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常识简介附件三.pdf_第1页
科技论文写作常识简介附件三.pdf_第2页
科技论文写作常识简介附件三.pdf_第3页
科技论文写作常识简介附件三.pdf_第4页
科技论文写作常识简介附件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附件三 周期注水技术在水驱开发中应用的深入研究 摘 要 目前 常规周期注水技术日益成熟 1 2 本文通过常规周期注水技术在杏北油田 6 7 区东部主力油层的应 用 深入分析 评价了周期注水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并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动态变化 利用地下压力场的改变 配套进行了系列调整工作 深化了周期注水技术 实现了周期注水技术对提高采收率的再认识 杏北地区水驱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 控水挖潜 已成为水驱开发的首要任务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 采后 在稳定注水条件下 注入水很难扩大波及体积 注入水的利用率越来越低 而且伴随油田采出水量逐 渐增加 措施效果逐年变差 开发工作量逐渐加大 因此 要控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首先减缓老井递减尤为 重要 2002 年下半年 围绕 控水挖潜 为中心 在杏北油田 6 7 区东部基础井网大面积开展了主力油层不稳 定注水调整工作 努力控制 减少无效 低效注水 挖掘剩余油潜力 减缓含水上升速度 显著改善了油田 开发效果 1 开采简况 1 1 地质概况 该区位于杏北油田东南部 涉及较为完善的杏四 六行列 杏六 七面积区两个开发区块 主力油层为 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产物 共发育 8 个小层 平均钻遇砂岩厚度 14 67m 有效厚度 6 62m 葡1 1 葡 1 2 葡2 1 1单元处于三角洲内前缘相水下分流平原 河型以顺直型分流河道为主 河道砂钻遇率 28 5 39 8 葡2 1 2 葡 2 2 葡 3 2 葡 3 3 1 葡 3 3 2属于三角洲分流平原相河流砂岩沉积 由于水动力条件增强 河 道砂钻遇率上升到 46 0 77 3 表 1 表 1 主力油层各类砂体钻遇情况表 河道砂 废弃河道砂 分流间薄层砂 沉积单元 砂岩 m 钻遇率 砂岩 m 钻遇率 砂岩 m 钻遇率 表外储层钻遇 率 沉积 环境 葡1 1 2 22 29 8 0 99 31 0 2 5 葡1 2 2 92 39 8 2 23 1 00 1 02 34 8 9 8 葡2 112 89 28 5 2 27 10 8 0 62 28 1 12 0 三角洲内 前缘相 葡2 124 24 46 0 3 70 13 8 0 93 13 8 1 2 葡2 24 33 71 0 2 94 23 8 1 23 10 5 2 5 葡3 25 25 77 3 2 98 1 00 2 10 2 5 1 1 葡3 314 54 49 6 2 65 2 5 1 21 29 6 2 5 葡3 325 03 60 0 3 54 10 0 1 23 14 6 三角洲分 流 平原相 其中 葡2 2 葡 3 3沉积单元河道砂体较为发育 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 河间砂与尖灭区呈零星分布 层间矛盾小 因此 将这两个小层定为开展周期注水的主要对象 1 2 开采简况 该区基础井网于 1968 年投入开发 目前油井开井 132 口 日产液 13051t 日产油 1015t 综合含水 92 22 平均沉没度 232m 注水井开井 71 口 日注水 9706m3 月注采比 0 690 从基础井网历年开采状况看 表 2 一方面 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 含水上升速度 产量递减明显减缓 说明基础井网的产液结构得到了合理 调整 开发效果有所好转 另一方面 油水井数比增加 注水量下降 注采比下降 说明由于受套损影响 2 注水调整空间逐渐减少 表 2 基础井网历年开采情况表 开井井数 年 均 年 度 油井 水井 油水井 数比 日 注 日产 液 日产油 年注 采比 年含水 上升值 老井递 减率 采液 强度 采油 强 度 地层 压力 2000 133 70 1 90 13544 15572 1460 0 845 1 69 12 6 6 13 0 57 9 76 2001 137 73 1 83 11867 