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声影——歌后周璇.doc_第1页
曼妙声影——歌后周璇.doc_第2页
曼妙声影——歌后周璇.doc_第3页
曼妙声影——歌后周璇.doc_第4页
曼妙声影——歌后周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曼妙声影歌后周璇 兼谈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中文摘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乐坛和影坛上,周璇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被誉为“金嗓子”的她不仅是当时歌坛、影坛双栖皇后,由她主演的歌唱片类型在早期中国流行音乐以及电影发展史上更是浓彩重墨的一笔;在周璇离开我们半个世纪后,让我们回顾周璇的音乐珍品和她短暂的歌唱道路,也跟着周璇的足迹来看看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关键词:周璇 歌唱片 电影音乐 流行音乐目 录摘要 关键词Abstract Key words 一、前言1二、“金嗓子”出现的上海滩 3三、银幕上的歌声和唱片上的明星10四、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创新13五、时代的声音14六、结论17参考文献17致谢17附录18一、前言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上海童年中的一段文字:“那时上海滩上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月圆花好,处处凤凰于飞。小时候听的歌,有些歌词永远不会忘记: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回不了家大概是受了周璇这首龙华的桃花影响,一直以为龙华盛产桃花,1987年重返上海,游龙华时,特别注意了一下,周璇时代的桃花早就无影无踪了。”一首本来普普通通的上海民歌龙华的桃花经过一代歌后周璇在电台演唱之后几乎风靡整个上海滩,成为那个时代刻在老上海心底的一段旋律,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与味道时时漂浮在人生的记忆里;而白老先生在文中所提的“月圆花好”,也是周璇在上世纪40年代主演的影片西厢记中演唱的一首歌: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凤凰于飞”则是周璇在抗战前夕主演的另一部电影的片名。这样的词,这样的曲,经过光阴的冲洗与过滤,到如今,在泛旧了的唱片商,发黄了的胶片上,在曾经的听众和观众心里,留下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清馨的声音和模糊的背影,还有镌刻在那个声影中的曾经甜蜜而又清纯的笑容艺术的永恒大抵就是如此吧。二、 “金嗓子”出现的上海滩上海,中国最早受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被划定租界的地方,18451849年的五年间,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在上海县城北门外划定租界,上海的雏形开始出现。十九世纪中期上海县的人口约达54万,可是五十年之后,这块地区的人口数量爆增50万。再过50年,上海的人口数己超过545万。这个地方己成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地区之一。上海成为中国的特大城市,远东第一大城市,也是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同时,上海作为租界地的集中地吸引了成千上力一的逃避战乱的人们来此这一方“净土”,虽然在大部分年份上海的外籍人士还不到3%,他们却来自世界各地,从流浪汉、妓女、到外交家、暴发户,应有尽有。上海的中国人从某种观念而言也是外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是乡下人。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上海,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他们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物质生活的初步改善,使他们不仅产生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由此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多种文化的融合并置的局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上海在频繁的战争与动乱的生活中等待着大量的移民纷纷涌入这里,变成这个城市的市民。而其中外国移民,带来的便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性,那时上海人的吃、穿、用也开始与国际流行同步。而此时具有了大都市雏形的上海,声音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周璇,江苏常州人,出生于1919年9月28日。原名姓苏名璞,小名义官。因从小就遭到父母的遗弃,两次转卖,被一周姓妇女抚养,因而姓周,叫小红。1931年12岁时,经人介绍加人到由中国流行音乐鼻祖黎锦晖先生创办的明月歌舞社团学艺。进入歌舞班后,她的艺名为周啸红,在进入明月社短短一年里才艺进步飞快,在一次偶然机会成功演出明月社歌舞剧特别快车后,开始担任许多的歌舞表演节目主角。“九一八”事件后,剧社演出歌舞剧野玫瑰,她所唱的爱国歌曲民族之光深受听众的欢迎。因歌词中有“与敌人周旋沙场之上”一语,故她即以“周旋”二字为名在广播电视台播唱,后明月社名角严华建议加偏旁“王”为“璇”。在之后她所唱的小小茉莉一歌为广大的听众所拥戴。因而被选为了“优秀歌手”,并被冠以“金嗓子”的头衔。至此,她又以“周璇”的名字参加她的音乐、摄影工作。