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离骚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五) (2)_第1页
.2离骚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五) (2)_第2页
.2离骚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五) (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离骚 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五)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鉴赏品味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 也可理解为 人生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朝谇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B 灵修浩荡, 终不察夫民心 。 C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D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态度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不群, 异道 难以相安,宁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九死其犹未悔 的意志。 后六节( 8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美政 (即 圣君贤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余情其信芳 , 昭质其犹未亏 ,衣饰 芳菲菲其弥章 ,意志、信仰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进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进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进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