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秋《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总结.doc_第1页
08年秋《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总结.doc_第2页
08年秋《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总结.doc_第3页
08年秋《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总结.doc_第4页
08年秋《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期末复习考试的说明1期末复习应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准。理论部分的复习应以系统总结为准。2“摄影艺术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占70分,采取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占30分。上篇 照片的诞生关于摄影的基本技术复习要求1理解镜头的作用和影响镜头质量的主要因素。2理解镜头的焦距、视角、有效口径等概念。3理解135相机的广角镜头、标准镜头、远摄镜头、变焦镜头的区别和特性。4理解光圈系数和光圈的作用。5理解景深、模糊圈的含义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6理解快门的种类和作用。7理解取景器的作用和类型。8理解三种自动曝光模式。9了解自动对焦的几种主要方式和特点。10掌握使用和维护相机的正确方法。11理解相当感光度ISO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12掌握数码相机的基本结构与性能特点。13认识什么是正确曝光,通过摄影实践,逐步掌握正确曝光的选择方法。14理解“闪光同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理解“闪光指数”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15正确理解强调画面兴趣中心的重要性及建立兴趣中心的基本方式。概念回放1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及其优、缺点: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物镜同时兼作取景镜头,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五棱镜取景,取景与摄影具有同一主光轴。这种照相机的主要优点是,由于取景与摄影具有同一主光轴,取景看到的像与景物方位完全一致,因而取景非常方便,没有视差。主要缺点是拍摄时有较大噪声、同时也较重。2照相机由机身和镜头两部分组成。3镜头的作用是成像,成像质量的高低是评价镜头好坏的标准。镜头的质量主要表现为透镜结像的清晰度、准确度和通光量的大小。4视场与视角:镜头在底片上成像清晰的范围称为视场。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称为镜头的视角。5镜头的有效口径:“有效口径”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有效口径”一般用最大光孔直径D与焦距F的比值D/F表示。通常标注在镜头的前压圈上。一只有效口径为1:2、焦距F=58mm的镜头,其最大光孔直径D=29mm。6标准镜头:镜头的视角在50左右的称为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焦距长度与底片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画幅为2436mm的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在3570mm之间。画幅为6060mm的120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在7580mm之间。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符合人眼的透视标准和习惯,在摄影中应用广泛。标准镜头的特点是有效孔径大,光学性能好,不易失真。7广角与超广角镜头:广角与超广角镜头是指焦距短于、视角大于标准镜头的镜头。对135相机来说,焦距在2435mm、视角在6085左右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1218mm、视角在90左右称为“超广角镜头”。焦距在616mm的镜头称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又称为短焦距镜头。其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大,视野宽,景深长。拍动态物体或需要景物前后有较大的清晰度,或在较狭长的环境中拍摄较大的场面,可采用广角镜头拍摄。8摄远镜头:摄远镜头是指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的镜头。摄远镜头也称为望远镜头或长焦镜头。常见的135相机摄远镜头的焦距有135mm、150mm、250mm、300mm、500mm、1000mm等多种。一般把焦距在150mm以内的称为中焦镜头;把焦距在150300mm的称为长焦镜头;把焦距在300mm以上的称为超长焦镜头。摄远镜头的特点是焦距长、视角窄、相对口径小。与标准镜头相比,同样的拍摄距离可获得较大的影像,其大小与焦距成正比。焦距愈长,影像愈大。但是,景物的透视关系大大压缩,前后景物之间的透视比例超越了人眼的透视效果,远近差别不显著,景深较小时背景往往呈现一片模糊的光斑虚像构成一种特殊效果。摄远镜头常用于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9变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的镜头称为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最长焦距与最短焦距之比叫做变焦比。如2885mm是3倍变焦镜头,28135mm是5倍变焦镜头等。变焦方式有手动变焦和自动变焦。手动变焦有单环推拉和双环转动两种。单环推拉式的变焦环也是调焦环。前后推拉为变焦,转动为调焦,操作方便,有利于快速拍摄,但在俯拍、仰拍时镜头容易滑动;双环转动式的变焦环与调焦环各自独立,转动操作互不影响,但操作不如单环式方便。使用变焦镜头的优点是:拍摄者站在同一位置,只要移动调焦环,便可拍得大小不同的画面,克服了变换镜头的麻烦,有利于及时抓拍,并且还可以利用曝光瞬间的变焦来创造特殊效果。10光圈:光圈又称相对口径,它是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位于镜头内。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光圈系数简称f系数,f=镜头焦距光孔直径。