在这之前,中国流行音乐才刚刚起步,黎锦晖先生主张的用各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来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把新文化运动推广到群众中去,提出的“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思想。而他创作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唱响了整个中国音乐界,从而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至此,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社团(明月社),引入并开发许多的音乐艺人:黎明晖、王人美、周璇、聂耳等等。其中在后来影响最广的就属周璇。而在周璇刚入明月社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真正让她红起来的就要算1937年她在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时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中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了。当时上海号称“东方巴黎”,为世界六大都会之一,是亚洲的流行音乐中心,这里有亚洲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英商百代唱片公司、美商胜利唱片公司、中商大中华唱片公司掌控着整个亚洲流行音乐的录音制作、出版销售,流行音乐从这里传到国外。东南亚华人多,传唱的都是中国流行歌曲,这对于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非常有利;当时只要是周璇主演的歌唱片、歌舞片,东南亚发行商全要,并且愿意出高价收购,而且片中插曲愈多出的价钱也愈高,后来甚至形成按插曲数量计算价格的标准,每多一首插曲便多加一份价钱。三、 银幕上的歌声和唱片上的明星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道路曲折,步履维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上海因为当时有欧美各国租界,日本未敢贸然占领;这一时期的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周璇,戴着上海广播十大歌星亚军桂冠和“金嗓子”的雅号进入电影界,拍摄进步影片马路天使并在其中演唱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到来。四季歌谱例:此曲根据苏南民歌哭七七改编而来;句法简洁工整,质朴易记,带有鲜明的民间小调风格;这也正是周璇将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特质演绎的极致型代表。这两首曲子在当时传遍大街小巷,传唱至今;而这两首歌曲的旋律也都是婉转低回,如泣如诉,句法简洁工整,质朴易记,带有鲜明的民间小调风格;这也正是周璇将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特质演绎的极致型代表。可以说马路天使几乎是周璇在歌唱和表演方面艺术才华的一次最集中、最完美、最耀眼的登台亮相,同时也为中国早期歌唱片的创立与兴盛提供了令人惊喜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周璇主演的一连串影片几乎都是无片不歌,“金嗓子”这块招牌开始成为电影投资者眼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投资领域。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歌坛三大歌星排名时,周璇跃居首位,其次分别是姚莉、白虹。可以说是周璇树立了中国电影新的类型片门类。由于他演唱出色,高居众歌星的首位,再进电影界之后,又已拍电影为主。从商业观点出发,电影公司总是根据她善唱的特点,在所主演的影片中安排电影插曲,少则2、3首,多则10余首之多,这才有了周璇电影每片必歌的现象。受周璇影响,同时期的白虹、龚秋霞、李香兰等等歌唱明星都拍摄同类型的影片。而且许许多多的并非歌星出身的电影明星,也开始亲自演唱所主演的影片插曲,不再请专业歌星为影片配唱插曲,如袁美云、陈燕燕等等。大家纷纷效仿,都这样做,因而形成了中国一个电影门类歌唱片、歌舞片。不知道是中国电影给以中国流行音乐新的活力,还是中国流行音乐促使中国电影转变性的新发展;也不知道是周璇的歌声成就了歌唱片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周璇的曼妙声影。由于其技艺高超,不论是电影表演还是插曲演唱都表现的非同凡响,周璇也就成为是中国历史上音乐、电影双栖明星的代表,若是当时还有电视剧的拍摄,那也应该是三栖明星了。19世纪90年代,留声机开始在欧美等国投入应用。与此同时,唱片也很快传入中国。1897年,位于南京路上的英商谋得利洋行最先将蜡筒留声机和圆柱形蜡筒唱片引进上海。这种可以留住声音的机器被上海人叫作留声机,会自己唱歌的盘片则被称作唱片。当时进口的唱片内容多为外国音乐,一般人难以听懂,洋商们便想法迎合中国老百姓的喜好。据记载,20世纪初,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设摊收费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其广告语为:“十文钱即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这张片长2分32秒,以各种笑声组合起来的唱片在当时大受欢迎,销路奇畅,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这张洋人大笑作为传入中国的第一代唱片。这以后,洋商们开始在上海生产唱片,他们一般在中国进行录音,然后送往国外,制成唱片,再运回中国销售。如1904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京剧艺人孙菊仙的捉放曹等唱片就是如此,这已被视为中国唱片事业开始起步的象征。