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点心得.doc_第1页
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点心得.doc_第2页
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点心得.doc_第3页
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点心得.doc_第4页
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点心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创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来源:赣州疼痛网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5-8 0:44:03点击数:910三叉神经痛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是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诊断容易,治疗较困难。 一般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可选择半月神经节化学毁损术、射频热凝毁损术和微球囊压迫术。其中,半月神经节化学毁损术和射频热凝毁损术的创伤较轻,疗效确切。但由于卵圆孔位置较深,解剖变异较大,传统经皮盲目穿刺法难于准确到位,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欠佳,使得这一微创技术难以普及。如何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他新的方法还有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根经皮微加压术和三叉神经池甘油注射阻滞术。 三叉神经痛简述 1.病因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1)中枢性病因:三叉神经痛的阵发性提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中枢其它部位。 (2)周围性病因: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供血不足。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家族性三叉神经痛。 (3)血管压迫学说: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的关系已被肯定。 2.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是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率为1.8,大多为单侧,右侧多于左侧,5%以下为双侧。疼痛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有的发作时不断作咀嚼动作,严重者常伴有痛性抽搐。发作时间可由数秒钟到1-2分钟后骤然停止,间歇期间一如常人,少数可仍有烧灼感。在上、下唇、鼻翼、口角等特别敏感处,稍加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3.治疗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分为三个层次,根据病情选择。 (1)药物治疗 (2)微创治疗:半月神经节药物毁损性阻滞;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3. 手术治疗:周围支切断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三叉神经减压术。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1.历史回顾 历史上对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是从认识三叉神经的面部分支开始的,但早在1842年即发现这种治疗有效性持续太短。(1)1890年通过摘除半月神经节来尝试治疗三叉神经痛,又因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被停止。酒精注射法、非控制性热凝法可对神经节进行较轻的破坏,开放性弗-施二氏三叉神经根部分离断术也逐渐被放弃。(2)非控制性热凝术此后变得更加精细,并且逐渐被舒曼等创导的三叉神经根刺激以及温度控制的热凝术所代替。(3)丹迪氏发现,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三叉神经根可能被一个动脉袢所压迫。将神经根和动脉分开即可治愈神经痛。Jannetta首先提出脑神经痛和其他脑神经损害,例如面神经痉挛和耳鸣的原因是相应神经根被压迫所致这一病理生理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手术治疗方法。 1968年, Letcher和Goldberg在对和神经纤维进行实验之前, 证实了射频电流和热凝对较小的A和C神经纤维的影响。 这些研究构成了用射频电损伤进行治疗的神经生理学基础。70年代初开始用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由于传导痛觉的无髓鞘细纤维在70-75C时就发生变性,而传导触觉的有髓鞘粗纤维能耐受更高的温度。这样就能利用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有选择性地破坏半月神经节内传导面部痛觉的细纤维,而保存对热力抵抗力较大的传导触觉的粗纤维。 近年来,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条件,射频热凝毁损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方法。这种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多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被采用,它通过三叉神经根刺激术和温控凝固术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间断脉冲射频热凝技术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精细和安全。CT引导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2.