; Psacharopoulos 1987; Psacharopoulos 1994;Psacharopoulos 2006)2 10 Psacharopoulos, G. 1985. Returns to education: 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4), 583-604.Psacharopoulos. G. and W. Loxley, 1985 Curriculum diversification in Colombia and Tanzania: An Evalu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sacharopoulos, G. 1987. To vocationalize or not to vocationalize? That is the curriculum ques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33(2), 187-211.Psacharopoulos, G. 1994.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 global update. World Development, 22(9), 1325-1343.Psacharopoulos, G. 2006. World Bank policy on education: A personal accou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6, 329-338.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为代表,这一派意见认为正规中等职业教育既没有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也没有提高毕业生的收入或劳动生产率;而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却付出了数倍于普通高中的成本。另外,从培训的效率来看,相比以企业为基础的培训形式,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也不是最有效的(Borus 1977;Cohen 1985;Fuller 1997; Ziderman 1989)3 Borus, M.E 1977 A cost-effectiveness comparis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youth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1,1.Cohen, S.I. 1985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raining.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 4.Fuller,W.P 1997 Mor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demise of pre-employment vocational trade training: a case study of a factory in India.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1.Ziderman, A. 1989 Training alternatives for youth: results for longitudinal data.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33,2.。在此思想指导下,世界银行作为国际组织的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将其投资重点从中等职业教育中转移出来,转而支持基础教育(Psacharopoulos 2006)4 Psacharopoulos, G. 2006. World Bank policy on education: A personal accou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6, 329-338.。因为世界银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世界银行的主张对一些国家的教育投资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反对者的主张与行动,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从理论到实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学者保罗.本奈尔(Bennell 1996a;Bennell 1996b)5 Bennell, P.1996a. General versus vocational secondary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the rates of return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3(2), 230-247.Bennell, P. 1996b. Using and abusing rates of return: A critique of the World Banks 1995 education sector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3), 235-2485挑战沙卡罗巴斯,指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并非总是低于普通教育,沙卡罗巴斯在其研究中排出了那些与其结论不相符的案例,而且沙卡罗巴斯本人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可比。本奈尔同时指出,即使在经济发达的OECD国家,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中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实践上来看,很少有国家已经放弃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努力,相反,有的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目标。例如,印度提出,要使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所有中等教育在校生数的25;孟加拉国提出该比例在本国的目标是达到20。中国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提出要实现中等教育在校生中50是职业教育学生的目标。韩国、约旦、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则保持职业学生占所有中等教育在校生数20以上的比例(Jandhyala B G Tilak 2002)6 Jandhyala B G Tilak. 2002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sia. The handbook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ds. John P Keeves and Rye Watanab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6。 中等职业教育得到政府的支持一般基于下面的假设:1)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职前接受过工作场所所需技能的培训,他们相比普通教育毕业生是更直接的生产力,加之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较好的心理准备和较为合理的职业期望,因此,他们可能与工作特征诸因素有着较好的结合与匹配,形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通过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新增工作岗位十分有限,加之一些国家人口众多,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一些国家政府期望通过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传授青年一定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和谋生能力。另外,发展中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次等教育”,是无法进入学术系列学校或学生的无奈选择(Foster 1965)8 Psacharopoulos. G. and W. Loxley, 1985 Curriculum diversification in Colombia and Tanzania: An Evalu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7。那些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也同时意味着给弱势人群以提升能力的机会,通过传授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和改善他们的生活。以上两个假设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职业教育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与就业能力提升优势。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增长。1985年至今,随着中国政府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上升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中等职业教育被摆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提出,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然而,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假设是否得到实证支持呢?