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doc_第1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doc_第2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doc_第3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doc_第4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由于心理调试能力的差异和不平衡,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能应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造成的问题,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自制能力差,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过激行为。案例1:某名牌大学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案例2:1991年万圣节,美国依阿华大学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因为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竟开枪打死6人(包括自己),重伤致残1人。案件震惊中美两国。调查1:对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随着年级升高呈现递增趋势。调查2: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打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调查3: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有效问卷1252份)显示,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遇到的最多的困难是感到孤独、苦闷、不能集中注意力、感到比不上别人、在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等。附表 1发生在你身上最多的情况有选项总比例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男女党员非党员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感到孤独33.720.23729.330.8333531.134.533.633.8感到苦闷31.822.631.531.64132.131.335.330.729.933.8失眠13.814.313.811.718.815.111.514.413.613.114.6不能集中注意力43.739.346.739.535.943.943.240.144.845.142.2感到前途没有希望20.223.818.122.636.518.722.820.520.117.622.9感到比不上别人29.632.131.824.823.928.531.729.829.629.529.7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12.47.115.47.56.811.414.28.713.612.812.1无端感到害怕6.48.37.93.804.99.15.46.75.47.3在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20.917.923.816.213.721.42016.722.317.424.4为性的意识产生而苦恼5.93.36.56.42.67.92.24.86.26.15.7其他5.42.45.67.12.65.65.14.85.65.94.9一、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l n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l n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情况不佳l n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的第5位死因,是15到34岁人群的首发死因。而在日本每天有近100人自杀身亡,该人数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发达工业国中,日本的自杀率最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些的现象和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学生虽然存在很多心理问题,但也并不比其他群体更严重,不过这种“时代病”更提醒大学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养成自觉的心理保健意识。l心若改变,习惯跟着改变;l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l性格改变,人生会跟着改变。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理解全面健康的涵义心理生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心理生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我们一般理解“健康”主要是指没有疾病。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做一个健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关于认知,有很多的误区,如:假设你正在去饭店的路上,你想要用你唯一的信用卡工行牡丹卡来付餐费。你给饭店打电话问:你们接受牡丹卡吗?饭店女服务员答复说:“我们接受所有的主要信用卡”。现在你能有把握得出结论他们接受牡丹卡。在这里,你的认知过程是:前提1:这家饭店接受所有的主要信用卡前提2:工行牡丹卡是一种重要的信用卡结论:这家饭店接受牡丹卡你完全能够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合乎逻辑的结论。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前提1:所有发动机的东西都需要油前提2:汽车需要油结论:汽车有发动机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吗?按照逻辑规则,它不是,因为前提1未能解决这样的可能性,即一些没有发动机的东西也需要油。困难在于,在一个逻辑问题中错误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必然是错误的。这就是“信念偏见效应”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正确,而把不能构建的判断是错误。更确切地说,如果有一个可信的结论,它与人们对问题的心理表征一致,那么,人们倾向于接受那个结论。这里,关于汽车的常识使人们难于拒绝这个错误的结论。如把“汽车”改为“*”,会有更多的人拒绝这个结论。(二)心理健康的标准l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l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一般的适应能力: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创造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l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般说来,心理比较健康、成熟的同学,情绪稳定,学习兴趣和效率相对要高,求知的欲望也比较强烈。相反,沉陷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注意力和身心状况不佳,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正确的自我意识,指自我认知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自我评价公允客观。 I+We=Fully I(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用情绪表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一样准确。情绪波动大,是心理不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不成熟的心理最容易受各种刺激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关系冷漠、独来独往的自我封闭的环境里,就容易产生心理变态,变得性格内向、谨小慎微、孤僻多疑、冷酷无情,或与外界冲突、对抗等。