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1页
压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2页
压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3页
压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4页
压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新变化 新题型 新对策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3月27日,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在高三师生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出炉了,它对于我们备战2008年高考无疑是个指挥棒。因此,加强对考试说明的学习,理清考试内容的变化,把握考试结构的调整,明晰考试题型的配置,对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考试说明三大新变化:复习时不可忘记的“新景观” 今年的考试说明,总体上保持了2007年考试说明的基本内容,但是“稳中求进”“稳中求变”是每一年考试说明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今年的考试说明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与赋分调整较大,进一步强化主观题的地位。考试说明规定: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其中第I卷(选择题,共15分)包括: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文言文阅读(9分)。第II卷(共135分)包括: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古诗鉴赏(6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表达应用(16分),写作(70分)。从赋分上看,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而“表达应用”由2007年的10分提升到16分,其它部分的分值不变。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将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强调“有用”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考试内容有所调整,进一步凸显整体阅读的能力。从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命题将注重语文积累、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而教师与学生一再关注的“名著阅读”,今年有所调整。进入考试范围的名著篇目有9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集中时间去认真阅读有关的名著,能从名著中汲取文学的营养,而不至于“走花观花”,把名著阅读变成“快餐式”的浏览,这正是考试说明中强调的“文学名著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子书(导读、梗概等)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的要求。 3错字扣分上限3分,进一步规范常用字的书写要求。这一点与2007年有所不同,今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但考生不必惊慌失措。去年我省高考作文就实行“每两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的规定。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错字扣分上限3分”,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但考生要牢记,卷面整洁、书写正确、字迹清晰是每一位阅卷老师所喜欢的。 二、“参考试卷”三种新题型:备考时不可不练的能力今年考试说明还在“参考试卷”中设置了三种新的题型,对这三种新题型,我们在备考时要加以研究,从而训练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1名著阅读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意在表明名著阅读题可以有新的题型。而在2007年的“参考试卷”中却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的。今年的“参考试卷”的第9题,把名著的阅读、鉴赏化解成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赋分为5分。如第9题的A项: A克定身子挺直地跪在那里,两只手左右开弓地打自己的脸颊。他那张白皙的、清秀的长脸被打得通红。他还是不停地打着。 这段文字描写了克定被责罚的情景。由于克定的女儿向高老太爷告状,说他在三四个月里面结识了几个坏朋友,走上了邪路,租了小公馆,娶私娼做姨太太,骗了妻子的首饰拿去当卖。高老太爷气极而责罚他。(家) 2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今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这不仅意味着今年语文第I卷选择题的分值进一步减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今后的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彰显“阅读”与“表达”这两大功能。如“参考试卷”的第14题: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材料略),根据要求答题。(6分) (1)给这则材料提取三个关键词: 、 、 。(2分) (2)这则材料介绍了对人大脑里存在生物电流a节律的研究结果,请分点加以概括。(4分) 3“补写”材料内容,意味着“时文评论”在“语用题”中的新地位。“语用题”是每一年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试验田”。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稳步推进,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是“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今年的“参考试卷”中的第16题就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 示例: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报“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25字以内)(3分)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董劲松同志 。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三、备考新对策:关注变化、扎实基础、稳步提高 考试说明已摆在我们的面前,考试的内容已是一锤定音。面对兵临城下的高考,我们必须沉着应“考”、稳扎稳打,才能夺取高考的新胜利。 1关注变化,强化新内容。考试说明的变化,意味着今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减少了两部作品,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9部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强化新能力。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如今年“参考试卷”中“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个人物或事件内容的概括。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赞扬的语言”,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而最后的一句话是对人物的“评论”,又有简单的“时文评论”的特点。类似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稳步提高,强化备考意识。眼下,不少学校都已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要坚持“盯目标,明对象,分层次,力提高”的复习策略,通过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基本技能的掌握、探究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的落实,切实提高复习效果。要充分考虑高三毕业年级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可能存在的“夹生饭”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要合理安排层次,精选重组训练题、测试题,做到训练有目的,能力有提高。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精心打磨课堂细节,精选重组每一道试题,使每一堂课、每一道题、每一次训练都能保证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学科复习备考效益。同时,新课程实验工作正在逐步深入,今年是大纲教材向课标教材过渡的最后一年。因此,使用大纲教材复习时,应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