在中国,缺少充分的实证研究来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意在提供一份新的研究证据,以普通高中为参照,验证发展中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二个假设就业能力提升优势。就业能力提升优势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它可以表现为短期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缩短,也可以表现为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声望的提高,还可以综合表现为毕业生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上升等等。本文的分析取第一种形式,即以待业时间缩短所反映的短期就业机会的差异作为考量指标。二、相关研究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面临的情况是受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制约的就业机会相比技能更短缺,加之中等职业教育不能提供较高水平的职业训练,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容乐观,一些实证研究倾向于支持职业教育给就业带来的优势很小。沙卡罗巴斯和莎巴沙(Psacharopoulos and Loxley 1985)8在20世纪80年代对哥伦比亚新型中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是对发展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机会研究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在哥伦比亚,新型中学既提供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也提供职业课程。沙卡罗巴斯和莎巴沙发现,与传统中学的毕业生相比,新型中学的毕业生并未在毕业时获得更多立即就业的机会,在就业后也没有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投资于新型中学与传统中学两类学校的资源的社会回报率事实上并无差别,而同时期的研究表明职业学校是普通中学成本的2倍(Nystrom and Hennessy 1985)9Nystrom, D. and Hennessy, J. 1985. “Cost differential analysis: providing data for added cost funding”.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Pp. 53-61.9。以此项研究为起点,沙卡罗巴斯本人后来一直关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收集了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来支持其“发展中国家不应发展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的主张(Psacharopoulos 1985; Psacharopoulos 1987; Psacharopoulos 1994;Psacharopoulos 2006 )11 Lauglo, Jon, and Anders Narman 1987. “ The status of practical subjects and their uses after school. Diversifie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Keny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7(2).。劳哥和那曼(Lauglo and Narman 1987)12 Nishimura, Mikiko, and John Aluko Orodho.1999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designing projects that link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in Kenya. Nairobi: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JICA.1对肯尼亚中学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发现,修习过工业课程的经历并没有帮助相关学生减轻就业的压力,或者表现为相比没有修习过工业课程的学生的就业优势。研究进一步指出,虽然修习工业课程的经历对于就业没有影响,但习得的技能却在帮助朋友与邻居以及在家中修理东西方面派上用场。肯尼亚毕业生的就业境遇与其习得技能的深度是不无关系的。另一份研究说明,在肯尼亚,80的中学教师认为,职业课程对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的转变基本上没有发生影响,因为学校没有充足的技术装备,只能传授学生较多的理论知识(Nishimura and Orodho 1999)13 Chin-Aleong, Maurice .1988 Vocational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rinidad and Tobago and related evaluation results.In Lauglo and Lillis(Eds.), Vocationaliz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p. 293-334. Oxford: Pergamon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2。虽然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给就业带来的优势很小,但仍然可以发现例外。发展中国家积极的案例来自多巴哥岛和莫桑比克。一项多巴哥岛的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活跃的年代,只习得少部分技能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找寻工作上没有优势;而那些获得特定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却显示了就业优势(Chin-Aleong 1988)14 Austral Consultores.2003 Study of cost and external efficienc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ozambique. Maputo: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Directora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3。新近来自莫桑比克的研究报告说,莫桑比克现代经济部门已经连续经历了10年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大量短缺高技能的劳动力。虽然技术学校也存在内部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技术学校的学生却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在毕业3年后,极少有学生处于无业可就或无学可上的状态(Austral Consultores 2003)15 Ellwood, D. T.1982. Teenage Unemployment: Permanent Scars or Temporary Blemishes? In Freeman and Wise, op. cit, Chapter 10.Linch, Lisa M.1989. The Youth Labor Market in the Eighties: Determinants of Re-employment Probabilities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1:37-45.16 Corcoran, Mary.1982. The Employment and Wage Consequences of Teenage Womens Non-Employment. Pp.391-49 in The Youth Labor Market Problem: Its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edited by R.B. Freeman and D. A. Wis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Ellwood, D. T.1982. Teenage Unemployment: Permanent Scars or Temporary Blemishes? In Freeman and Wise, op. cit, Chapter 10.4。研究者同时指出,技术学校如此上佳的表现与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是密不可分的。总体看来,没有证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低迷时职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能够表现出就业优势,表现出良好就业机会的案例主要来自经济活跃以及给予学生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的地区。三、方法与数据以往研究待业时间问题时,研究者采集的样本通常来自劳动力市场上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然而这样的样本采集方法是存在问题的。