但是这并不没有马上将唱片深深引入到中国都市人的生活中去,它给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相同的,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也促使留声机唱片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周璇当时所参录唱片的公司有英商百代唱片公司、美商胜利唱片公司、中商大中华唱片公司等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灌录唱片196张(当时是78转/分的sp胶木唱片,每张唱片只有两首歌),一生所唱歌曲300余首,从所灌录的唱片数量上讲,周璇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录制唱片最多的歌星;在香港时期,百代唱片公司每年支付给她的版税2000万旧币,电影片酬高达百两黄金。直到1957年,周璇去世时,在“老百代”录制的唱片日销5000余张,持续一月有多,“金嗓子”的魅力可见一斑。现还能找到的黑胶木唱片绝大多数都是周璇录制。除在国内销售外,远至东南亚及其华人聚集处都是周璇唱片的销售盛地。周璇的声音也就随着唱片,漂洋过海,传遍各地。有记载,周璇去世30年后,仍陆续有香港等地给与周璇唱片等版税存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据统计到1986年,周璇的这一笔版税款项本利已达125841.29元。而这一切不只是证明着周璇的实力所在,唱片所记录的是一些永恒的声音和经典,也记载着音乐发展的历程,周璇的音乐唱片留下的不仅仅是唱片销售数目之多,销售面积之广;她唱片记录下的声音给予时代的是一种创新和进化,在她无意的带领下,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契机,中国流行音乐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中国的文化更是有的新的延续动力和方向。四、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创新在上海滩时代,歌星、影星可以说多如牛毛,为什么周璇却可以脱颖而出,成为这之中的佼佼者,并且影响至今。这是因为她对中国歌唱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妨从她对歌唱生涯里的创新性和发掘性来看这个问题。堪称中国轻声、气声唱法的先驱;据多方了解到,周璇嗓子条件很好,歌唱声音甜美、自然朴实,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声音小,音量不大。周璇却聪明的懂得扬长避短,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了电声扩音设备,她便巧妙地运用了电声扩音设备,通过麦克风来弥补并完成她的歌唱。其实这并不简单,第一个吃螃蟹的使用者,笔者认为周璇并不是第一个使用麦克风的华人,但绝对是将电声扩音设备运用最好的第一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利用话筒唱歌的鼻祖。从来唱歌都是放开嗓子大声唱,他却巧妙的利用麦克风,轻轻的唱,讲究字正腔圆、柔和缠绵和娓娓动听。把这种会话式的自然发声的方法搬上舞台,同时把嘴唇紧紧地靠近话筒演唱的办法,是从周璇开始的。周璇所开创的这样一种在过去某个特殊年代曾经被批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对其后中国流行歌曲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又广阔的,在她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流行歌手们演唱着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疯狂的世界等歌曲登上舞台,即使中间经过了一些特殊岁月的压制却依然生生不息。80年代风靡内地的港台歌星邓丽君就是周璇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之一,她不仅在曲目上翻唱了许多周璇曾经演唱的歌曲,在演唱方法上更是对周璇这种“会话式的”发声方法的一种继承与发扬光大,以至于她的歌曲一经引进到内地瞬间便红遍大江南北,受到的追捧不分男女老幼,风头压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歌星,这也算是对早逝的周璇的一种告慰吧。以现在的观点来看,20世纪30年代百代公司的录音室里,周璇就已经完成了新唱法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堪称中国轻声、气声唱法先驱一点也不为过。正所谓:又多创体,自成一格。周璇不仅仅在她的唱法上有着自己的个性,并且在她的风格上也是独树一帜;开创了婉转、圆润、轻柔、甜美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整个一代。早在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地广播歌星选拔赛上即锋芒毕露,一举夺得亚军。当时媒体赞誉她的歌唱“如金笛鸣沁入人心”,这就有了之前所说雅号“金嗓子”。周璇的声音质朴、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有时就像絮语一般的自然说话式唱法,形成了婉转、圆润、轻柔、甜美的演唱风格。而在她之后,更是许多的歌星对其进行模仿,后来整个流行歌坛也就形成了这种风格,若对稍了解当时歌坛的人提起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人们可能就直接会说:“不就是周璇吗?”由此可见他对流行歌坛影响的深远,他开创了当时歌坛的一代歌风。而笔者认为周璇对中国音乐贡献最大的是,之前也提到的,将中国民歌小调带上了舞台;在这之前,民歌小调只能在茶馆、饭店以及街头卖唱,登不上大雅之堂。周璇所唱如采槟榔、五月的风等等都极具民歌小调特色。采槟榔谱例:此曲为黎锦光根据湖南花鼓戏的“双川调”改编而来下面是湖南花鼓戏四姐下凡选段截图,与采槟榔旋律相比较,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璇不仅仅把中国民歌小调带上了舞台,融入到流行音乐中来;她还创新式的在演唱流行音乐时,吸收西洋传统唱法的发声技巧。