患者选择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尤其适用于以下患者: (1)年老体弱不适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2)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 (3)长期服用较大剂量的卡马西平或和苯妥英钠的患者; (4)不愿意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 (5)一般状况好的较年轻患者可采用三叉神经根的微血管减压术。 (6)控制性射频热凝术治疗后复发患者,可再次进行凝固治疗。 3.术前准备 (1)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和颅后窝,观察脑桥小脑角部位。除外三叉神经周围肿瘤引起的继发 性疼痛,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必要时增强或MRI扫描排除颅内病变。 (2)术前一天停止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或减量; (3)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者,给与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治疗; (4)对患有高血压或和冠心病患者给与内科治疗,调整血压至正常水平。 (5)糖尿病史者降血糖至正常; (6)收住院,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和神经系统检查。 (7)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治疗方法、预期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手术操作方法 (1) 穿刺入路:多采用前侧入路穿刺法。 (2)术前给药:术前半小时肌肉内注射阿托品0.3毫克,安定5毫克。 (3)体位:患者仰卧于CT床上,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4)穿刺点:穿刺点选在患侧口角外方相当于上颌第2臼齿之上接近颧骨下缘,放置体表栅栏状金属标记。首先行CT冠状和轴状CT平扫。CT扫描定定位线选择自体表定位点至外耳孔前方连线半冠状位断层扫描(机架角度一般为2025),在体表标记上下2cm范围做薄层扫描,将卵圆孔与最佳体表穿刺点连线作为进针路线,测量进针深度和角度,标记皮肤穿刺点。 (5)穿刺卵圆孔:面部消毒,铺巾,连接相关电极以作负极。然后先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用射频套管穿刺针穿刺,按CT扫描选择的穿刺路线和角度进针,在CT监控下分段进针,进针过程中反复扫描,调整进针的方向,直至穿刺至卵圆孔,进针到达卵园孔的距离约6.58cm。刺入卵园孔时有突破筋膜的感觉,同时患者面部相应区域出现电击样疼痛反应。CT扫描确认针尖已经进入卵圆孔口内后,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流出,注射10优维显或欧乃派克 l ml,扫描观察造影剂分布和弥散范围。确认造影剂分布在半月神经节内。用阻抗仪监测, 典型情况下当热偶电极在三叉神经池的脑脊液中时,阻抗为300500。 (6)电刺激试验:施以50Hz,0.10.3mV电流刺激试验,根据患者反应可适当调整穿刺针深度和方向,使三叉神经相应分布区域产生麻胀或跳痛感,证实穿刺部位准确。 (7)连续射频热凝:启动射频电流使产生热度。一般由40C起逐步升温至50C时面部出现疼痛。增温10C为一档次,持续60秒。温度升至60C后面部相应区域皮肤出现明显红斑,直至8085C,相应区域出现麻木,疼痛消失。可以根据不同的疼痛范围及疼痛程度调整热凝时间和温度。常用的是先给60C热凝,持续60秒,然后在给与80C,持续60240秒。在此期间维持6080的温度并将持续作用60秒,这种形式的热凝将会重复进行多次,直到电刺激不再引起神经痛为止。一般来说,神经痛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麻木,但不会完全丧失感觉。斯威特提出少量的热凝固只会破坏神经根中传导疼痛的无髓纤维,而不会破坏那些传导精细觉的有髓纤维,但实验和从组织学所得的结果否定了此种学说。所有的纤维系统在即使更小的温度效应时都会同样的受损。因此,要达到完全的痛觉缺失,而同时不伴有精细感觉的降低,是不可能的。术后给予静滴抗生素35天,预防颅内感染。 (8)脉冲射频热凝:近年来应用的脉冲射频热凝技术是给与的热凝温度不超过42C,连续120秒的间断脉冲频热,与传统的射频热凝术相比,其组织的损伤程度较轻,由于损伤温度较低,对于运动神经的损伤较轻,发生的并发症的可能性低。但目前脉冲射频热凝技术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评估。 (9)术后观察指标: 一般在手术后当日、第7日、第6月和第12月用电话、信件随访,分别记录穿刺治疗操作时间、疼痛VAS评分、疼痛缓解度、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疼痛测定疼痛强度,由患者口述医生记录,无痛时的VAS值为 0,最剧烈疼痛时为10。VAS值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10)注意事项:老年患者的治疗:由于老年人机体老化,全身器官的功能及其应激功能较差,加之对射频治疗的惧怕心理,在手术应激状态下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要充分做好射频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应作详细了解病情,针对不同病种,注重处理,术前更应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术中心电监护。如果出现室性二联律或三联律、频发性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R波落在T波上、以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停止手术。术中如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应立即用西地兰0.20.4mg稀释于25%葡萄糖液中缓缓静注。对频发性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或R波落在T波上应立即给予利多卡因50100mg滴注,待平稳后再行射频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应了解高血压的严重程度,血压控制在24.0/13.3kPa以下,做射频治疗应是安全的。角膜的保护:对于有第支痛者,有些学者认为不宜作射频治疗。其实只要在热凝时特别注意温度在80C以下,当第支射频温控热凝术后第二天,常规作角膜裂隙灯检查,同时检测角膜反射是否存在。角膜上皮脱落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麻痹性角膜炎发生的关键。运用电生理监测:射频热凝术的关键在于穿刺针能否准确地到达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常从前侧方入路进行穿刺。