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同步练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1页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同步练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2页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同步练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3页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同步练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4页
【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同步练测 中图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城市化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聚落演变示意图,回答13题。1.聚落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与此相对应的 是()a.部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b.人口向乡村迁移c.城市规模缩小d.工厂呈分散分布2.聚落从阶段演变到阶段,带来的问题最不可能出现的是()a.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b.城市中心区地价较高c.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d.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的贫民窟3.关于图中的演变过程,正确的说法是()a.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连续发展过程b.前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城市化水平一直在下降d.前期城市人口比重下降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45题。4.该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a.b. c. d.5.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政策科技交通工业a. b. c. d.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以及人口“钟摆式”的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一百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据此回答67题。6.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d.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经营管理7.逆城市化的表现有几个方面,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逆城市化表现的是()a.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b.大城市中心区萎缩c.中小城镇发展速度增快d.乡村和小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上升读下图,回答89题。8.图中序号代表的国家为印度、日本、巴西和英国。图序与国名组合正确的是()a.英国日本巴西印度b.英国日本印度巴西c.英国巴西印度日本d.日本英国巴西印度9.下列关于四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今后发展速度快b.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趋缓c.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很快d.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今后发展依然缓慢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市从阶段i到阶段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减少b.环境污染加剧c.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11.下列关于阶段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b.相对阶段、,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c.相对阶段、,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d.城市沿河流延伸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1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1314题。13.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密度较小c.人口数量少 d.经济发展水平高14.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15题24分,16题20分,共44分)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某网2009年6月15日报道至2008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2007年,我国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75.7%,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为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材料二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 60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 800万人左右。(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_关系。(4分)(2)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的_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有什么特点?(7分)(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202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趋势的是()(3分)a.a b.b c.c d.d(4)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5分)(5)北京市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5分)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反映的是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和_。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10分)(2)图中ef反映了_现象,其原因是_。(4分)(3)图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3分)(4)图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3分) 答案与解析 1.a2.d3.a 解析:由图可知,阶段i时聚落为乡村,演变到阶段,聚落内部出现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混杂,因此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到阶段时,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出现分化,但仍是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并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c5.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6.a7.d 解析:由题干分析逆城市化现象是由于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大量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8.a9.b 解析: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日本城市化水平在二战后发展很快,也明显早于发展中国家,而印度是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发展速度趋缓。巴西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此后其速度将会变缓。而印度的城市化将会加速。10.c11.d 解析:10.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11.阶段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减少,出现了逆城市化;由阶段到阶段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污染不断加剧;由图可看出,城市沿河流延伸。12.a 解析:城市化(城市人口/总人口)100%,根据题目注释可知,2010年该区域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约为40%,郊区人口比重约为10%,因此城市化水平约为50%,选项a正确。随着乡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区和郊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13.b14.c解析:13.美、加、澳三国均为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较小,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14.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效仿美、加、澳模式,势必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甚至蚕食有限的耕地资源。15.(1)正相关(或相互促进) (2)中期(加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3)b (4)市区地价上涨,环境质量状况较差,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5)开发新区,建卫星城;通过拓宽主要干道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呈现出速度快、水平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点。到2020年北京市由于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城市化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措施来解决城市化问题。16.(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a (2)逆城市化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a (4)发达国家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在工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低解析:本题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