研究者关于待业时间的样本只是针对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就业的人,未就业的部分样本没有纳入进去,如此关于待业时间的研究就会产生样本选择偏差问题。换句话说,未就业人群的存在改变了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总体变为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人,因此改变了研究问题。本文在分析待业时间时,引入了生存分析研究方法。生存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那些没有找到工作、不能确定他们的最终待业时间的毕业生在生存分析中将作为删失(censoring)数据处理。能够纳入和处理删失数据,是生存分析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以往研究估计所产生的统计偏差。另外,以往待业时间研究常常描绘的是一幅静态图画,是关于调查时点待业时间的描述,无从得知人们从待业状态向就业状态转变的全景过程。本文在引用生存分析方法时同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研究将可以揭示以往待业时间分析中较难得到的动态特征。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2005年4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与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合作,在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和甘肃等12个省市选取了10000户城镇居民,对2004年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调查总样本中(由10000个样本户所获得的共67000余人的收入、就业和教育等有关信息)年龄在1832周岁的城镇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既包括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包括那些仍在找寻工作、处于待业状况的毕业生,即研究关注的是90年代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选择这一时段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中国是经济转型国家,而90年代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渐趋形成和稳定。那么,以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为背景,获得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证证据对于讨论中国当前的职教政策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本文应用生存分析方法说明如下:定义生存时间为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到获得第一份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待业时间,待业时间也即毕业生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时间。到调查截止时有劳动意愿但从未就业者定义为删失数据。定义毕业生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为生存状态变量,该变量有两个水平,变量标记为:1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0删失。分析将使用寿命表法计算职业教育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某一时点的待业情况,从时间维度动态地比较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待业时间差别;使用Cox模型分析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职业教育是否是缩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以下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研究假设1: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时间差异显著。研究假设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职业教育是缩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这样两个假设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学校里习得了某项专门技能,加之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合理的职业预期,因此有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减少工作搜寻磨合的时间,使得他们的待业时间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缩短。四、样本数据的统计描述(一)城镇高中人口就业状况统计描述表1是1832周岁城镇高中青年人口的就业分布。如果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下岗职工、待业人员以及待分配者统称为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那么在所有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173人中,能够获得工作的人数为923人,所占比例为78.7。也就是说,有相当比例的青年人在毕业离校后虽有工作意愿却并未就业。表1 1832周岁城镇高中人口就业分布就业状况频数百分比缺失样本753.9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92348.6下岗502.6待业1729.1待分配281.5合计1173无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丧失劳动能力1.1家务劳动201.1待升学5.3在校学生60231.7已故10.5其他非就业者14.7合计1900100.0(二)按教育类型分的就业情况本文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待业时间,将表1中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173人作为观测样本。表2是1832周岁且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人口按教育类型分的就业情况。表2显示,教育类型有两种,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含高中中技)和中专两种不同形式。研究中,依照生存时间的定义,将就业状态为“工作”、“下岗”的青年记做生存状态变量水平1;就业状态为“待业”、“待分配”的青年记做生存状态变量水平0,即删失或待业。从表2可以看出,“下岗”青年共50人,这一群体情况比较特殊,他们目前处于未就业状态,但他们曾经获得过工作。为了准确反映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离校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情况,将“下岗”观测个体生存状态变量水平计为1。表2表明,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率低于普通高中。这里,定义待业率等于删失数与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之比。表2 按教育类型分的就业情况教育类型就业情况合计(5)待业率(6)(6)=(3)+(4)/(5)工作(1)下岗(2)待业(3)待分配(4)普通高中32819751143319.9%职业教育59531971774015.4%合计92350172281173五、生存分析结果(一)不同教育类型毕业生的待业率生存分析的寿命表法可以估计毕业生在不同时点的待业率,从而动态地描述不同教育类型毕业生从待业向就业转变的特征。寿命表将待业时间分组,每个区间长为0.5年,整理后的结果如表3。表3显示,1832周岁且有意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人口中,普通高中毕业生386人,职业教育毕业生645人。表3反映了不同教育类型毕业生待业率的分布。例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毕业当年(根据本文数据计算,待业时间组段下限0.5年被认为是在毕业当年就业)有69.13的人在待业;毕业1年后,有50.92的人在待业;。表3反映出,对于相同时点(如毕业后某一年)的待业率,两种教育类型的毕业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率要高于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获得工作。表3 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的待业率分布待业时间组段下限普通高中职业教育进入该组段的观测例数至本组段上限的累计待业率进入该组段的观测例数至本组段上限的累计待业率0386.01.0000645.01.00000.5386.0.6913645.0.65311.5255.0.5092408.0.45472.5180.0.3715279.0.31023.5127.0.2993176.0.23174.596.0.2292114.0.16585.570.0.184473.0.13656.550.0.168751.0.11157.540.0.149238.0.09538.525.0.142826.0.09129.521.0.128520.0.076510.517.0.120014.0.076511.512.0.109110.0.057312.59.0.09454.0.038213.55.0.04051.0.0382(二)不同教育类型毕业生的Kaplan-Meier分析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其待业时间有差别吗? 