15585 1444 0 753 0 08 10 2 5 43 0 50 9 55 2002 141 79 1 78 12942 15806 1259 0 776 0 96 9 9 5 68 0 48 9 34 2003 144 73 1 97 11389 15171 1154 0 733 0 89 8 9 5 49 0 44 9 48 2002 年下半年 在该区基础井网开展了主力油层周期注水工作 采取整体异步周期注水方式 即葡I22 葡I33两油层交替周期注水 1 半周期定为 6 个月 表 3 目前已历时两个周期 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共 实施主力油层周期注水井 17 口 周围受效油井 26 口 第一周期产量稳中有升 综合含水下降 0 4 个百分点 第二周期产量稳定 综合含水稳降 0 2 个百分点 表 4 在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的同时 实现 了两个周期累计少注水 32 5 104m3 累计多产油 2 68 104t 少产水 20 55 104m3的较好效果 图 1 表 3 主力层周期注水效果表 葡I22葡I33 周期 时间 井数 全井日 注 层段 水量 层段 水量 注水强 度 少注水 104m3 周期注水前 2002 08 17 3277 13 685 14 676 8 66 2002 09 17 10 3231 10 504 8 54 5 4 第一周期 2003 03 17 2757 15 643 2 135 7 32 10 5 2003 10 17 3035 2 190 15 871 8 02 6 8 第二周期 2004 05 17 2830 15 594 2 109 7 69 9 8 表 4 基础井网周期注水后受效油井情况统计 生产情况 阶段 注水 层段 井数 液 油 含水 H 产液强 度 少产水 104m3 多产油 104t 周期前 26 4424 303 93 2 360 7 645 0 0 葡I33 26 4410 335 92 4 267 7 741 0 50 0 51 第一 周期 葡I2226 4252 302 92 9 244 7 335 4 05 0 43 葡I33 26 4069 311 92 4 238 7 031 7 62 0 97 第二 周期 葡I2226 4043 300 92 6 229 7 012 7 21 0 77 2 不断调整 深化技术 努力挖掘剩余油 通过第一周期的效果分析 结合井区开采变化及矛盾 在第二周期里 做了相应的调整工作 努力使周 期注水工作由宏观向微观 由定性到定量 从整体到细节 进一步提高其效果 2 1 按照油井主产层的差异 分类优化调整周期时间 在第一周期里 方案设计主力油层的半周期为 6 7 个月之间 整体效果较好 但是 对于开采不同砂体 的油井调整效果差异较大 例如 杏 6 3 33 井区实施周期注水井 4 口 葡I22和葡I33层单井平均有效厚度 3 9m 和 7 0m 受效油井 7 口 主产层葡I33层是大面积分布分流河道砂体 图 3 次要产层葡I22由于受废弃河道 遮挡 连通状况稍差于葡I33层 第一周期由于葡I33 葡I22注水周期开采效果差异较大 为此 第二周期我 们认真分析开采状况 把葡I33层段注水时间延长到 8 个月 缩短次要产层葡I 22注水时间为 5 个月 图 2 方案实施后 葡I33注水周期初期日增油 6t 含水下降 0 4 个百分点 葡I22注水周期日产油稳定在 66t 含水 稳定在 93 6 有效控制了葡I22注水周期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 图 1 主力层周期注水开采曲线 3 图 3 杏 6 3 33 井区葡I33层平面图表 5 杏 6 3 33 井区周期注水效果 周期注水 受效油井 阶段 日注 水量 层段 周期 月 层数 水量 井数 液 油 含水 H 周期前 810 5 101 7 1016 59 94 3 214 872 葡I33 6 4 187 7 1124 73 93 5 236 第一 周期 789 葡I227 4 217 7 1076 64 94 0 195 852 葡I33 8 4 238 7 1097 70 93 6 261 第二 周期 760 葡I225 4 218 7 1026 66 93 6 226 4 为此 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与第一周期开采效果 将葡I33层 葡I22层按照砂体分布状况确定主产层 5 周期 表 6 主力层周期注水周期表 生产情况 注水井与连通油井处于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 而且不受废弃河道遮挡的油层定为主产层 周期注水井 与连通油井受废弃河道遮挡 