运用诱发电位监控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过程,能精确定位和限定毁损区域和判断毁损程度,提高射频疗效。 与放射科医生密切合作: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是一项疼痛介入手术,放射科医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注意与放射科医生密切合作,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路线。体表穿刺点选择传统的前侧入路进针点,该区域无大血管及神经,为便于观察进针时针体位置,穿刺针的针柄应与CT机架平行,便于引导时观察针柄。穿刺的角度及深度采用自制定位器测量,进针过程中不断进行CT扫描,调整进针方向,确保进针路线准确。进入卵圆孔后,严格控制进针深度,动作要轻柔不可以过猛过深。 5.禁忌症 (1)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深层组织内有感染病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对局麻药过敏者。 (5)低容量血症者。 (6)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不稳定期。 6.射频热凝法的优点包括以下几项: (1)手术危险性较小,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2)可用热偶电极对损伤程度进行较好的监测,损伤的大小可被有效控制; (3)可进行电刺激定位和电阻抗监测; (4)大多数射频热凝手术可在局麻下实施; (5)正确应用时,其并发症发生率很低; (6)需要时,可重复治疗; (7)与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相比,操作比较简易,止痛效果良好。能消除疼痛并保留触觉大部分。 7.有关问题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对于那些药物疗效不佳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是主要治疗选择,其创伤、危险性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开颅手术治疗。近百年来此项技术不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卵圆孔位置深在颅低,解剖差异较大,常定位不准,反复穿刺常引起出血,损伤邻近组织或其它严重并发症。长久以来,医生需要根据骨性解剖标志,凭借临床经验反复进行盲目穿刺。这种传统的卵圆孔盲目穿刺法很难确定针尖的位置的深浅,容易因穿刺过浅没有进入三叉神经半月节而疗效不持久,也容易因穿刺过深损伤神经组织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在CT引导下穿刺半月神经节,比传统的盲目穿刺法定位更准确,操作更方便和迅速。 传统的盲目穿刺法在反复试穿刺时为了判断针尖位置不能注射局麻药, 因而穿刺过程中患者很痛苦, 有的中途拒绝治疗,有的高龄患者因穿刺的疼痛刺激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在CT引导穿刺过程中,由于可以在局麻下操作,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疼痛很轻,可避免因穿刺疼痛诱发的严重心脑并发症,适合于有合并其它全身性疾病的高龄患者安全度过治疗。许多对照研究结果说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可以比盲目穿刺法能获得更好的镇痛疗效。患者在治疗后,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与人交往及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说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在解除疼痛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的盲目半月神经节穿刺法相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作为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更明显,操作安全,并发症少,便于医生较快地掌握。【关键词】 三维CT;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大多为单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1。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科对68例入院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实施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4085岁,平均63岁。右侧痛31例,左侧痛37例,双侧痛0例。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疼痛3例,第2支疼痛14例,第3支疼痛16例,第1、2支同时疼痛3例,第2、3支同时疼痛20例,第1、2、3支疼痛12例,病程5个月30年,平均8年6个月。本组病例大部分均首先服用药物卡马西平等,药物疗效不佳,或药物副作用大,病人不能耐受,始行射频热凝术。合并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及其它心肺疾患的患者58例。曾行封闭治疗、神经阻滞、针灸等治疗26例,曾行开颅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效果不佳8例,开颅手术后复发7例,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5例,放疗后三叉神经痛2例,脑内肿瘤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直接要求行射频微创治疗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4例。本组病例均于治疗前行CT或MRI检查明确三叉神经痛。1.2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吸氧及心电监护,备负压引流装置。术前20min适当镇静,常规面部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穿刺,根据三维CT图像及疼痛分布区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和进针深度,确定针尖位置无误,继之给以丙泊酚+芬太尼静推行全身麻醉,在全程心电监护下行标准射频热凝靶点毁损,温度控制在5585,每次逐渐升温510,分58次毁损,持续时间每次6090s,共3.59min。