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材料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1、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2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关系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3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4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那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开始出现“群相”现象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C隋朝 D宋朝8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防止武将专权B重视分宰相之权C强调监察地方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10公元691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后于711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朝廷这样做()A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1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人”。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 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13.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14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经济日渐凋敝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15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16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17陈旭麓指出,“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地主的强取豪夺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C不抑兼并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18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这一措施()A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B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C导致地主地所有制逐步崩溃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19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20汉书刑法志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食货志载:“赋共(供)车马甲兵徒之役,充实府库赐矛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赉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赋、税有别,功能不同B征赋是为了满足军需之用C税收是政府财政的来源D赋由兵马押送,税由百官看守21“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22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23.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 )A 选官用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 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 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24.“尽管这些家族富甲王侯,在财富的支配上显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江津陈氏家族、潼南杨氏家族、巴蜀彭氏家族、涪陵陈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成为当地著姓望族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营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食盐、米粮、桐油,开办钱庄,经营商号,用赚取的钱票购置大量的土地,收取巨额地租。”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传统思想B.国家经济政策C.家族宗法观念D.巴蜀地方习俗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关内饥饿,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市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货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中国赋役制度史郑学檬主编材料三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国古代赈灾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其特点。(15分)(2)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赈灾措施的特点及作用。(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著 宋代科举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料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向断(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3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是有得有失的。 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三,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第四,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等整理 运用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DBDACCDACC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DCBDABDCCDB2、 非选择题25. (25分)(1)措施:移民安置;发放救济粮;兴建义仓。(每个点3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 特点:措施多样;政府主导与民间力量结合;赈灾与防灾结合。(每个点2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2)特点:以工代赈;准备充分;立法推行(强制推行)(每个点2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作用:解决灾民温饱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政府赈灾支出;兴建的工程对民生有利。(每个点1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26. (15分)(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每个点2分,答到三点给6分,有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2)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