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扩桩施工工艺效果的地球物理方法评价.pdf_第1页
夯扩桩施工工艺效果的地球物理方法评价.pdf_第2页
夯扩桩施工工艺效果的地球物理方法评价.pdf_第3页
夯扩桩施工工艺效果的地球物理方法评价.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夯扩桩施工工艺效果的地球物理方法评价 余海龙 李大心 唐庆兵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 院 武汉4 3 0 0 7 4 摘要 由于夯扩 桩成 桩方 法成本 低 已逐 渐成 为软 土地基 中的一 种新 的 理 想桩基 形 式 为 了检 测 和 蝈 提 高夯扩桩 工 艺水平 我们 采 用探 地 雷达检 查地 下桩形 以小应 变 静 载进行 了基 桩质 量检 测 认 为 选择合 适 的持 力 层是 夯扩桩 成功 的首要 条件 特 别对横 向土层 变化较 大的地 区 加料 多次夯 扩 并 不一 定能增加 桩 的承载 力 而 未加 料 的复打 则有利 于桩 的承栽 力的提 高 关键词 夯扩桩 夯扩 工艺 施 工 3 艺 地球物理 方 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 T U 4 7 3 文献标识码 A Ab s t r a c t 0wi n g t o t h e l o w c o s t t h e c o mp a c t e d e x p a n d e d b a s e c o n c r e t e p i l e s a r e g o i n g t o b e a n i d e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u s e d i n s o ff s o i l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e x a mi n a t i o n f o r t h e s a i d p i l e s t h e g e o r a d a r i s u s e d t o e x p l o re t h e for m o f t h e p i l e s a n d t h e q u ali t y o f p i l e s i s i n s p e c t e d b y l o w s t r a i n a p p r o a c h a n d s t a t i c l o a d i n g t e s t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u i t a b l e b e a r i n g s t r a t u m i s t h e fir s t c o n d i t i o n f o r t h e s u c c e s s f u l u s e o f t h e p i l e s e s p e c i all y i n t h e a rea wi t h v a r i a b l e h o r i z o n t al s o i l T h e rep e a t e d c o mp a c t i n g wi t h a d d i t i o n al a g g r e g a t e ma y n o t b e a b l e t o i mp r o v e t h e b e a rin g c a p a c i t y b u t t h e rep e a t e d c o mp a c t i n g wi t h n o a d d i t i o n al a g g r e g a t e C an i mp r o v e t h e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t h