而良好积极的交往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粗野变得文雅,怯懦变得勇敢,孤独内向变得随和豁达、富有同情心。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不要将完整人格理解成“完美人格”,不完美的人恰恰是完整真实的人。(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在我们走向社会之前,就要尽量对社会保持全面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于社会阴暗面,不能熟视无睹,随波逐流,也不能仅限于怨天尤人,更不能采取反社会的行动或自杀,而是要在合理认识和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和社会力量逐渐加以改变,要相信这种改变是可能的。(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年龄:人际关系的滑动变阻器经常听到有人说,哎,我老了;身还年轻,心已苍老。 所谓心老,大约说的就是心理年龄超过了生理年龄。也的确有专业测试的结果,很多人的心理年龄就是大于生理年龄的。 其实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极少有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完全一样的,而前者高出后者,也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相差很多,也并非病态。所以大可不必因为心理年龄的“老”而忧虑。 心理年龄的高低,和一个人的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到近期的心情等多变因素的影响,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病理名词”,而只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时间参数”。 “心理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因为心理年龄并不具备智力那样的稳定性,随着人的不断努力,它可以得到调整和优化。 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不是绝对的好和坏可以区分的。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应成大致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表现出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所以人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以及智力年龄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的。 人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儿童时期:不切实际是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喜欢被人表扬,总想取悦他人,他人肯定的评价才能令你肯定自己。渴望从人家那里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情绪起伏大。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好模仿;在社会生活的学习适应中时常受挫,但是并不会造成即时的心理阴影。 心理处在儿童期的人,简单而快乐,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精力旺盛,头脑灵活,较为乐观,好幻想,不保守,做事全凭兴趣,几乎完全没有名利概念。容易走极端,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但在竞争时又几乎不会运用有效的心计。 青少年时期:内心不能平息的矛盾冲突是此时最明显的特征。如:闭锁性与人际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高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意识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强烈渴望独立自主自由洒脱,但还没有摆脱受他人影响的阴影,好像有“第三只眼”随时监控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在儿童时期是为具体的他人满意,现在是为让这“第三只眼”满意。而实际上,“第三只眼”就是内心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体系。本能与人为,现实与理想,自我与超我,这种种矛盾的痛苦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对责任,想去担当又渴望逃避,对名利,想去追求又不屑一顾。富有创新精神,敢作敢为,多变化。 中老年时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若将人生之路视为登山,目前已到达了自己的峰顶;性格特征基本定型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成熟、稳健、老练、实际,能够合情合理地处理现实人生的种种矛盾,平和地看待完美与缺陷,获得与丧失。清楚地认识自己,能清明地分辨可能与不能,可为与不可为。但这种状态稍有偏失,就会走进保守与停滞,相对悲观,性情固执,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创造性和人生乐趣的逐渐丧失。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会显得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而心理年龄远低于实际年龄的人,则会显得过于天真,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擅长利用这种变化,将十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此时的“心理年龄”就是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比如,对待小孩,我们可能都会自然而然地和他们用“孩子的口吻”来交流,因为对方是小孩,只有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与他们进行对话沟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龄”不自觉地下调到了与对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会觉得有沟通障碍。其实这种方法,如果稍加用心地“普遍应用”,将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贴良好的润滑剂。 最简单的,和父母之间,成年后会觉得沟通困难,那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我们永远都是天真烂漫可爱的小孩子,不管在外面,是多么大的公司多么高的地位,那些“附加值”在父母看来,都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用“社会面孔” 去对待父母,你不自知,可父母会感到极端不舒服。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父母“应该享享清福”,而忽略了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们一些照顾,实际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关爱自己的孩子,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所谓“还不清的儿女债”,其实也是父母心头最甜蜜的债。若没的还了,没的指点了,恐怕也是一种失落。所以,在长辈或上司面前,要适当地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年龄来。 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吻合应该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境界。当我们了解各阶段心理年龄的优缺点,自然可以像了解任何事物那样的加以利用,取长补短。如同很多年前提倡的“换位思考”那样,心理年龄是一个新的参数,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得到最佳的发展环境。(三)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n第一,是否心理健康与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不能以一时一事简单地给自己和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n第二,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有层次的。