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Ⅰ文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Ⅰ文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Ⅰ文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Ⅰ文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Ⅰ文 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卷历史部分21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别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避免平民沦为奴隶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22“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2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24“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25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对北方的统治a b c d26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倾”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27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地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盗匪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28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29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30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因信称义 d先定论31克里米亚战争(又名“克里木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21881年,俄国沙皇说:“朕的父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建立了法院,并使他的臣民毫无区别地永远成了自由的人。”此言主要表明农奴制改革a彻底解放了农奴 b损害农奴主利益c提高农奴的地位 d实现革命的目的3319世纪末,日本建成第一个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它的部分资金来自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赔款,铁矿石来自中国大冶铁矿。它投产第一年生产的钢铁就占日本钢铁产量的53%,钢材产量的82%。据此下列论述正确的有日本政府大力发展近代企业日本的钢铁行业已经出现垄断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对外侵略和掠夺a b c d34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351914年秋,正当欧洲国家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一战结束时出现的历史现象中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欧洲文明遭到严重破坏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国际联盟的成立 a b c d3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这句话直接反映出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参加一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371918年陈独秀把威尔逊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次年却觉得威尔逊提出了 “不可实行的理想”,是“威大炮”。陈独秀对威尔逊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美日在亚太地区激烈争夺 b 战后没有对日本天皇进行审判c巴黎和会损害了中国权益 d美国最终未参加国际联盟38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39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下列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40下列图片是一战时欧洲各国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41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4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43右图为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a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工业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b德国工业水平接近英国c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d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4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这表明a战争改变了社会的结构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c战争必然促进社会进步d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45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50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6分)(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4分)51阅读下列材料:(28分)材料一第一百一十九条,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让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凡尔赛和约材料二第二十二条,(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国际联盟盟约材料三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列宁全集材料四第一条,(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九国公约请回答:(1)材料一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性质如何?(5分)(2)材料三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8分)(3)根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4分)(4)材料四中“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3分) “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2分)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3分)(5)材料四中“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的实质是什么?(3分)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答案ccdbcadcacacd题号343536373839404142434445答案ddccbcacbaba50.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6分)(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6分)(3)主要表现:政治上,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上,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6分)(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