然后唤醒患者,针刺皮肤,测试患支区域的痛觉及触觉变化,直至痛觉消失,触觉迟钝或麻木,说明神经受到破坏,传导被阻断。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病程长,甚至有误诊误治等经历。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大。有些患者对治疗持有一种顾虑、猜忌的态度,而多数患者对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温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不甚了解,对治疗效果往往缺乏信心,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沟通。护士可通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病例或让治愈患者献身说法,使患者对该病的基本治疗过程,预后及其病情有所了解,使患者建立战胜该病的信心和决心。并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前后的治疗和护理,因此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2.1.2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史,监测血糖、血压,完成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术前6h禁食水,患者入室前排空膀胱。2.2术中护理2.2.1心理护理 即将手术,患者常出现神情紧张,全身紧绷,不能确切反映局部的麻木感觉,而影响医生的定位效果,所以护士应及时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放松紧张情绪,认真回应医师提出的问题及感受以确保穿刺、定位的成功。2.2.2协助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2L/min氧气吸入,必须做好急救药品及物品的准备,必要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2.2.3静脉保护因麻醉用的是丙泊酚,其是一种脂肪乳化剂,对血管刺激性很强2,多选择较粗大的静脉,比如常用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2.3术后护理2.3.1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嘱患者平卧6h,预防发生脑脊液皮下漏。给予心电监护及2L/min氧气吸入,在手术过程中可能损害脑神经和半月神经节内侧邻近的海绵窦和颈内动脉而引起颅内血肿,如出现双侧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则提示有血肿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应用抗生素治疗35d,防止颅内感染。2.3.2术后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因术中穿刺入颅,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患区疼痛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2.3.3眼角膜的观察随时查看角膜反射的变化,可使用眼膏保护角膜,防止角膜炎,应注意保护眼睛,防止异物进入,该防护措施宜长期实行。2.3.4穿刺部位的观察术后压迫止血1020min,如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4h以内可给予局部冷疗,温度为2535,时间为每次1020min,46h一次。2.3.5加强对面、颊、口腔的术后护理有时因热凝温度或时间控制不当,在破坏三叉神经患支分布区域的痛觉的同时,导致该区域触觉减退或消失,治疗后,要防止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黏膜的烫伤、冻伤、咬伤等。2.3.6出院指导因治疗后患侧面部、口腔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易造成口唇、口腔黏膜的烫伤、咬伤所以要告知患者学会长期自我保护,防止发生视力减退,皮肤黏膜损伤等意外情况,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促进疾病的恢复。【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在DSA或C型臂引导下,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后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毁损,温度控制在7680,持续时间12min,共34次。结果本组56例中,53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为级,视为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4.6%;1例达级明显缓解;1例达级;1例为级无效。治疗优良率为96.4%,总有效率为98.2%。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及有效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sandcomplicationsofprimarytrigeminalneuralgiatreatmentwith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ongasserianganglion.MethodsUndertheguidanceofCarmorDSAandwithHartelmethod,wepercutaneouslypuncturedtheovalforamentogasserianganglionandperformed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onitwiththermocontrolat76-80for1-2minutes,3-4times.ResultsPainwascompletedeliminatedin53ofthe56patients,whichwasregardedasdegreeofclinicalcurewiththecurativenessratebeing96.4%;1casewasofdegree;1casewasofdegree;1casehadnoeffect.Therateofsatisfactoryeffectivenesswas96.4%andthetotalrateofefficacywas98.2%.