上述标准只是反映了大学生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标准。n第三,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状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一)心理健康的破坏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心理健康的主体,也就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久而出现更多的问题。最佳的心理健康最差的心理健康个体的、小组的和环境的因素协同有效地作用,保证:n 主观的幸福感n 心智能力的最佳开发和运用n 实现合乎理性的目标n 基本的平等状态个体的、小组的和环境的因素冲突,导致:n 主观的痛苦感n 心智能力的缺损或发育不良n 不能达到目标n 破坏性的行为n 不平等的建立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的区别因特殊原因出现的暂时性的、在心理承受力之内的心理负荷,称之为心理不平衡;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或神经症(症状);个体可以觉察到这种冲突,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区别(P266):一是程度轻重不同。同样是焦虑,心里疾病患者的焦虑程度更甚;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不同。一般心里障碍随着事过境迁会渐渐减弱,而心里疾病患者在引发因素消失以后,仍然无法克服这种症状三是涉及的范围不同。心里障碍只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而心里疾病患者的病态心理往往会弥漫于整个生活。人格个人在生理基础(遗传)上,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以及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称之为人格障碍 精神失常1981年3月30日,当约翰.辛克利险些成功地暗杀了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时,世界震惊了。1982年6月,当陪审团判决辛克利“由于精神不正常而无罪”时,震惊变成了义愤。公众的这种一份是否合理?说一个人精神不正常是什么意思?精神失常至今还没有一个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临床定义。倒不如说精神失常是一个从属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概念。法律中对精神失常的做法可以追溯倒1843年,当时Daniel MNaghten在谋杀案中因被诊断为精神失常而被判无罪。MNaghten本想杀死英国的首相,他相信是上帝让他这样做的,不过他措手杀死了首相的秘书。由于MNaghten的妄想,他被送去精神病院而不是监狱。陪审团的裁决激起了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公众的极大愤怒,这促使国会上议院制定了一份措词清楚的准则,这就是著名的MNaghten条例(麦纳顿条例,对错规则),以限制拿精神失常当借口。这个规则详细说明了犯罪一定不能“知道他正在做的行为的性质,或者,如果他知道,他也不知道他所做的是错误的”。MNaghten条例能够公正地检验是犯罪还是无辜吗?随着对精神病了解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犯罪可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犯罪可能明白他所做的是违法的或是不道德的,但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恐怖症病人知道蜘蛛对他们不会造成伤害,但他们无法抑制看见蜘蛛是的那种惊恐的行为。这种对精神疾病的观点结合到审讯辛克利一案的法律标准上,陪审团同意辛克利的行为起源于他对朱迪.福斯特的痴迷是他所不能控制的。辛克利获得自由了吗?根本没有,他被送到了位于华盛顿区的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一直到现在他还在那里。事实上,公众的一个最主要的误解就是精神失常的借口可以使凶手得到自由。由于精神失常而脱罪的人在宣布无罪后必须在精神科监护下度日,只有这个人被专家鉴定为不再有危险,他才会被释放。而精神科的监禁通常是没有上限的,不像监狱的监禁。作为辛克利案的后果,许多地区的法庭都改变了其对一精神失常作为辩护理由的标准,总的趋势就是使精神失常更难作为无罪的理由。n产生心理问题后,一定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早咨询、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期,否则,可能会很难治愈,并引发严重行为。我想让你了解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时怎样的,以及得了这种病的人要面对些什么。我独自居住,今年30岁,靠附加社会保障收入生活,我正在读大学,并且有一份兼职工作。尽管我以前有护校的课程训练和专业经验,但由于我的病,我不能获准做护士。我正在攻读社会服务专业,希望能帮助其他有问题的人。因为自从我开始患病,我就受尽了折磨,所以我很了解其他人的痛苦。我生活的很正常,如果我不告诉别人,没人能看出我有病。我的妹妹(不是孪生的)也有这个病。她已经患病12年了,却不愿意服药,因为她拒绝承认她患有这种病。我患病只有5年时间。在得病的第一年,我读了一本叫做我从未许诺你一个玫瑰园的书,感到万分痛苦,然后我确信我得了病。幸亏那些抗精神病药物,我的情况才有所好转。我认为无论是公众还是病人,都需要更多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因为人们在关键时刻嘲笑我们,苛待我们,甚至误解我们。药物对我们中的一部份人很有效。我能够分清由于我的病而听到的声音和真实的声音之间的差别,因为我已经读过不少有关资料来研究自己。我所用的常识性原则,我尽最大努力去回忆这个世界和人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这种病用荒谬的念头来扰乱人的头脑。药物的力量对我和我体内的化学系统来说十分有效,所以现在没有太多疾病症状困扰我了。我服药之前的妄想可以沿着任何一个线索编成一个故事,而又随意的改变。在接受帮助之前,我感到我整个脑子逐渐被疾病控制,我是多么希望我的理智和生活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所有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人都需要机会来证明他们自己。我也不例外。与别人不同的就是我是个患病的人。在读完这位年轻女性写的文字摘录之后你有什么感想?一种混合着悲哀、高兴、愤怒和希望的复杂情绪。悲哀是因为她的困境高兴是因为她愿意尽最大努力与她的心理疾病带给她的各种难题抗争愤怒是因为哪些只是因为她的行为有时与别人不同就把她视为异类的人们希望是因为药物和治疗使她的状况有所好转。(二)常见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l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有:自卑、抑郁、焦虑、恐惧、嫉妒。l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四种:逆反心理,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1. 自卑、焦虑情绪以及焦虑症n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轻视自我、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容易产生压抑、孤独的情感,使大学生多疑敏感,更易遭受挫折感,又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发现,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自卑是大学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其他的不良情绪也几乎都根源于自卑,或与自卑有密切的联系。n焦虑情绪及焦虑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恐慌、忧虑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即预期到一些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但又不知如何预防和应对,可以用“杞人忧天”的感觉去形容它。n经常性的焦虑情绪即会演变成焦虑症。焦虑症发作时,患者多是坐立不安,四肢颤抖,甚至出现头疼、口干、出汗、眩晕等。