以下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类毕业生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待业时间的差别。表4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中位数估计。表4显示,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中位数分别是2.5年和1.5年。上文提到,待业时间为0.5年以内的个体被认为是在毕业当年就业,对中位时间做相应调整后,两类学校毕业生实际的待业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年和1年。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短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表4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时间中位数待业时间中位数待业时间标准误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普通高中2.50.162.192.81职业教育1.50.121.271.73表5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Kaplan-Meier分析的观测量概述表。表5显示,到调查时点普通高中20.73%、职业教育16.90%的毕业生虽有劳动意愿但从未获得第一份工作,是删失数据。表5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状况合计(1)(1)(2)(3)工作人数(2)待业人数(3)删失比例(4)(4)(3)/(1)普通高中3863068020.73职业教育64553610916.90合计103184218918.33 表6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整体比较。表6显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待业时间上差异显著,3个检验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5。至此,第一个研究假设得到支持和验证。表6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的整体比较高中统计量自由度相伴概率Log Rank6.161.0131Breslow4.271.0388Tarone-Ware5.291.0227图1是待业时间曲线。它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差别。图1显示,职业教育毕业生所处的待业曲线位置较低,说明其待业时间较普通高中毕业生缩短。图1 待业生存曲线(三)Cox回归生存分析中,研究一些变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通常采用Cox回归模型。Cox回归模型又称比例风险模型,它假设时间t的风险函数可以表示为:h(t)=h0(t)eBX,其中 BX 为 B1X1+B2X2+B 是一集未知回归参数,X 代表一组影响待业时间的因素。根据工作搜寻理论(McCall 1970),本文考察影响待业时间的因素主要包括五类:第一, 教育类型变量:虚拟变量,普通教育0,职业教育1。第二, 毕业生个人特征变量:l 年龄:连续变量;l 性别:虚拟变量,女性0,男性1。第三, 毕业生家庭特征变量:l 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连续变量;l 家庭收入:虚拟变量,5等份分组,以低收入组为基准,设四个虚拟变量。第四, 毕业生所在地区特征变量:调查涉及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和甘肃等12个省市。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设想,以西部地区为基准,设三个虚拟变量。第五, 毕业生起始月收入:本文生存状态变量水平1即就业状态为“工作”、“下岗”的毕业生有起始月收入信息,而生存状态变量水平0即就业状态为“待业”、“待分配”的毕业生没有起始月收入信息。为了克服生存状态变量水平0即删失数据缺少起始月收入信息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生存状态变量水平1即具有收入真值的数据进行回归,然后以回归所得系数取得删失数据起始月收入的预测值。真值回归中,以收入真值为因变量,以教育类型、性别、年龄、父亲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以及地区为自变量。本文模型试图在控制毕业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以及起始月收入的情况下,探讨教育类型是否影响青年待业时间。Cox回归结果如表7。表7显示,模型总体检验有显著意义(P.05)。单变量检验,变量职业教育、东部和起始月收入有显著意义(P0.05)。职业教育虚拟变量系数为正,说明在控制了其它变量的影响后,职业教育是缩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重要因素。至此,第二个研究假设得到支持和验证。东部变量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东部地区是缩短毕业生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反映出经济活跃的地区给青年就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起始月收入系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月收入要求较高的毕业生待业的风险高。表7 Cox回归结果自变量自变量系数标准差Wald检验值自由度显著性水平风险比教育类型 普通高中(基准) 职业教育.167.0745.0991.024*1.181性别女(基准)男.040.072.3151.5751.041年龄.017.0122.0771.1501.017父亲受教育年限-.005.011.2411.623.995家庭收入 低收入户(基准)中等偏下户.109.110.9981.3181.116中等收入户.141.1201.3821.2401.151中等偏上户.036.120.0911.7631.037高收入户.003.127.0001.9821.003地区西部(基准)东部.437.11314.9091.000*1.548中部.156.1052.2081.1371.169东北.125.1141.1921.2751.133起始月收入的自然对数-.193.06010.4741.001*.824有效样本量1004-2 Log Likelihood10279.288*Df12a Method = Enterb *在a0.05水平统计上显著c 生存状态变量水平1起始月收入取收入真值,删失数据起始月收入取收入预测值六、结论与讨论从前文的分析中,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待业时间上差异显著,职业教育是缩短青年待业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即实证研究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获得提升的假设。这样的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讨论。首先,本文的结果是一个积极的暗示,意味着职业教育对于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意味着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假设获得了积极的结论。但是,本文作者认为即便如此,我们仍需审慎地对待本文的研究结论。其一,本文为了检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优势,使用的是待业时间考察指标,而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声望的提高、毕业生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上升、毕业生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等等,为了得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能力获得提升的可靠结论,我们还需要从多角度来检验和考察。其二,本文只得到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缩短的结论,但无从得到毕业生是否就业对口的信息。而就业对口率的高低,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职业教育的职业价值和社会贡献。其三,本文缺乏成本比较资料,在成本基础上获得的结论将使结论更夯实,讨论更充分。其次,本文的结论同时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秩序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有研究表明,年轻人在工作生涯开始时就陷入失业状态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工作生涯早期的失业经历不仅显著地增加个人未来失业的可能性(Ellwood 1982;Linch 1989) 17 Farrington, David. F, Bernard Gallagher, Lynda Morley, Raymond J. St. Ledger, and Donald J. West, 1986. Unemployment, School Leaving, and Crim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6:335-5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