流行的f系数标记有:f1.4、2、2.8、4、5.6,8、11、16、22、32、45、64.对同一焦距的镜头,系数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数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进光照度相差2倍。任意两档光圈进光照度的倍率可用“2n”进行计算。光圈的作用:(1)光圈的基本作用是调节进光照度。(2)光圈的重要作用是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3)光圈易被忽略的作用是影响成像质量。任何一只相机镜头,都有某一档光圈的成像质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种像差影响最小的。这档光圈俗称“最佳光圈”。一般说来,最佳光圈位于f8左右。大于最佳光圈时,球差、彗差渐趋增大;小于最佳光圈时,绕射渐趋增大。11景深: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称为景深。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1)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在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2)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在光圈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3)物距与景深成正比。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远,景深大;物距近,景深小。12快门: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的装置。相机上的快门速度标记常见的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这些数字均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如60表示快门开启的时间是1/60秒。快门的作用:(1)基本作用是控制进光时间。(2)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影响成像清晰度。快门有中心快门(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帘幕快门);也可分为电子快门、机械快门和程序快门三类。中心快门的最高速度不超过1/500秒,对高速动体无法拍摄清楚;中心快门的优点是,拍摄动体不变形,同时,它的任何一级快门都能和电子闪光灯同步。焦平面快门的快门速度高,一般可达到1/10001/2000秒,有的甚至达到1/80001/12000秒,对动体摄影非常有利。缺点是,在拍摄动体时容易变形;另外,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通常要受到限制。横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与闪光灯同步的最高速度是1/60秒,慢于这一速度也能同步,快于这一速度则不能同步。纵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与闪光灯同步的最高速度是1/250秒。13自动测光:光线的强弱通过照相机上的内测光系统进行。现在许多单镜头反光相机都采用TTL(通过镜头)测光方式测光。TTL测光主要有全视场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等。(1)平均测光:测的是整个画面亮度的平均值。这种测光方式适用于景物光线反差不大的场合,如顺光下的景物。(2)中央重点测光:测光元件偏重测量画面中央“一定面积”的被摄体的亮度。这种测光方式适用于主体与背景光线反差很大的情况,这时,偏重主体测光,受背景光和阴影的影响不大。(3)点测光:测量画面中央一小部分景物的亮度,一般仅占画面的3%左右。这种测光方式不受画面其他景物亮度的影响,只要把极小的测光区域对准景物中的中灰色调,通常就能获取准确的曝光数据。14自动曝光:当自动测光元件测定胶卷的感光度和光线强弱以后,就得出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进行自动曝光。15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摄影者根据现场的光线情况和拍摄画面景深的需要先确定光圈,然后由照相机自动选取相应的快门时间的曝光模式。使用光圈优先配置的照相机,必须先把所用胶卷的感光度在感光盘上设定好,再把快门刻度盘调定在“Auto”上。16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摄影者根据现场的光线情况和被摄动体的需要先确定快门速度,然后由照相机自动选取相应的光圈组合的曝光模式。17程序控制式自动曝光:程序控制式自动曝光模式不需要预先调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照相机会根据光线强弱、画面景深而自动确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它采用了“智能化”的曝光程序,运用模糊逻辑自动判断镜头焦距、被摄物体大小、距离、运动与否等因素,并依次选择合适的曝光程序。18自动对焦: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是根据被摄主体的距离,镜头通过自动前后移动完成调焦。自动对焦的方式有主动式调焦和被动式调焦两种。19照片正确曝光的技术标准:一张照片如果影调丰富、层次分明、质感较强、清晰度高,景物中较亮和较暗部分的影纹也能分辨,就是正确曝光的照片。20互易律和互易律失效: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反比互易而曝光量和曝光效果保持不变称为互易律。当照度极暗、曝光时间太长或照度极强、曝光时间太短时,相同的曝光量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并不产生相同的曝光效果,称为互易律失效。21EV值的含义与用途:EV值有一个对应的计算公式是: EV=AV+TV。其中AV为光圈指数,TV为快门指数。EV值每相差数字1,其对应的曝光量就相差一档。每一级曝光指数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曝光量,而不论其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方式,从而也就对应着若干组确定的曝光组合。并且,在不考虑胶卷互易律失效时情况下,任一组曝光组合的曝光效果均相同。22电子闪光灯的闪光特征:(1)发光强度大;(2)发光持续时间极短;(3)色温高,发光色温与日光相近,适合于日光型彩色胶卷的拍摄;(4)回电时间短。