n焦虑和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焦虑症患者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事总是放心不下,过低估计自己能力,过高估计客观困难,因而总是对还未发生的事丧失信心,对现实采取回避态度。焦虑症患者也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一般来说,易于紧张、焦虑,对躯体微小的不适应容易引起很大注意,遇到挫折易于过分自责,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的人,易于患焦虑病。2. 抑郁情绪及抑郁症n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常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心境悲观等。抑郁心境是大学生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状态,它与焦虑常常同时出现。n感情上受到强烈打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以及不良性格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3. 恐惧情绪及恐怖症n心理学上的恐惧是指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时间远远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这种恐惧情绪伴有各种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如紧张不安、出冷汗、颤抖以致晕厥等。n由恐惧情绪导致的恐怖症有很多种类,如特殊境遇恐怖症(恐高症、广场恐怖、利器恐怖、黑暗恐怖及对雷电、风雨的恐惧等)、动物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带有明显的强迫性的特点,即自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难以抑制和克服。n常见的大学生恐怖症主要是社交恐怖症。这是一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极度紧张和畏惧的情绪反应。n产生社交恐怖症的主要原因是与人交往时心理负担太重,太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心理压力增大,而社交经验不足,在交往和讲话时难免心情紧张、心慌意乱。如果一次交往失利,这种不愉快的交往经历就会在他们追求完美的心理上投下阴影。n也有的是由于在青春期时萌发了对异性的好感,继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与异性交往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的不正常发展造成了他们以后与异性交往时的恐惧心理。恐怖症症状性别差异发作的典型年龄社交恐怖症(担心被发现正在做丢脸的事)多数为女性青少年时期特殊恐怖症动物类型猫狗昆虫蜘蛛蛇啮齿目动物绝大多数为女性儿童期自然环境类型风暴高度(恐高症)多数为女性儿童期血注射受伤类型血针多数为女性任何年龄段情景类型封闭空间(幽闭恐怖症)铁路绝大多数为女性儿童期或25、26岁左右4.强迫症n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而不能自控。因此,强迫症常伴随激烈的内心斗争和强烈的焦虑与恐惧,内心十分痛苦。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容易产生强迫症。另外,也与人的个性有关,一般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的人,容易有强迫意向和动作。以上由情绪障碍导致的心理病症有一些共同特征:从产生原因来看,都与个人的挫折经历和自卑心理有关,也与人的不合理认识观念密切相关,而后者更关键。从主要症状表现来看,焦虑、抑郁、恐怖和强迫等情绪经常是互相交织的,而且都有思虑过多的特点,习惯在头脑中对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加以主观想象或联想,从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另外还有明显的消极不行动的特点,即掩饰、逃避、对生活失去兴趣和追求等。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对策(一)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人格发展八段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 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 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 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 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 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 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 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 生的怒吼。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 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 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 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 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 之、 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 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 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 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 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 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 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 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 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 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 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 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 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 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 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 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 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 1963年)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 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 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 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 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 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 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 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 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 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 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 ,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 的品质。