e p i l e s Ke y wo r d s c o mp a c t e d e x p a n d e d b a s e c o n c r e t e p i l e t e c h ni q u e for c o mp a c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v alu a t i o n b y g e o p h y s i c al me t h o d 1 前 言 夯扩桩采用夯扩工艺在地 下形成扩 大头 使桩 的承载力 有较大提高 由于这种成桩 方法成 本低 已逐渐成为软土地 基中的一种新的理想桩 基形式 为了提高夯扩 桩工艺水 平 武汉城开集团在汉 I 1 丰竹园小区 采用探地雷达检测地下桩 形 以小应变 静载进行 基桩 质量检测 应用地球物理检测 结果对用不同夯扩工艺的六根夯扩桩质量情 况进 行评价 以 确定最佳施工工艺 2 夯 扩桩 的施 工概述 2 1工 区地质 概 况 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场区原为湖塘 地貌单元 为长江 冲积一级阶地 地层的分层 描述 如下 素填土 厚 1 2 2 5 m 灰 黑土黄 松软 多 为近期 回填的一般粘性土 一l 粘土 厚 0 8 1 5 m 土 黄 一浅黄 褐 可 塑 高 压 缩 性 l 2 5 k P a E s 4 8 MP a 一 2粘土 厚 0 2 1 m 黄褐褐灰 可 塑 中压缩性 1 0 0k Pa Es 4 OMP a 一3淤泥 质粘 土 厚 3 9 8 1 m 黄 褐 流 塑 高压 缩 性 8 5 k P a E s 3 3 MP a 一 4粘土 厚 1 7 2 8 m 黄褐 可塑 中压缩性 一5粉质 粘土 夹粉 土 厚 1 8 8 m 灰褐 软 塑 高 压 缩性 l l O k P a E s 4 3 MP a 6 4工 程 勘 察G P 口 抛c n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u r v e y i n g 粉 土夹 粉质 粘土 厚 大 于 1 5 m 灰 褐 中密 1 2 0k Pa Es 6 5MPa 一l 粉砂夹 粘土 粉质 粘 土 厚 1 2 4 9 m 灰褐 一 灰色 稍 一中密饱 1 3 5 k P a E s 1 2 MP a 2 2夯扩 桩施 工工 艺 本 次 夯 扩 桩 沉 管 管 径 3 7 7 rn r n 预 想 扩 大 头 5 0 0 7 oom m 夯扩桩 到 设 计 深 度 后 投 料 3 6 m 拔 管 0 5一 1 6 m进行第一 次夯扩 然后 分两 种工艺 施工 一 种是不 投 料进行复打 另一种继续投料进行 多次夯扩 六根试 桩施 工 工艺见表 l 六根桩的沉管深度 夯扩工艺及投料量一览表 表 1 桩号 沉管深度 i n 投料量 in 持力层层位 施工工艺 1 1 3 8 2 一1 二次夯扩 二次夯扩 2 1 4 2 7 5 一 次复打 3 1 5 9 l 1 一5 二次夯扩 4 1 4 4 8 三次夯扩 二次夯扩 5 1 6 1 7 6 一5 一 次复打 6 1 4 5 7 5 一 5 三次夯扩 收 稿 日期 2 0 0 2 1 l 一 2 2 修 订 日期 2 0 0 3 0 2 2 5 作者简介 余海龙 1 9 7 9一 男 汉族 湖北襄 阳人 硕 士 生 2 0 O 4年 第 1期 3夯扩 桩 的检测 夯扩桩施 工完成后 进行了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以及静载 前后的小应变测试与地质雷达测试 测试结果如下 3 1 单 桩竖 向静 载荷试验 静载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做配重 采用电动油泵 压 力表 油管及千斤顶组成 加载 系统 按规范 要求分 级加载 变形用百分表测量 四个百分表对称分布在桩头两侧 试验 结果列 于表 2 单桩静载试验结果 表 2 桩长 施加最高荷载及 相应沉降量 极限承载力及相应 