23红眼现象:红眼现象是指在弱光环境中,被摄者眼睛的瞳孔相应开大,当闪光灯光从正面直射时,被摄者视网膜的表面血管对闪光的反射而在彩色照片上产生红色眼珠的现象。采用预闪闪光法就可以避免红眼现象。其原理是:在快门开启前的瞬间,闪光灯先发出光量相对小些的闪光,使被摄者的瞳孔缩小,随即正式闪光曝光,由于被摄者瞳孔已经缩小,故不会产生红眼现象。24闪光摄影中的同步与不同步:所谓“闪光同步”,是指闪光灯正好在照相机快门完全开启的瞬间闪亮,使整幅画面均感受到闪光。由于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极短,如果不是在快门完全开启时触发闪光,则会使整幅画面感受的闪光量不足,或使部分画面受到闪光、部分画面没有受到闪光,甚至使整幅画面都没有感受闪光,这些现象都称为“闪光不同步”。对于性能正常的相机和闪光灯来说,要取得同步效果与使用的快门速度直接相关。对于叶片快门的相机,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不受限制;对于帘幕快门的相机,进行闪光摄影时,快门速度的选择通常要受到限制。横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其最高同步速度是1/60秒,慢于这一速度也能同步,快于这一速度则不能同步。纵向运动的帘幕快门,通常其最高同步速度是1/125秒或1/250秒。使用帘幕快门的照相机闪光摄影时,应注意快门速度不能高于最高同步速度。25闪光灯的闪光指数的作用:一是供你鉴别闪光灯的功率的大小,“指数”的数值越大,表示功率越大;二是当你采用手动方式闪光拍摄时,供你计算、确定闪光曝光的光圈大小。基本公式是:闪光指数摄距=光圈系数。中篇 造型的元素关于摄影的光影色形复习要求1了解直射光、散射光的特点。2理解光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在摄影活动中,应十分注意不同光质的选择和运用。3理解影调的概念、分类和处理影调的基本原则。4理解光源色与物体的固有色。5理解原色光与补色光。6理解色彩三要素。7了解色彩的象征与联想。9理解色温的含义与不同光源的色温值。10理解和掌握构图五要素的基本定义和作用。11注意拍摄高度的正确选择。12注意拍摄距离与拍摄方向的恰当选择。13掌握各种构图形式对强化主题表现的作用。概念回放1摄影常用的光源分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2光在摄影中的主要作用:(1)决定曝光,并表现物体的结构和颜色;(2)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3)制造特定的气氛。3直射光及其拍摄特点:直射光是由光源直接射向物体的光。如无云雾或其他物体遮挡的太阳光,以及聚光灯、电子闪光灯发出的光等。被摄体在直射光的照明下,受光面的照度很高,非受光面的照度很低,被摄体的光比大,阴影浓重。直射光拍摄的画面反差强烈,影调明朗,立体感强。能充分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形态,使景物具有鲜明的特性。4散射光及其拍摄特点:散射光又称为“软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柔和光线。如阴天、雨天、雾天、下雪天、日出前、日落后单纯的天空光照明效果以及经过柔化处理的人工光。使用散射光拍摄的照片明暗反差小,立体感不明显,影调柔和。在人物摄影中,运用散射光照明可拍出色彩鲜艳、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的作品。在风光摄影中,散射光难以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效果,但可以利用散射光的这一特性,拍摄出具有梦幻般朦胧美的风光摄影作品。5正面光的运用:正面光又称“顺光”,其照明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正面光具有照明均匀,阴影面少,能隐没被摄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影像明朗等特点。但其光线照射平均,难以表现被摄体的明暗层次和线条结构,画面平淡。6前侧光的运用:前侧光属于侧光的一种,位于照相机的左右两侧,并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45左右的角度。前侧光对被摄体的照明形成明显的立体感,且影调丰富,色调明快。前侧光中用得最多的是高位前侧光。7正侧光的运用:当光源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90角度时,便构成正侧光照明。在正侧光照明下,被摄体的受光面与阴影面几乎相等,有利于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结构特征的表现,但明暗光比较大,应对人物的暗部加辅助光,缩小光比。正侧光多用于男性人像的拍摄,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阳刚之气。运用正侧光拍摄的照片反差大,立体感、质感和空间透视感都很强。8侧逆光的运用:当光源从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的后方,并与照相机镜头的主光轴构成135左右的角度照明时,即为侧逆光照明。运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只有左后侧或右后侧受到照明,平均亮度很低,阴影部位明显,反差很大。光质柔和的侧逆光能充分表现出被摄体的纹理和质感,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因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擅长运用侧逆光,故又被称作“伦勃朗光”。在选用侧逆光时,应注意对其阴影部分加用辅助光照明,以使暗部的影调层次和质感得到应有的表现。9逆光的运用:光源正对着照相机摄影镜头的照明即为逆光照明,也称全逆光照明。在逆光照明下,被摄体背对照相机的一面受光,而面对照相机的正面则处于阴影中,应注意对其暗部加以补光。如果不补光,则可以拍摄成剪影照片。选用侧逆光、逆光照明时,应在镜头前加遮光罩,以防杂乱光线进入镜头,使底片产生“光晕”。10光比:光比是指被摄体的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的亮度比。光比大,反映在摄影作品上的影调硬,层次少,立体感强,反差大;光比小,反映在摄影作品上的影调软,层次丰富,立体感差,反差小。10影调:黑白摄影中,黑白灰一系列的过渡情况,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照片的基调,即给人总的印象是偏重哪方面;二是影像黑白灰的阶跃效果,有缓慢或急剧跳跃等。 11光的三原色和三补色:在摄影中把红光(红色光)、绿光(绿色光)和蓝光(蓝色光)称为三原色光。而青光(青色光)、品红光(品红色光)、黄光(黄色光)分别是红光、绿光、蓝光的补色光。12色彩的三要素:色别、明度和纯度称为色彩的三要素。色别也称色相,是指色与色的主要区别。色别与光谱成分或波长有关。