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 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 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 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 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 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 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l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况l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现代情绪理论:认知因素在情绪发生中起主导作用。不同的认知评价必然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总之,心理治疗的大部分努力可说是以矫正观念或想法错误为中心,以期改变病人对事情的解释方式。综合心理治疗专家思想要形成合理的认识观念,大学生要反对三个认识误区:第一,绝对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事情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不合理认知倾向。这种思维非此即彼,缺乏弹性,对生活的认识简单、机械,从而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中。第二,过分概括化的认识误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或遇到挫折,就导致其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全盘否定。第三,糟糕至极的认识误区。这种不合理的认识以夸大失败或痛苦的体验为特征,认为一件事情发生了。其后果必定不堪设想。我国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就生动说明了认知曲解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而一旦领悟了认知失真,病情就会迅速好转。(二)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l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同学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l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宜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如果逃避现实,终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梦之中,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 l增强心理承受力。这是指面对挫折,能够驾驭,保持心理的正常状态。当然,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这里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在遇到不顺心的事,遭受较大挫折时,可以制止、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经受住来自环境的各种打击,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些人耐挫折力不强,心理承受力太差,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如有些人自幼娇生惯养,受到过分保护,有求即应,一帆风顺,以致挫折经验不足。以后在生活中一遇到风风雨雨和磕磕碰碰,就表现出逃避或抗拒、攻击等反常行为,这就难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青少年应有意识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可以有意给自己出些难题,再自己去设法克服解决,从而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 著名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总结出十一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自我调剂的50句话01.把压力搓破,严肃有时也把他抛在一边,让心情放松一点。 02.创造能力不是常常能被激发的,而是需要寻找的 03.创造自己的好心情,没有人能够左右你。 04.保持好的心情,就有好的人缘。 05.不要隐藏心里真正的想法,把自己真的心情显露出来。 06.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从中学习与自己相处,就有好心情。 07.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东西,他通常是个包袱,让你忘记明天的美好。 08.伤心的事情要遗忘,快乐的事情要常常记得,这样才会有好运。 09.不要压抑自己,让真的自己活起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机会。 10.想很多事情,倒不如仔细去做一件事情来得有成就感。 11.快乐的获得虽然不容易,但是还是要努力争取。 12.当很多的事情压在你身上而你无法承受时,那就抛弃其中一样吧!不要累坏自己。 13.压力大就不要太过于勉强,偶尔让自己偷懒一下吧! 14.不要汲汲营营于成功,因为他并不会带给你快乐。 15.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辛苦,但是他们都有权力得到快乐。 16.心理藏了问题,却不敢直接问,苦闷一直陪着你一整天,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17.不要把太多的回忆塞在自己的脑子里,让脑子有机会装进其它的新东西。 18.要小心太过于相信自己的下场,随时警惕自己不要跌入骄傲之中 19.寂寞有时候是自己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环境因素。 20.与其留在室内,不如多出去走走,让自己心情好一点。 21.休息对你来说是今天最重要的课题,长期的疲劳轰炸对于需要休息的你是个压力。 22.不要因为别人所说的话而改变自己的心情,让自己陷在不高兴里面。 23.好心情如果需要培养,那就带他去晒晒太阳吧! 24.试着做自己心情的主人,把好心情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25.将快乐分享给别人,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26.把过去的不愉快的经验抛弃,期待新事物的来临。 27.想要与坏心情搏斗,就要勇于面对现实的挑战喔! 28.把自己的心掏空,装一点休息在里面吧! 29.如果你的好心情是得来不易,那就要好好收藏喔! 30.抓不到自己的心,就不知道自己的心情发生什么事 31.生气只是一时的心情,如果能在睡觉前摆脱,表示你明天将有一个好运的日子。 32.减少对于喜爱的人或是某特定事物的要求,你会比较快乐。 33.快乐的时光容易因为贫乏而寂寞,你是否有也同样的心情?如果有,记得要积极快乐的面对人生喔! 34.周围的一切事物如果用心去观察,他将会成为好心情的基础。 35.不要从一面纱里看世界,很容易会迷失自己。 36.没有聪明的好心情,只有自然的好心情。 37.上天给了我们懦弱的性格,但是他同时也给了我们学习勇气的机会。 38.心情正在转换时,要注意保持平衡,不要失去自己。 39.勇气给人面对事物的坚强,也给人保持乐观的态度。 40.突破自己即有的想法,不要出卖自己的心情。 41.当你在混乱之中发现平静时,要懂得感恩。 42.到达无法控制心情的顶点时,注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 43.组合自己所有的心情也许是不容易的,但一定会有收获。 44.不要排斥不快乐的心情,他将会让你知道快乐的珍贵。 45.追求是一种行动的象征,但他不一定不代表快乐。 46.忧伤暂时住在你的心里,虽然他不这么想待在你的心里。 47.去接受任何有可能发生的事,你就觉得每天都很快乐。 48.世界上所有不圆满的结果,他终究是一件圆满的事情。 50.当你没有所谓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