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 论语 1 儒家 德治 仁政 仁 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儒家认为人人安分守己 互相关怀 达至一个大同世界 就是 仁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 认为重教化 轻刑罚是国家安定 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 有教无类 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 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 仁 义 礼 智 信 为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2 道家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 万物自然化生 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 主张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 提倡清静无为 守雌守柔 以柔克刚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 物极必反 因此 人们必须 知足寡欲 柔弱不争 顺应自然 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 才能避免灾祸 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 不界限于形驱 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3 墨家 兼爱 非攻 这一学派以 兼相爱 交相利 作为学说的基础 政治上主张尚贤 尚同和非攻 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 思想上提出 尊天事鬼 同时 又提出 非命 的主张 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 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 相传皆能赴火蹈刀 以自苦励志 4 法家 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 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既不能复古倒退 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 不法古 不循今 的主张 韩非则集法家大成 提出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 名家 正名实 名家注重辩论 名 实 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 正是在于 正名实 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 而辩的内容 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 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 一直被冠上一个 诡辩 的恶名 6 兵家 研究战略与战争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 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 集大成者是孙武的 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 是兵法的关键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 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 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 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 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7 阴阳家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 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元素组成 其间有相生和相胜 葜 两大定律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8 纵横家 合纵和连横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 从事政治 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 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 西与东连为横 苏秦力主燕 赵 韩 魏 齐 楚合纵以拒秦 张仪则力破合纵 连横六国分别事秦 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 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9 杂家 兼儒墨 合名法 杂家 便是充分地利用各家之长 博采众议 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 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纂的 吕氏春秋 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10 农家 农业是衣食之本 11 小说家 采集民间传说议论 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12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 答题格式的规范化 做简答题要注意条理性 突出关键词 必须言简意赅 简明扼要 按 观点 解释 联系现实 的思路来答题 要有一定的拓展 但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 不可随兴发挥 还要有条理 先总说 后分说 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并适度结合现实来阐释 解答时 需具备四种意识 一是要具备文本意识 作答时答案不能脱离文本 二是要有联系上下题的意识 只要顺着上下思路 立论阐发 就可较好地作答 三是要有题干意识 命题者往往会采用在题干中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来使理解题难度降低 不能对提示语不管不问 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 那么 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 结合点 而后结合文本理解展开作答 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联系已经学过的两位圣人的思想内容 使答案既能解读出文本 又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 四是要有字数意识 在组织答案时 主观理解题的字数最好将空格写满 写完整 一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浙江09高考题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子曰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1 有不少成语源于 论语 例如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答案 举一反三 2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 3分 答案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 答 自主学习原则 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 答 无言之教 或 教是为了不教 亦可 评析略 二 论语 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 论语 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 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10高考题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 朋党论 答案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 告诉我们 君子追求义 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 朋党论 中 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 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 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为吾善 自我完善 用 使 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 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 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 韩非子 答案 为政以德 或 以德 礼治国 以法治国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答案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 德治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 要管理众人 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各有偏颇 应互相补充 四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2012高考调测卷 子曰 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论语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 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分 答案 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24 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 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 主张在此 尊尊 亲亲 基础上推己及人 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 给2分 课文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孔子对谁提出的 德 的要求 理解一些词语在章节中的含义 如 道 德 政 仁 礼 等辨析点 和谐的君民关系 儒 法两家截然相反的 政 策 德 在 论语 中的本意 可联系十四课 中庸之道 第一章 富国 富民 富为政者 的区别 二克己复礼礼之于国政 国家制度 规范 君臣之分礼之于家政 孝悌等家庭伦常辨析点 礼之用 孔子借古鉴今 礼与仁 礼与乐的关系 孝的现代意义 孔子眼中的孝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社会责任感 义 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辨析点 入世与出世的抉择 五仁者爱人 仁 在孔子心中 一以贯之孔子身体力行仁道 近取诸身孔子以仁心观世 尧舜弟子管仲辨析点 仁的内涵 与 忠 恕 信 的关系 何谓仁者情怀 六君子之风风 风度风格精神品质追求辨析点 君子应具备的修养 富贵与志道 君子的行事原则 义以为质 义利之辩 生命之贵 仁智勇 八周而不比 处世之道辨析点 周与比 矜与争 群与党 德与报 君子与小人 仁人之好恶 交友之道 十一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观 教育方法 原则 辨析点 孔子教什么 怎么教 孔子的教学风格十二高山仰止孔子眼里的学生 学生眼里的孔子辨析点 孔子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影响 十三沂水春风人各有志辨析点 点之志的魅力十四中庸之道儒家哲学的精髓辨析点 无过不及 无适无莫 中道与狂狷 和而不同 乡愿 君子之好恶 中庸之道在其他章节的体现 如何评价 中庸之道 论语 试题示例 五 阅读甲 乙两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6分 甲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论语 11 22 乙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 华人家庭教育 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 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 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 哈佛女儿 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 