或分别处于河道砂 河间砂不同砂体的油层定为次要产层 适当延长主产层的 注水周期 控制在 7 8 个月 缩短主产层的停注周期 控制在 4 5 个月 达到最佳开发效果 提高采收率 表 6 对应注水井半周期时间 油井主产层 井数 液 油 H 主产层产液比例 井数 葡I22葡I33 含水 葡I221 196 17 91 3 530 36 0 1 7 8 4 5 葡I3311 1680 123 92 7 332 42 1 7 4 5 7 8 葡I22I33和葡14 2221 172 92 3 229 65 8 9 5 6 5 6 2 2 防止注采失衡 适当调整周期注水层段水量 对葡I33层段停注周期里开发效果较差油井进行分析 发现 3 从平面上改变液流方向 重新分布压力场 提高油田采收率 水淹程度高 垂直于古河道方向 分 流线 如 杏 7 3 44 井区 油井 3 口 水井 1 口 其中葡I 33层发育在同一河道砂体上 杏 7 4 37 井位于主 流线 2003 年 10 月份进入第二周期以来 结合动态变化 部分零散分布的井区由于油水井数比偏高 注采比偏低 导致主产层停注的半周期里产量下降较多 为此 加强了 5 口注水井葡I33层段周期注水量 日注水增加 150m3 周围 9 口井受效 日产油上升 4t 综合 含水下降 0 3 个百分点 效果较好 2 在水驱开发过程中 沿古河道沉积方向 主流线 水驱推进速度快 水驱推进速度慢 水淹程度低 图 4 2 这样 在周期注水过程中 沿古河道沉积方向的油层高低 渗透层之间产生交替的压力波动大 相应的液体交渗流动能力高 水驱油效果好 反之 垂直于古河道方向 的油层 即使纵向非均质性差异大 但是由于分流线上的流体前进速度较慢 压力低 高低渗透层之间产生 交替的压力波动小 相应的液体交渗能力低 这样即使处于同一河道砂体 油井受效程度也不近相同 例 上 杏 7 2 34 井和杏 7 4 35 井位于分流线上 从该井区两个周期的 表 7 杏 7 3 44 井区周期注水效果 6 周期注水层段 分流线油井 主流线油井 时 间 全井 日注 层段 水量 井数液 油 H 井数液 油 H 周期注水前 1 105 6 93 8 102 2 303 4 254 139 33 26 91 130 1099 葡I3332 1 2 8 1 9 105 2 286 24 1 6244 第一周期 120 葡2I228 1 95 8 91 8 86 2 285 24 91 6 291 145 葡I3345 1 99 10 89 5 95 2 270 21 92 2 218 第二周期 136 葡I2235 1 98 9 90 9 93 2 262 20 92 3 225 开采数据 表 7 可以看出 在第一周期里 位于主流线上的油井杏 7 4 37 井开采效果远好于分流线上油井 开采效果 即使在第二周期里 加强了杏 7 3 44 井周期注水量 日注水增加 20m3 但分流线上油井见效不 3 结论 明显 为此 可以采取主流线油井与周期注水井配套实施周期采油 即周期注水井停注 主流线油井开井 周期注水井注水 主流线油井关井 从平面上改变液流方向 重新分布压力场 图 5 图 6 使分流线上高 低渗透层之间产生交替的压力波动加大 相应液体交渗能力提高 充分开采分流线上剩余油 从而提高开发 效果 图 5 杏 7 3 44 井区模拟压力场与流场分布图 分流线 原河道砂状态下 主流线 改变液流方向重新 分布压力场 理想状态下 图 6 理论压力场与流场分布图 7 周期注水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进一步改善提高动用程度 该区主力油层吸水层数 吸水 砂岩厚度 吸水有效厚度与周期注水前相比 分别提高了 6 8 5 2 个百分点 不同井区平面开采矛盾 不同砂体开采状况 只有确定合理注水周期和周期注水量 才能保证充 分挖 在 时间域 上将高 低 渗透层分层开采 创造一个相对均衡的驱替前缘 使主力油层相对差的油层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根据测试能 力 例 2 针对断层附近 注采不完善的区块 在时间上开展注水井间注 参 考 文 献 1 康红庆 杏树岗油田北部开发区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37 52 2 宋万超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和方法 M 北京 地 221 232 水驱效果 12 5 在第二周期里 通过周期注水技术的深入应用 提高了剩余油开采效果 与第一周期相比多产油 0 8 104t 周期注水技术已在水驱开发后期油田广泛应用 必须在保证合理注采平衡的前提下 针对周期注水 阶段变化 掘剩余油 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