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周璇逐渐吸收了西洋传统唱法的演唱技巧,把自己的演唱风格从民歌型的流行唱法,逐渐过渡到声音更柔和和自然的风格。我们可以试着去听周璇在早期演唱的歌曲与20世纪40年代左右时演唱的歌曲,大家会明显觉得后面的声音比之前更加的圆润与自然柔和。表现为发声从口腔前面一定程度向后方咽壁靠拢;声音的位置也一定程度提高至软腭。标志性的一首歌曲就是在1943年所拍摄歌舞片鸾凤和鸣主题曲不变的心。不变的心谱例选段:这首歌曲不仅如前面提及所说吸收一般西洋传统唱法的发声技巧,而且在中间部分更吸收了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出现了七度、八度组合音程的快速递进。至此逐渐出现了其个人演唱后期风格,也对以后的演唱者做了示范左右,周璇可以说是中国流行音乐唱法的先驱人物。五、 时代的声音流行歌曲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现代商品经济催生的音乐形式,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商品经济的鲜明烙印。因此,在20世纪30 ,40年代的上海,以周璇为代表的歌星们所演唱的流行歌曲蕴含着浓烈的商业气急,呈现出海派文化“商”的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与当时北京“重官”的文化特征差异明显。正如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近海者近商。”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海派文化与都市商品经济的关系,即都市商品经济是海派文化的经济基础。流行歌曲作为海派文化的一张名片,它必然“写”着其与都市商品经济的关系。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市民趣味和情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不同的文化类型上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音乐而言,流行歌曲就是这种变化的重要表征。留在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那脍炙人口的夜上海,它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是上海的一个标志性歌曲。夜上海谱例:夜上海大概也相当真实的反映了战后上海的情调吧,当时霞飞路上的霓虹灯的确通宵不灭,上海城开不夜。”这上海的印象也成为都市人生活的反映:一方面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而一方面却是强颜欢笑的苦闷生活,是现代人心态和生态的写照。此外,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也成就了歌曲的流行,当时,上海有“百乐门”、“仙乐”、“丽都”、“大都会”等大型的娱乐场所,这些地点在当时也是流行音乐的传播点。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上海有声电影的兴起,许多的歌舞团体的演员都纷纷转业到电影公司去拍摄电影,而另一部分则转向当时生意红火的舞厅或咖啡馆去担任职业歌手,或是签约或是客唱。如作者王定九这样描述的“上海的子夜因无数的珠宝而闪闪发光。夜生活的中心就是在那巨大的灯火电焰处。印度手鼓的节拍,色欲的交响乐,上百个乐队的音乐声,曳步而舞,身体摇摆,休止符,欲望的浓烟灯海里的欲望,那就是欢乐,就是生活。快乐,杜松子酒,爵士乐。上海一切都是无拘束的。伴舞女郎一毛钱到一美元,她们亲亲热热,俄国的、中国的、日本的、朝鲜的混血儿,有时还有其他”。早在“明月社”时代,与各歌舞团一起推动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坛发展的,是当年的一些民营商业电台,以及为电台播音的一大批歌咏社,其影响力不容忽视。30年代初,上海的广播电台已经有相当的数量;但节目类型大致相同,以娱乐为主体。据中国无线电杂志1934年4月刊载的上海28家电台节目分析,娱乐节目共有217档,而非娱乐的只有39档;文娱节目占有全天播音时间的85%以上。据申报1936年11月29日的某报道中统计,文娱节目中以评弹播出为最,其次是中外音乐节目等。歌唱在无线电台里,占着60%的地位,无论在商店或者住宅里,收音机里所播的,完全是歌唱节目;街头巷尾所听到的,也是清脆的少女的歌声,可以说这段时间是歌唱节目在电台播唱的全盛时代。30年代后期,到各民营电台演唱戏曲的演员比早期多,电台也一改以播放唱片为主的方式,经常邀请演员到电台演出。现在的年青人也会喜欢明星,而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掀起了对明星的狂热追求,周璇又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崇拜她的人有同是中国流行歌坛的日籍歌星李香兰,现代著名文学作家张爱玲,当代著名歌星邓丽君等等。周璇所引起的明星效应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六、 结语“歌唱是我的灵魂,我把整个的生命献给它,这是我的誓言,我牢牢地实践着,永远地,永远地”;周璇热爱她的歌曲事业,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受西方影响出现了许多小型歌舞班,为了招来观众,标榜“新派”乱唱色情歌曲,大跳艳舞,还加演滑稽和杂耍节目,业界的风气很坏。但周璇却单纯、天真、聪明、忠厚,是个本分人。在学习上,她很有上进心;对待艺术,也很严肃。演戏也好,歌唱也好,她都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毫不做作、朴素得很。这都是她身边的人对她诚恳的评价。而且重要的是周璇的那一副“金嗓子”。贺绿汀:“很快我就发现她的音乐天赋和使人惊异的艺术才能,那是抗战前不久明星公司拍摄马路天使的时候。这两首插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