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 就像猫一样 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 前有 虎妈 后有 猫爸 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 虎妈妈PK猫爸爸 23 从 甲文 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2分 答案 因材施教中庸之道24 结合 甲文 的内容 试解答 乙文 提出的问题 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没有更好 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如果说 虎妈 和 猫爸 互换方法 他们还能成功吗 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 中庸之道 的思想 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 因人而异 刚柔相济 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六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 回答23 24题 5分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子游曰 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23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 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原则 1分 答案 适中交往 适度交往 中庸 24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 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 矜而不争 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同意 孔子提出的 矜而不争 是认为君子要有 仁德 之心 强调不争强好胜 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 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 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 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若不同意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七 阅读甲 乙两段文字 完成22 23题 5分 甲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论语 里仁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论语 颜渊 22 结合上述话语 具体阐述孔子 交往观 的要求 3分 答案 1 适中 度 交往 2 首先 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 当以 仁 为标准 其次 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 主体 的独立性 矜而不争 坚持原则 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第三 交往既要诚实 忠告 善道 也要适度 不可则止 避免自讨没趣 乙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他善于因材施教 无论是谁 只要肯来求教 他就进行教育 无论谁做他的弟子 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 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 然后进行教育 23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答案 不正确 无论是谁 只要肯来求教 他就进行教育 是孔子 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的体现 八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2012台州卷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论语 子罕 子路问成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宪问 注 久要 长久的困顿处境 要 约 困顿 24 1 两则文字谈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 但角度有所不同 第一则文字是从角度谈的 第二则文字是以师生答问的方式展开 1分 答案 受教育者的切身感受 2 从上述语段看 孔子培养人才的理想目标是什么 请结合现实 评析一下这个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3分 答案 培养目标 德才兼备 人格健全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或具有 知 不欲 勇 艺 而又能节之以礼 和之以乐的人 评析 孔子提出的 成人 标准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 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当下 我们需要纠正过分市场化 功利化的倾向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 九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3 24题 7分 甲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 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君曰 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 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论语 宪问 23 1 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2分 答案 不敢不告也 2 齐国 陈成子弑简公 时孔子已经71岁 返回鲁国且不从政 应当怎样看待他 告于哀公 之三子告 等举动 试作简要分析 2分 答案 在孔子看来 陈恒弑君搞政变是有悖君臣之礼的大逆不道 必须严惩 故尽管年事已高 又不是朝廷命官 且为此事郑重其事地 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 提议出兵讨伐 后又 之三子告 希望惩罚元凶 维护礼治 几次遭拒后仍强调自己曾身为大夫 不敢不告 体现了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执着精神 乙孔子不仅提出了 泛爱众 的爱人之说 并把它上升为对统治者的要求 提出了 德政 的学说 这是他的仁爱之心在政治领域的必然表现 为政以德 的思想来源于周公的 德治 思想 孔子继承了周公对统治者严格要求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对百姓施予恩惠的思想 他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是尧 舜 禹 周公这样爱民的典范 24 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 德政 思想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正确 孔子很重视统治者的德行修养 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 他认为 如果统治者道德高尚 就能起到榜样作用 老百姓也会跟着他们做善事 这样人之间就不难形成和睦关系 也就达到了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了 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 子路行 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23 长幼之节 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 指什么 2分 答案 长幼之节 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 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分 24 子路所说的 道 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 道之不行 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道 指儒家的政治主张 如施行仁义 恢复周礼等 1分 道之不行 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 如今 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 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分 十一 阅读甲 乙两组文字 完成21 22题 7分 甲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21 1 狂者 与 狷者 各是指什么样的人 2分 答案 狂者 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 富有进取之心 1分 狷者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 清高而不做坏事 1分 2 结合材料 谈谈孔子对 礼 与 和 关系的看法 2分 答案 孔子认为 礼 是方法手段 和 是目的 礼 的推行与运用要以 和 为原则 凡事都要讲和谐 只是为和而和却不受礼义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2分 乙孔子提出中庸之道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都以此为保护盾 在日常生活中明哲保身 圆滑处事 左右逢源 即便对于别人的谬误 争吵 也是三缄其口 不发一言 他们觉得这样做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是中庸之道的运用 22 上述这些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是否正确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不正确 1分 中庸 的精神实质是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强调处事有 度 过犹不及 但绝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反对乡愿式的好好先生 2分 十二 阅读 论语 中的一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3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 用不足 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 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26 1 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 战国策 中 苟无民 何以有君 思想相通的一句 1分 答案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2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为了践行这一思想 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分 答案 以民为本的思想 施行 彻 制 减轻赋税 十三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3 24题 7分 杭二中 甲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惊也 子曰 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子曰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23 1 孔子为什么高度评价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1分 体现了仁者推己及人的最高境界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 仁 有怎样独到的见解 3分 看重大义 大信 大礼 大节 对造福百姓 给天下苍生带来福祉的行为尤为推崇 所谓不为 匹夫匹妇之谅 不在乎人是否犯错误 而在乎如何对待错误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所谓 观过知仁 注重人在不得志时的乐观心态 所谓 仁者不忧 乙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24 根据上面材料 你对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建议 3分 和谐高于一切 小大由之 和谐必须以礼节之 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和 