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居民()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2、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时期 a禹 b舜 c尧d 黄帝4、西周众多诸侯的形成是通过()产生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时开始a黄帝 b夏 c商 d西周6、春秋纷争中,出现许多霸主。其中最先称霸的是()a秦孝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7、获得远古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的最佳方法()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史书记载 d学者记载8、孙中山在一篇祭文中这样写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赞扬的是()a女娲 b炎帝 c大禹 d黄帝9、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10、2011年元宵晚会上,一群小朋友边跳边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人们最早用到这一成就是在()a商 b春秋 c战国 d秦汉11、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县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a编磬 b鼓 c瑟 d编钟12、“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此节日是为了记念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a扁鹊 b屈原 c孔子 d老子13、以下哪位班主任的思想主张可能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a张老师认为管理班级应该尊重学生的特点,顺其自然规律,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言行。b王老师主张制定严厉的班规,让学生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c李老师认为,要爱惜学生,主张因材施教,用道德教育来感化学生d赵老师认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反对同学中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暴力行为14、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1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16、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就曾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虾,要按时进山伐木,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17、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二千多年历史中,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反戈一击”“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其中“纸上谈兵”来自()a战国 b春秋 c西周 d商1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书读的好的人农业生产搞的好的人仗打的好的人生意做的好的人a b c d19、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他们家里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他家又买了一些铁农具牛耕和铁农具得使用使粮食增多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田地灌溉更方便()a符合当时的情况 b当时不可能出现c可能全部是事实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20.。下列人物的思想观点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的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a b c d二:简答(6分)示意图一:黄帝、尧、舜、禹 启 ( ) (世袭制)示意图二: (土地、奴隶、平民) 周天子 诸侯 ( )1.在两示意图的括号中填写正确内容。2.示意图一是我国古代社会由世袭制代替以前的制度的显示,这是进步,还是倒退?请说出你的原因。3.示意图二反映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一项什么制度?联系课本说出此制度的影响。 3、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其理念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他不仅在思想上有自己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有 、 等。5、他在著作方面,一本是记述他的言论,书名是 。另一本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书名是 。6、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已建立了以他命名的二百多家学院,学习其思想和教育主张,是世界公认的 家 家。四、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材料二:据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将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个县,由国君委派官吏治理;同时国家允许开垦荒田,开垦出的荒田归开垦者所有,但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税。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根据材料回答1商鞅什么时期秦国人?其变法在哪一年?2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