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_第1页
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_第2页
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_第3页
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_第4页
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PrinciplesofChromatography 本章基本要求 理解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的原因 了解色谱流出曲线和术语 理解柱效率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理解速率理论方程对实际分离的指导意义 掌握分离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分离度的色谱参数 2 1概述 2 1 1色谱法发展史色谱法是俄国植物学家Tswett 茨维特 于1903年首先提出的 他把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抽提液倒入一根装有固体碳酸钙颗粒 固定相 的竖直玻璃管 色谱柱 中 并再从管的上部加入纯的石油醚 流动相 任其自由流下 这时植物色素的抽提液沿玻璃管流动 在管内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色带 每个色带代表不同的组分 色谱 色层 因而得名 胡萝卜素 橙色 植物色素 叶绿素 绿色 叶黄素 黄色 石油醚 CaCO3固定相 1941年 Martin Syuge发明了液 液色谱 1952年 James Martin发明了气相色谱 20世纪60年代 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法 借助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 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获得分离的技术称为色谱分离技术 固定相 填充柱内的填料 固体或液体 流动相 携带样品流过固定相 气体 液体和超临界流体 色谱柱 装有固定相的柱 色谱分离过程 当流动相中携带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 与固定相发生作用 由于各组分的结构性质 溶解度 极性 蒸汽压和吸附能力等 不同 这种相互作用产生强弱的差异 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 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滞留时间长短不同 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几个基本术语 气相色谱 用气体作流动相液相色谱 用液体作流动相由于固定相可分为固体吸附剂和涂在固体担体上或毛细管内壁上的液体固定相 故可将色谱法分为下述四类 气 固色谱气体固体流动相固定相液体液体 1 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液 固色谱 气 液色谱 液 液色谱 2 1 2色谱法分类 柱色谱 固定相装在柱管内 它又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固定相装在色谱柱 玻璃管或毛细管 内 纸色谱 用滤纸作固定相或载体 把试样液体滴在滤纸上 用溶剂将它展开 根据其在纸上有色斑点的位置与大小 进行鉴定与定量测定 薄层色谱 将固定相研磨成粉末 再涂敷成薄膜 样品的分离形式类似纸色谱 2 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吸附色谱 L S G S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 分配色谱 L L G L 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分离 在液 液分配色谱中 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不同 又分为正相分配色谱和反向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L S 利用组分离子与离子交换剂的交换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空间排阻色谱 凝胶色谱法 L S 用多孔物质对不同大小分子的阻碍作用进行分离 固定相是一种分子筛或凝胶 利用各组分的分子体积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亲和色谱 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的高专属性亲合力进行分离的技术 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3 按分离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色谱法的分类大致如下 根据以上所述 将色谱法的分类总结于下表中 2 2色谱分离原理 2 2 1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分配系数 分配比k 又称容量因子 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 压力下 组分在气 液两相间达平衡时 分配在液相中的重量与分配在气相中的重量之比 即 s 固定相m 流动相 k随柱温 柱压 相体积变化 由组分及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决定 相比 进样 A B 空气 B A A B 流动相 B B A 流动相 固定相 检测和纪录 2 2 2分离原理 例 气相色谱法 载气 即流动相 是一种不与待测物作用 用来载送试样的惰性气体 如氮气等 载着待分离的试样通过色谱柱中的固定相 使试样在两相中发生反复多次的分配 最后使各组分分离 然后分别检测 记录各自的响应信号 2 3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图 即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的曲线图 其纵坐标为信号强度 横坐标为保留时间 峰高 色谱峰 保留时间 分 响应值 1 有关术语 基线 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 检测器响应讯号的记录值 即图中O t线 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h 标准偏差 峰面积A 半峰宽Y1 2 2 354 峰底宽Y 4 Y1 2 Y 区域宽度 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进入色谱柱时 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对于气相色谱 常把空气 TCD 和甲烷 FID 从进样到出峰的时间称为tm 如图中O A 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 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接近 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度 时可用柱长L与死时间tm的比值计算 2 保留值 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色谱峰极大值所需要时间 如图中O B 它相应于样品到达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tR tR tm调整保留时间tR 扣除死时间后的组份保留时间 即tR tR tm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分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tR 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单位 s 或 cm 死体积Vm不能被固定相滞留的 惰性 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时所消耗的流动相的体积 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0 L min 计算 Vm tm F0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被测组份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 如下 VR tR F0 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 称该组份的调整保留体积VR tR F0或VR VR Vm相对保留值 2 1某组份2与组份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是一个无因次量 2 1的大小与两组分的选择性有关 2 1越大 选择性越好 越容易分离 2 1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 而与柱径 柱长 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 因此是色谱法中 