Noseverecomplicationswereobserved.Conclusion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totreatprimarytrigeminalneuralgiawithfewseverecomplications.KEYWORDS:trigeminalneuralgia;gasserianganglion;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国内发病率为50100人/10万人口,国外文献报道为510人/10万人口1,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该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及针刺样,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均可诱发,以致不敢做这些动作,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治疗上虽然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但从疗效、并发症、复发率及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尚未能完全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院用射频热凝温控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3岁,病程111年,其中第支痛9例,第支痛17例,第、支痛30例。本组之外另有3例系第支痛患者采取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术,不统计在内。本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经中西药物、封闭或伽马刀等其他方法治疗后复发或无效者。术前做头颅CT或MR检查,排除颅内肿瘤、囊肿等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1.2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40mg(20mg/mL)利多卡因局麻后,在DSA(双C臂数字减影)或C型臂引导下,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2。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患侧口角外侧2.53cm处为A点,患侧外耳孔前2.5cm处为B点,以同侧瞳孔下方为C点,三点作AB、AC两连线。40mg(20mg/mL)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使用裸端为2mm的射频穿刺针,取A点进针,针尖对准同侧卵圆孔,针身保持在通过AB、AC两线与面部垂直的两个平面上。进针约67cm,当针头接近或进入卵圆孔时,同时患者面部相应区域出现电击样剧痛感,同时术者感觉有落空感和针尖被吸住感,再进针0.51.0cm即可达到三叉神经半月节,有时部分患者可见脑脊液流出。DSA可显示针尖刺入卵圆孔(图1),C臂正侧位显示针尖在眶下(图2)和鞍背(图3)的位置。继之插入电极针,通过测定组织阻抗及电生理刺激确定穿刺位置正确后,即可进行温控射频热凝靶点毁损治疗,控制温度,由低温45逐渐过渡到7680,开始毁损,持续时间每次12min,共34次。然后针刺面部皮肤,测试患支区域的痛觉及触觉变化,直至痛觉消失,触觉迟钝,说明神经受到毁损。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34d,以防止感染。1.3疗效判断标准分为4级。级:指完全不痛;级:指偶有轻微疼痛,但是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级:指疼痛明显减轻,但是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级:指疼痛与术前基本相同。其中级为有效,级为无效,为优良。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结果2.1疗效本组56例患者在C臂或DSA机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53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为级,视为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4.6%;1例达级明显缓解;1例达级;1例级无效。优良率96.4%,总有效率98.2%。2.2并发症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中及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部麻木肿胀、咀嚼力弱、短期串跳痛等(表1)。表1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发症(略)3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疼痛多为单侧,以第、支发生率较高,治疗难度大3。疼痛发作时间短暂、剧烈,反复发作,没有神经体征,病因不明确。治疗包括药物、微创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长期服用止痛剂,但大部分患者最终因长期用药后止痛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而放弃;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较多、风险大、费用高,患者难以接受。半月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术是近年国内外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微创方法,该疗法可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完全或部分保留触觉纤维,毁损前应用神经电刺激,了解刺激区与疼痛发作区是否吻合,使毁损更加精细、安全。其原理为三叉神经中传导痛觉的无髓细纤维(A和C类纤维)加热到7075时即发生变性,而传导触觉的有髓粗纤维(A类纤维)则能耐受更高温度4。因此,对其控制加温,可以选择性破坏痛觉纤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般认为6575为热凝温度的常用范围,但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治疗次数而异,这决定于电极与神经纤维的距离和神经纤维周围软组织及疤痕情况5。故将温控热凝毁损温度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