沉降量 桩号 m 载荷 k N 沉降量 m n 1 载荷 k N 沉降量 m m 1 l 3 0 l 8 7 5 5 0 o o l 7 5 0 l 3 9 2 2 1 4 2 l 7 5 0 5 0 0 0 1 6 2 5 21 8 0 3 l 5 9 l 2 9 2 6 0 0 0 l 2 0 8 2 5 9 O 4 1 4 4 1 0 3 4 4 4 1 6 9 4 0 3 5 5 4 5 l 6 1 8 3 3 4 5 o o 7 2 9 9 7 6 1 3 0 9 0 0 l 2 1 l 7 2 0 3 5 4 3 2小应 变 动 测 试验采用锤击法进行 其原理为一维杆波动理论 根据 应力波在被检测桩 中传播情 况和桩 长 测出波 速 缺陷 等 在测试 中把桩的质量分 为四类 I类桩 动测波形规则 桩身完好 波速正常 混凝土 强度高 类桩 动测波形小畸变 桩底反射清晰 桩身有 小缺 陷 如轻度缩颈 局部轻度离析等 波速正常 混凝土强度 高 类桩 动测波形 出现明显不规则反射 桩身存在缺陷 如裂纹 离析 缩颈等 波速低 混凝 土 未达 到设 计标 号 对单桩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类桩 动测波形严重畸变 桩身存在缺陷如裂纹 严 重离析 和夹泥 严重缩颈 断裂等 六根试桩在静载试验前 后进行 的小应变测试结果列于表 3 六根试桩的小应变检测结果 表 3 桩长 波速 桩号 分类 评价 m m s 静载前 3 5 5 O I 桩体完整 1 l 3 0 静载后 3 4 0 0 I 桩体完整 静载前 3 2 8 0 I 桩体完整 2 l 4 2 静载后 3 2 8 o I 桩体完整 静载前 3 5 o o I 7 2 m处扩颈 3 l 5 9 静载后 3 0 3 7 0 6 m处有缺陷 7 2 m处扩颈 静载前 3 5 o o 工 桩体完整 4 l 4 4 静载后 f 静载前 3 3 3 0 6 7 m处有缺陷 5 l 6 1 静载后 3 l 4 o 0 6 m处 2 1 m处 6 7 m处有缺陷 6 静载前 l 4 5 3 4 l 0 桩体较完好 3 3地质 雷达检 测 地质雷达是利用 高频 1 0 l 0 9 H z 脉冲 电磁 波的反射 2 0 o 4年 第 1期 波速探测地下 介质分布 的 发射天 线 T 向地下 发射宽频 带脉冲电磁波 当地下介质不均 匀时 入射波遇到地下分界 面时 就 会有 反射 波折 向地 表 被接 收天线 所接 收 入 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关 系为 E R E 式 中 为介 质 分界 面处的反射系数 根据 雷达反射波的幅度 波形宽度 以及 同 相轴的连续程度可推断地下介质的分布 本次的测量方式有环行测量方式 和十字剖面测 量 六 根 试桩在静载 试验后的雷达测量解释结果列于表 4 试桩在静载试验后 的地质雷达检测结果 表 4 桩 身的 扩大头 开始扩大 桩长 桩号 上部直径 直径 的深度 静载试验后桩状况说明 m m m m 桩周土体破 坏 桩底部土层 1 0 4 0 6 8 l 3 2 压 实 2 0 4 0 7 7 5 l 5 4 桩周土体严重破坏 3 0 4 0 6 l 0 l 6 7 桩身 1 0 m处损伤 东西剖面 0 5 m 4 0 6 8 5 l 5 3 桩周土体遭破坏 南北剖面 0 4 m 5 O 4 O 6 l O l 7 4 桩身 5 5 m处损伤 1 5 m以 下 6 O 4 无 2 4 4 静载试验后没有测量 桩身变窄 4结 果分析 与讨论 4 1 选取 相 对高强 度持 力层是 夯扩桩 极 限承 载 力提 高的前提 本次场区土层虽 然都是 粘土 或粉 土 其抗 压强度 0 8 3 4 1 8 M P a 有较大 差异 选 取何 种土层 作 为持力 层对 夯扩桩质量有很大影 响 首先 只有持力层有足够强度 才 能形成夯扩桩头 其次 高承载力 的持力层使夯扩头的载荷 能力大大加强 表 5列 出了本次试验六根桩的施工工艺及静 压所获得承载 力结果 根据 表 5提 供 的数据取 极 限承 载力 q k