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 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根据色谱峰个数 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的最少个数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 或位置 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 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 是评价固定相 和流动相 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在自然科学上 科学理论 假设 理论模型 数学表达式 实验验证 修改模型 完善 1 塔板理论假设 在每块塔板上气液平衡是瞬间建立的 载气以脉冲式 塞子式 进入色谱柱进行冲洗 每次恰好为一个塔板体积 所有组分开始都加在第零号塔板上 且不考虑沿色谱柱方向的纵向扩散 在所有塔板上同一组分的分配系数是常数 和组分的量无关 柱分成几段 n为理论塔板数 每段高为H 柱长为L n L H 2 4塔板理论 假定 K 1Vs Vm 1k 1n 5进样量w 1 w 1 g 1 V 2 V 3 V 4 V 分布有一最大 两边逐渐减小 最大及整个分布曲线向后推移 流出曲线方程 塔板理论方程 在此检测得到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这一理论得到结果 1 分布有一最大 两边逐渐减小 2 最大及整个分布曲线向后推移 3 流出曲线方程 也称塔板理论方程 即数学表达式 C 不同流出体积时的组分浓度m 进样量VR 保留体积N 塔板数V 流出体积 被测物流出色谱柱时流动相中被测物浓度随体积 或时间 的变化曲线 在气相色谱柱内 理论塔板数一般达103 106 塔板数越多 其流出曲线越接近于正态分布 根据塔板理论可以导出N与色谱峰半宽度或峰底宽度的关系 理论塔板高度H 色谱峰W越小 N越大 H越小 柱效能越高 因此 N和H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 计算出来的N和H值时 有时并不能充分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因为用tR计算时 没有扣除死时间tm 应予扣除 所以用tR 代替tR计算出来的N值称为有效理论塔板数Neff 为了准确评价色谱柱效能 宜采用有效塔板数Neff和有效塔板高度Heff 有效塔板数Neff和有效塔板高度Heff消除了死体积影响 较真实的反映了色谱柱的好坏 有效塔板高度 根据tR tR tm k tR tm tR tm 1 k 可得 塔板理论的成功与局限 成功 导出流出曲线数学表达式 模型 解释了流出曲线形状 浓度极大点 提出了评价柱效的参数 N 及其计算公式 局限 仅考虑了热力学因素 没有考虑动力学因素 不能说明影响柱效的原因及谱带扩张的原理 不能说明流速对柱效的影响 实验测得流速不同时N和H不同 速率理论 2 5速率理论 1956年荷兰化学家VanDeemter等在研究气 液色谱时 讨论扩散传质等与色谱过程物料平衡和质量平衡的关系 考察溶质通过色谱体系总浓度的变化 他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 速率理论 随后Giddings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 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 认为把色谱过程看作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随机过程 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该理论模型对气相 液相色谱都适用 Van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式中 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 B C为常数A 涡流扩散项系数B 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 传质阻力项系数 C Cs Cm 其中Cs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Cm 流动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A 2 dP 填充不规则因子dP填充物颗粒的平均直径 影响A的因素 填充物颗粒大小dP和填充均匀性 取决于填充物颗粒的大小分布和装柱情况 有关 与载气性质 线速和组分无关 减小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使用适当的粒度且颗粒均匀的担体 并尽量填充均匀 A B 涡流扩散项A 分子扩散项B uB 2 Dg 固定相填充在柱内后使气体扩散路径变弯曲的因素 Dg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cm2 s 填充柱 0 5 0 7毛细管柱 1 0 分子量大的组分Dg小 Dg反比于载气密度 分子量 的平方根 故采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可使B项降低 保留时间长 分子扩散项对色谱峰变宽的影响显著 Cgu 气相传质阻力项 Cg 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lu 液相传质阻力项 Cl 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传质阻力项CuCu Cgu Clu Cg Cl u 气相传质过程 气相传质阻力项与填充物粒度的平方成正比 与组分在载气流中的扩散系数成反比 因此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分子量小的气体作载气可提高柱效 液相传质过程 减小液膜厚度 增大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均可提高柱效 速率理论的要点 被分离组分分子在色谱柱内运行的多路径 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 液两相间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 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 载气种类 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 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 如载气流速增大 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 使柱效提高 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 又使柱效下降 柱温升高 有利于传质 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 因此 选择最佳条件 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速率理论 液相色谱法 P19 2 6分离度 一 定义 分离度是两色谱峰分离的程度 图中 a 两色谱峰距离近并且峰形宽 两峰严重相叠 表示选择性和柱效都很差 b 两峰距离拉开 但峰形仍很宽 说明选择性好 但柱效低 c 分离最理想 说明选择性好 柱效也高 tR 2 tR 1 两组分保留时间Y1 Y2 两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 分离度Rs 单独用柱效或选择性不能真实反映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 故需引入一个综合性指标 分离度是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性的指标 称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离度又叫分辨率 它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 同一色谱柱在相同条件下 不同组分可有不同的Rs值 若峰形对称且满足正态分布条件 当Rs 1时 分离程度可达到98 Rs 1 5时 分离程度可达到99 7 通常用Rs 1 5作为相邻两色谱峰完全分开的标志 两个相邻组分达到完全分离的条件 1 两色谱峰间有一定距离 2 两色谱峰宽必须窄 Rs 0 75 Rs 1 0 Rs 1 5 Y1 Y2 二 色谱分离方程式及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两个相邻组分达到完全分离的条件 两色谱峰间有一定距离 热力学因素 两色谱峰宽必须窄 动力学因素 在色谱分析中 一般选一对难分离物质确定分离度 对于难分离物质对 近似把两组分峰底宽看成一样 1 色谱柱效NRs与成正比 当固定相确定后 要使相邻组分的分离达到某一Rs值 柱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理论塔板数 柱效相 反映柱效率对Rs的作用 分配比相 反映分配比对Rs的作用 分离相或选择性 反映分离效率对Rs的作用 调节方法 增加柱长L 减小塔板高度H Rs的定义没有反映影响分离度的诸因素 Rs是柱效N 选择因子 和容量因子k三个参数的函数 和k的大小取决于色谱系统与物质对的热力学性质 N取决于色谱系统的动力学性质 Rs正比于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