十四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甲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3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 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 2分 答案 意见 反对或让自己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 原因 1 季氏富于周公 这已经是越礼的表现了 冉有不但没有劝谏 还帮他加重赋税 搜刮民财 1分 2 孔子认为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臣谏正的责任 更违反了为政以德 以民为本的思想 1分 乙时下同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择友观 或就近 如同桌 或有权有钱 于己有利 或倾向于选择与他们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做朋友 或谁对我好我就跟谁好 他们认为这样的择友标准很好 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24 你对这样的择友观有何看法 请结合孔子的择友标准进行评判 3分 答案 这样的择友观很不健康 不赞成这样的标准 1分 孔子的择友标准是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 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1分 孔子主张以道德和学问为择友标准 但材料中的择友观则没有原则 是非不分 好坏不分 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1分 3分 观点准确1分 写出孔子的择友标准1分 具体评材料1分 十五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 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 颜渊 圣贤书辞 总称文章 非采而何 夫水性 虚而沦漪 结 木体实而花萼振 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 则鞟同犬羊 犀兕有皮 而色资 丹漆 质待文也 刘勰 文心雕龙 情采 注 史 虚浮 性 性质 特征 沦漪 l ny 水的波纹 资 凭借 3 关于 文 质 的关系 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 请写出比喻的喻体 2分 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 文 质 答案 文 兽皮上的毛色花纹 沦漪 花萼 丹漆 质 兽皮 水 木体 24 根据这三段文字 比较孔子和刘勰在 文 质 关系上观点的异同 3分 答案 同 都认为 文 与 质 应该是统一的 1分 异 孔子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 文质兼备 才能成为君子 而刘勰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质关系问题 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纯粹审美的高度 2分 即为人与为文的区别 意对即可 十六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4 25题 6分 1 颜渊 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 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2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3 或曰 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4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 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5 子曰 乡愿 德之贼也 24 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 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答案 轻 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25 中庸 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 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 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 作出你的判断 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4分 答案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孔子说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 厌恶人 又说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是道德的破坏者 可以看出 孔子是有爱憎 讲是非的人 而爱憎是非的原则 标准 就是仁德 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 即社会公正 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 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要点 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 2分 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 也就是社会公正 1分 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1分 十七 阅读甲 乙两则文字 完成22 23题 7分 甲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 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 风 小人之德 草 草上之风 必偃 22 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的熏陶作用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 鸣鼓而攻之 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 不矛盾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 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 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 不加区分的运用 冉有为季氏 聚敛而附益之 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 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 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说教育熏陶 1分 要肯定孔子的思想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 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而应当去声讨他 乙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 之墙不可圬 也 于予与 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5 10 宰我问曰 仁者 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6 26 宰我问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 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今女安 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 21 23 结合上述材料 你如何看待孔子评价宰我的言论 4分 答案 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 孔子批判宰我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孔子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 要点有两点以上 自圆其说就给满分 十九 阅读 论语 中的一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23 子贡的话反映了一些学习者的通病 请作简要说明 2分 答案 学习者以老师马首是瞻 老师如不指导 就会无所适从 缺少独立判辨和思考的能力 24 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 可见他并不忽视 述 但这里却说 欲无言 你怎么理解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一 述 是孔子教育手段 但他同时意识到言教作用有限 有时甚至无效 所以他 欲无言 身教重于言教 在孔子看来 世间道理 客观存在 关键要靠自己去感悟 答案二 述 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孔子并不注重创新 欲无言 传达的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他认为大道就蕴藏在古代文化中 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时是传述不尽的 自己去感悟更能领会其精髓 二十 阅读 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1 孔子的治学态度 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1分 答案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2 依据上述对话 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分 答案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 主张复古 推崇周礼 而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的治学态度 予欲无言 顺乎天理 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 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只要能分析指出 孔子治学态度 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 即可 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二十一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3 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 仁爱 思想 1分 答案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24 依据上述对话 你认为孔子的 仁爱 思想表现出哪些重要特点 4分 答案 一是 一以贯之 的 忠恕 二是由己及人 博施于民 能近取譬等 三是注重 仁爱 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以实际行动造福百姓 推动社会进步 二十二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23 24题 5分 甲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挪用公司合同(标准版)
- 2025生态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苏联竞赛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模拟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2030中国医美移动应用(APP)经营风险及未来前景投融资研究报告
- 河北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卷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上海华东医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内蒙古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公司第三方回款管理制度
- 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方案的选择
- 会展经济与管理课件
- 家庭健康知识课件
- 古茗员工测试题及答案
- 停车场保安门岗岗位职责
- DG-TJ08-2062-2025 住宅工程套内质量验收标准
- 单位交纳公积金协议书
- 《激光切割机操作》课件
- 仪表安全培训课件
- 吊篮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