P a 与沉管时最 后十击贯 人度 S c m 作 q S关 系 图 见图 1 根据 图示关系 可知 q k P a 与 S c m 存 在一定相关关系 经统计 分析得相关关 系式 q 21 7 0 1 7 8 9S 相关 系数 r 一 0 5 9 说 明两者存在一 定的相关性 即 持力层强度 大 夯扩桩承载力 高 与理论分析一致 本次场地土层横 向变化较 大 1 桩 在 1 3 m即达到 高持 力层 而相距 不过 1 0 m的 5 桩 1 6 m还未 到达持力 层 对这 类横向变化 很大的场地 仅用钻孔勘探时 很难把场地地层 划分得很细 而夯扩桩持力层选择 又要求地层很详细 因此 这类场地应采用 高分辨率物探 方法如探地雷达方法配合钻探 进行地层划 分 武汉市丰竹园区试桩检测报 告 检测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 汉岩土 力学研究所 丰竹园区基桩静载检测报告 检测 单位 武汉集团机 械施工有 限公 司 工 程勘 察Ge o t e c h n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矗 S u r v e y i n g 6 5 次夯扩 次夯扩 次夯 扩 次复 打 u 2 0 0 0 4 00 0 6 00 0 8 0 0 0 1 0 0 0 0 s 图 l q S关 系 图 4 2 多次夯扩 不如 复打 多次夯扩是在一次投 料后 拔管一定高度后 进行夯扩 然 后再投一次料 拔管 夯扩 这种经 反复投 料夯扩称 为 多次 夯扩 复打是 在一 次夯 扩后 不投料 拔 管一 定 高度 后再 夯 击 这种成桩工艺称为复打 应用探地雷达对夯扩桩地 下形 态与桩密实度检测 有利于对夯扩桩效果进行评估 六根桩 的沉管深度 夯扩工艺 投料量及 极 限承载力 表 5 沉管深度 沉管时最 投料量 极限承载力 桩号 后 十击入 夯扩工艺 m m k P a 量 c m 1 1 3 3 0 8 2 二 次 夯 扩 1 7 5 0 二 次 夯 扩 2 1 4 2 6 0 7 5 1 6 2 5 一 次复打 3 1 5 9 6 8 l 1 二 次 夯 扩 1 2 0 8 d 1 4 4 5 0 8 三 次 夯 扩 9 4 0 二 次 夯 扩 5 1 6 1 7 0 7 6 7 2 9 一 次复打 6 1 4 5 6 0 7 5 三 次 夯 扩 7 2 0 1 多次夯扩并不能提高承载力 下 图 中 图 2 a是 l 桩 二 次 夯 扩 形 成 的 夯 扩 桩 图 2 b 是 4 桩经 三次夯扩形成 的夯 扩桩 从 图中 可以看 出 由于 l 桩底 地 基 承 载 力 高 4 1 8 MP a 虽 经 二 次 夯 扩 就 形 成 7 0 0 m m的 夯 扩 头 实 际桩 长 1 3 2 m 仅 比沉 管 深 度 加 大 0 2 m 其极 限承载力为 1 7 5 0 k P a 而 4 桩 由于桩底 土的承载 力不 高 1 4 6 M P a 虽 经 三次 夯 扩 夯 扩 头 直 径 只 有 5 0 0 m m 实际桩长 1 5 3 m 仅 比沉 管深度 1 4 4 m加 长 0 9 m 极限承载力为 9 4 0 k P a 特 别是 6 桩夯 扩头没形 成 只是桩 身下成缩径加 长 9 9 m 这与夯 扩施工 时没 有土往 上返结 果 是一致的 其极限承载力是六根 桩中最小 的 为 7 2 0 k P a 这 说明多次夯扩只使桩身加长而没有使夯扩头明显扩大 同时 在土层 承载力不够 的情况下 多次夯扩并 不能提高承载力 2 复打使桩身密实 承载力提高 2 桩和 4 桩的桩端土承载力相同 而 2 桩经复打后桩 的极限承载力 1 6 2 5 k P a明显 高于未经 复打 的4 桩的极 限承载 力 9 4 0 k P a 图 3是经二 次夯扩一 次复打 的 2 桩静 载后的雷 达 图像 从 图 中 可 以 看 到 经 复 打 夯 扩 头 直 径 加 大 到 dp 8 0 0mm 桩长从设计 的 1 4 2 m增加 到 1 5 3 m 且 夯扩头内部 雷达反射波强度高 说明桩身密实度高 另外从图像 中可 以 