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doc_第1页
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doc_第2页
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doc_第3页
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doc_第4页
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年“三伏”天灸疗法日期今年“三伏”天灸疗法何时开始?“冬病夏治”又叫“天灸疗法”,我从60年代初就跟随先祖应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治疗疑难病症,在这40多年来共治疗数万例病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解除了难以治愈的病痛。“天灸疗法”是用中药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特定穴位上的敷贴,是一种刺激局部皮肤充血,潮红,直至起泡如冷灸疗法(无火而起到火灸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药物敷贴法。 一、天灸疗法的治疗原理:“冬病夏治”就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人认为人体脏腑气血的虚弱,正气(免疫力)的低下是致病的关键。例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易感冒患者、虚寒性胃病均与肺、脾、肾免疫力低下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天灸疗法后,西医认为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加E-玫瑰花结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血中噬酸性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下降,明显抑制机体的过敏状态,并且在促进激活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使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CAMP(血浆环腺苷单磷酸)的合成,提高CAMP的水平上,能有协调气道平滑肌的功能增强,能抵御风邪的侵入,起到预防的作用。 中医是根据内经“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二、“天灸疗法”适应症:凡有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常年易感冒者(包括儿童)、慢性肾炎、慢性颈肩腰腿痛、慢性胃肠道病(胃痛、结肠炎)、过敏者等。对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平常虚弱多病而体质偏寒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天灸疗法”禁忌症:急性(以上病症)发作期、发烧、咽喉发炎、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的患者、皮肤贴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 四、贴灸后注意事项: 天灸治疗药物贴敷后皮肤局部会有发热感或轻微刺痛感,属正常反应。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不留癍痕。可外涂皮肤烫伤软膏以减缓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搽烫伤软膏,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鸡鸭、花生、芋头、豆腐等。偶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并戒食鱼虾、辛腥、生冷等易致敏食物,必要时来医院就诊。 五、“天灸疗法”时间的计算原理: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在传统农历上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天),而且是阳气最旺的三天,加上这时候人体阳气旺盛,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较佳。 三伏: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2011年夏至是2011年6月22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2011年7月14号,所以今年的三伏日期是:一伏 2011年7月14号-2011年7月23号二伏 2011年7月24号-2011年8月12号三伏 2011年8月13号-2011年8月22号 六、2011年夏天“三伏”天灸贴药时间:2011年三伏天灸具体时间伏前加强初伏中伏中伏加强末伏末伏加强7月4日(周一)7月14日(周四)7月24日(周日)8月3日(周三)8月13日(周六)8月23日(周二)第一次: 2011年 7月4号 (周一) 伏前加强 第二次: 2011年 7月14号 (周四) 初伏第三次: 2011年 7月24号 (周日) 中伏 第四次: 2011年 8月3号 (周三) 中伏加强 第五次: 2011年 8月13日 (周六) 末伏 第六次: 2011年 8月23日(周二) 末伏加强 六、天灸疗法穴位:1、天突穴:【标准定位】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取法】在璇玑穴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天突穴位于颈部,取穴时,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特异性】阴维、任脉之会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刺灸法】先直刺,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2、膻中穴:【标准定位】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法】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特异性】心包募穴、气会穴【功用】理气止痛、生津增液 【主治病症】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平刺;可灸。3、肺俞穴:【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肺俞穴位于背部,定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两侧两个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二、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纤维向上分面三列,外侧列止于肋骨,称髂肋肌;中间列附于横突,向上可达颞骨乳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刺突,称刺肌。骶棘肌亦称竖脊肌,受颈、胸、腰部脊神经后支支配。针经骶棘肌外侧更的髂肋肌,可至第三肋间隙内的结构。其胸腔内相对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不宜深刺。 【特异性】肺之背俞穴。 【功用】解表宣肺,清热理气。【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气肿,肺结核; 2. 外科系统疾病:颈淋巴结核,胸膜炎; 3. 其它:感冒,心内膜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等。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及肩部。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大椎穴 【标准定位】俯伏坐位。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法】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取穴时正坐低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在正中间线上)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功用】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主治病症】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5、定喘穴:【标准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取穴】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正中线旁开半横指,两侧两个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深层有颈深动、静脉和颈横动、静脉的分支。【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2、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刺灸法】直刺或针尖向内斜刺0.5-1寸,可灸。6、大杼穴:【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下一椎,正中线旁开一横指半,两侧两个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七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特异性】手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功用】强筋骨,清邪热。 【主治病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7、足三里穴:【标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临床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另外一种简易找法: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胫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长伸肌。支配胫骨前肌和长、趾长伸肌。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胃之下合穴。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主治病症】本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5.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7.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刺灸法】刺法:1.直刺0.51.5寸,针感向下肤放散; 2.针尖略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运针之时,针感可沿胃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等穴,少数走向胃腑、剑突处; 3.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4.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七、用法及膏药反应:首先用温水洗净穴位局部,再用白酒擦洗干净,等干燥后将膏药贴于患处。贴后2-3小时后揭下,隔6日后再以前法贴之。 贴后2-3小时局部发热,并有轻度刺痛感,到达针刺和火灸的效果,在能忍受时不必去掉膏药,尚若发热刺痛不能忍受,就撕下膏药,2小时后就会有水泡出现,水泡小会自行吸收,水泡大而且痛者,将针及水泡局部消毒后,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