一般把色彩分为红、红橙、橙、黄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紫、紫、红紫等十二种色别。色彩的明度是指物体表面对色光的反射程度。反射的色光越多,物体表面的色彩越明亮,明度越高;反射的色光越少,色彩越深暗,明度越低。物体反射色光的多少取决于照明的光源和物体的固有色。纯度也称“饱和度”,指色彩的鲜艳(纯粹)程度。纯度取决于该色中所含色的成分的比例。含色的成分越大,纯度就越大。15色温:色温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用绝对温标K表示。在色温高的光源中,所含的蓝色光成分多于红色光;在色温低的光源中,所含的红色光成分多于蓝色光。不同光源的色温值不同,中午的太阳光的色温值约为5500K,早晚的太阳光的色温约为1900K2800K。电子闪光灯的色温在5500K左右,新闻碘钨灯的色温在3200K左右。17摄影构图的原则:一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二是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18摄影构图的要求:摄影构图的要求是: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19拍摄点: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拍摄点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被摄体中景物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大小、远近、高低等,它对构图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选好拍摄点往往能成为一幅好作品的关键所在。拍摄点的变化包括距离、高度和方向的变化。20不同的摄距所带来的画面效果的变化:不同的摄距会带来画面的景别变化,也就是常说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21“方向”指拍摄点位于被摄体的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对拍摄方向的选择,可从正面、前侧面、侧面、背侧面和背面这样五方面予以考虑。22“高度”指相机是高于、低于还是类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拍摄点高度的变化可归纳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方面。“平拍”及其特点:平拍的相机位置与被摄主体处于类同的高度,特征是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平拍比较合乎人们通常的视线,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平拍还有助于主体在画面上更多地挡去背景中的人物和景物,从而使主体更突出;平拍人物或建筑还不易产生变形,使人物或景物在画面上显得亲切、自然。“仰拍”及其特点:仰拍的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着向上的方向仰起拍摄。仰拍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的向上腾跃;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在室外采用仰拍还能最大限度的把被摄体衬托在天空之中,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豪放之情。仰拍时要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会引起景物的明显变形,这在拍摄中、近景人物时尤应注意。“俯拍”及其特点:俯拍的相机位置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下拍摄。俯拍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俯拍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有助于交待景物、人物的地理位置;有助于画面产生丰富的景层和深远的空间感;也有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运用俯拍时常见的不足是高度不够。23“画面空白”的含义及其功能:画面空白指没有具体形象的部位,既有“亮的、白的”空白,也有“暗的、黑的”空白。烟、云、雾、水、天因其浅淡近乎白色的影调,通常也被看作画面的空白部位。画面空白亦指无物阻挡之空间。画面空白具有衬托主体功能。在画面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能使主体醒目、突出。画面空白又具有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对于动体运动方向的前方、人物视线的前方,在画面上宜留有一定的空间。画面空白还具有刻画意境、渲染气氛的功能。因此,摄影过程中应注意在画面主体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24摄影构图中虚实结合的功效:(1)突出主体。把主体拍清晰,把环境拍虚糊,能使画面简洁集中,主体醒目突出。(2)表现动感。用虚实结合表现动感的构图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动体大部分部位较清晰,动感强烈的部位虚糊;二是动体本身清晰或较清晰,背景、前景呈强烈虚糊的水平或放射线状;三是动体本身均呈虚糊感,让环境相对较为清晰。(3)加强画面空间感。(4)表现意境。25虚实结合的常用技法:(1)运用景深原理,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2)利用动静原理,即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影像在胶片上动则虚、静则实。这种技法既可通过选择快门速度来控制也可通过变焦拍摄、追随拍摄等技术来控制。(3)利用云雾、烟雾、尘土产生前清后虚的效果。(4)利用特殊效果滤镜来实现。26摄影画面的视觉中心:把摄影画面纵向三等分,横向也三等分,纵横交叉的四点称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九宫分割法或黄金分割法)。拍摄时,被摄主体一般应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27正三角形构图:正三角形亦称之为品字形构图、金字塔构图,其特征是它的底边基本上与画框下边平行。它像一座山,很自然给人一种稳定、雄伟、持久、牢固坚实的感觉,正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挺立在画面之中。它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之一。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