6 6工程 勘 察Ge o t e c h n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u r v e y i n g 星 莒 O o o o J O l 5 O 墨 l o o O 5 0 墨 翻 oo a 二次夯扩形成的l 桩 b 三次夯扩形成的4 桩 图 2二次与三次夯扩桩形雷达图像 看到桩周土经静载后受到挤压 说 明经复打后摩阻力与端 承 力均得 到提 高 因此 2 桩持力 层强 度虽不 高 但 承载 力仍 高 达 1 6 2 5 k P a 5 桩 虽 经 复 打 桩 的 极 限 承 载 力 不 高 7 2 9 k P a 经 雷达检测 为桩身在 5 m左右经静 载受损 所致 属桩身质量 引起 的极 限承载力下降 0 1 0 5 o l oo l 5 0 兽 一 搠 一 目 一 送 图 3二次夯扩一次 复打形成 的 2 桩雷达图像 3 桩身浇灌质量检测效果 夯扩桩 的承 载力 除 了受到持 力层 强度 与夯 扩工 艺影 响 外 还取决 于桩 身浇灌 质量 本 次试验 5 桩持 力层也选 在 一5层 夯扩工 艺为 二次夯 扩一 次 复打 但 承载 力 比 2 桩低得多 为 7 2 9 k P a 图 4 a为 5 桩 桩形 从 图 中看 出该桩 夯扩头也 形成 了 其 直径 为 7 0 0 m m 其承 载力 之所 以 低 由静载前后 的桩 身雷达 图像 图 4 b c 可以看 出 静 载后 在 2 m与 8 m处桩身受损 小 应变检测也有 反映 而使 承载 力降低 小应变结果 表明桩 载荷前发 现 6 7 m有缺 陷 载荷 试验后检测 在约 0 6 m 2 1 IT I 又 出现 两缺陷 其结 果也说 明 5 桩之所以承载力低 是 由于桩身质量有 问题 5结论 通过运用探地雷达 小应 变及静 载对夯扩桩 的质量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 利用静 载与地质雷达 相结合 对夯扩桩进行检测 有利于夯扩桩最佳施工工艺 的选择 选 择合适的持力层是夯扩桩成功的首要条件 特别 对横 向土层 变化较大的地 区 加料 多次 夯扩 并不一 定能 增加 桩 的承载 力 而未加料的复打则可 以使 桩身密实 承载力提高 2 0 0 4年第 1 期 口 星笛 0 避群 B一 0 枷 a 地 下桩形图像 1 0 主 垂 图 4 5 桩桩身雷达图像 参 考 文 献 1 徐攸在 刘兴满 桩的动测 新技术 北 京 中国建筑 工业出 版社 1 9 8 9 2 李大心 探地雷达方法与应用 北 京 地质 出版社 l 9 9 4 3 王 平 宝 夯 扩 桩 质 量 控 制 的 几点 建 议 建筑 科 学 1 9 9 7 1 1 2 0 0 C 静载后桩身图像 4 刘金砺等 高层建筑 桩基工 程技 术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 版 社 1 9 9 8 5 何兆奎 夯扩桩设计探 讨 江西冶金 1 9 9 9 5 6 陈风莲 夯 扩桩 设计施 工若 干 问题 福建 建设 科技 1 9 9 5 4 7 秦迎 阳等 夯扩桩 的特点 及其设 计与施工 东北 水利 水电 2 0 0 1 3 上接第 2页 且 惯性 也 很 大 已经熟 悉 的习惯 很 难 改 变 为 了解决 这 些 差 异 有 三 条 出 路 第 一 是 通 过协 商 确定 一种 作 为唯 一 的标 准 第 二 是规 定 条 件 不 同 的条件 用 不 同 的 标 准 第 三 是 回避 不 必 统 一 或 一时难 以 统 一 的 问 题 不 列 入 或 暂 不 列 入 导 则 求 同存 异 和 求 同化 异 相 结合 究 竞 走 哪 一条 视 具体 问题通 过分 析讨论 确 定 与 国 际接 轨 是 编 制 导 则 的 重 要 目的之 一 所谓 接 轨 当然 首 先 是 技 术 法 规 和技 术标 准 管 理体 制上 的接 轨 这 个 问题 政 府有 关 部 门正 在 考 虑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