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抓大放小 通专一体备考策略.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抓大放小 通专一体备考策略.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抓大放小 通专一体备考策略.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抓大放小 通专一体备考策略.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抓大放小 通专一体备考策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大放小通专一体浅谈2015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一、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考点分布:1、各题考点分布:题号考点教材分值时间国别通史分值24宗法制度必修一4秦汉中国中国古代史1625儒家思想地位必修三4唐代中国26宋明理学必修三4宋明中国27对外贸易必修二4清中国28自然经济必修二4清晚期中国中国近代史1229戊戌变法必修三4清末中国30中国近代影视文化必修三4民国中国31计划经济必修二4建国初中国中国现代史432雅典民主政治必修一4古希腊世界世界古代史4331787年宪法必修一4美国建国初世界世界近代史434苏联经济建设必修二4苏联建国初世界世界现代史835经济区域集团化必修二4欧洲21世纪初世界40科技史必修三25中国明代与世界近代横向比较横向比较2541抗日战争必修一12民国中国中国近代史1245古代法制改革选修一15汉魏晋中国中国古代史1546清末预备立宪选修二15清末中国中国近代史1547二战战后和平建设选修三1520世纪50、60年代世界世界现代史1548古代谏诤制度选修四15北宋中国中国古代史152、必做题专题史与通史占比分布:类别专题史85分通史85分内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分值24204128.5244416.58占比28.2%23.5%48.2%33.5%28.2%4.7%4.7%19.4%9.4%小计66.4%33.5%从专题史的角度看,命题偏重文化史占比近一半,这不仅与命题者的个人研究方向有关,我个人认为这更是对当下中国二次改革某种程度上的回应与关照。每次改革最难突破的便是思想,思想不变,一切改革都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变革。一切历史事件归根到底都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的行为又受到思想的制约。因此,人类发展史,从人自身成长的维度看,是人类思想的进化史。由此观之,命题者偏重文化史也就不难理解,实在情理之中。从通史的角度看,命题者的思路一目了然。那就是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打破现有的专题史教学体系,以时间为轴,先古代史,再而近代史,次之现代史,偏重中国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则偏重近代史,纵向考查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横向比较中外的差异性。在建构宏观历史视野的基础上,关照现实,体现历史的学科价值。二、2015年高考的备考策略:基于以上对2014年高考命题特点的分析,结合2014年湖北省历史学科高三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与会专家的研究成果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个人认为2015年高考备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通史引领,专题强化。(1)构建宏观的通史体系,开阔历史视野。如上所言,当今高考已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即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超越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拨云见日,用一双慧眼发现历史的内在关联与发展规律。专题史造是建立在对通史熟悉的基础之上,是对通史的进一步生化,挖掘历史的发展规律。但现实很残忍,学生初中的通史体系基本是松散的,根基不牢,在还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要跑步前进,这多少有点知识大跃进的味道。揠苗助长,苗自伤也。学生在生拉硬拽中,咬牙坚持,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历史教学陷入高投入低产出、学与不学基本一个样的尴尬局面,老师情何以堪,学生情何其伤。在高三复习备考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不可能万里关山从头越,完全打乱现有专题体系,按通史体系重组。那么怎样体现构建通史体系,建立通史的宏观视野呢?黄冈中学的熊英忠老师提倡抓大放小、重视阶段特征,并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专题史前,先进行通史串讲,重点把握历史的发展阶段特征,初步整合基本的历史知识,然后分专题进行复习训练,形成通史加专题的学习模式。示例:中国古代史通史串讲时间坐标:起止: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段:先秦 170万年前公元前221秦汉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隋唐 581年907年宋元 960年1368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1368年1840年政治:制度建设、民族关系、中外关特征要素 经济: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发展表现 思想:儒家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改革 政治: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外交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总体特征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多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思想:儒家思想占主导,科技长期领先,未形成近代科技。 阶段特征概述: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概述不同时段的阶段特征(内容略)。 专题整合:按照通史的线索重构专题史,仍以教材体例为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我个人认为应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兼顾课程体系,做如下编排: a.经济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b.政治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c.文化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通过专题史的系统学习,以具体的史实进一步强化对阶段特征的认识,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构建纵向的历史线索,建立宏观的历史视野,使学生有一双透视历史迷雾的慧眼,看清历史的本真。(2)夯实微观的专题史实,打通内在纵向联系,兼顾外在横向联系。在专题史的学习中,要立足于教材,围绕考纲讲透考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轮复习,并不是炒剩饭,一味的重复,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之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要超越就史论史的局限,尽可能的建立多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打通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既要厘清中国史与世界史各自的发展轨迹,又要兼顾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叉、碰撞、融合,运用多元史观打破历史教材造成的体系隔阂、时空隔阂。示例: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性示范课节选(执教者:武汉17中李秋珍)知识回顾与整合(要求:必修二写出19491976年经济建设中的大事及自己的理解;其他部分用一句话概括事件或现象。)1949195619561976世界史必修一美苏两级格局的形成六七十年代多级化趋势出现必修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互联网兴起,科技革命发展选修三朝鲜战争中国史必修一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建立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独立自主步入世界舞台70年代初开创外交新局面必修二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1958中共八大 成功探索19501953土改1958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31956三大改造 变私为公19601965八字方针19531957一五计划,工业化基础19661976文革,遭遇挫折必修三人民教育奠基毛泽东思想发展人民教育的发展与曲折双百方针、科技发展成就李老师巧妙地利用表格,结合目录学习法,引导学生立足教材现有体系一本书一本书地寻找历史的发展线索,减少了学习的障碍,帮助学生搭建了一个局部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要概述历史现象,又要阐述相关理由。李老师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同时,李老师还打通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高三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以时间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以专题为问题,以图表为媒介,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化史实认知、提升思维层次的有效、快捷途径。2、关注高考新动向,树立备考新观念: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老师,长期研究高考命题趋势,对命题者的个人研究方向、趣味、成果持续关注,备考经验丰富。他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的专题讲座中,系统总结了2014年高考命题思路的新动向,及2015年高考备考应对策略。(1)新动向:高考命题的五大趋势从知识中心到问题中心:近年高考不断超越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重点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检验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近年高考主要关注了四大主题: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政治文明的历程。上述主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它们本身的差异有多大,其本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的现代化,其主线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说明高考命题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特点。其凸显了现代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科技意识(科技创新);国际意识(对外开放);民族意识、民主意识(制度创新);民生意识、文化意识。从能力立意到素养中心:近年高考体现了立足历史知识基础,依托学科能力,以考查历史素养为目标的基本趋势。从教材中心到课程中心: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到,“试题取材逐渐脱离了教材的限制,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近年高考也的确呈现出“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脱教材”的命题趋势,更强调综合学科素养的考查。从单一史观到多元史观:僵化单一的史观已经无法有效、真实、全面地解释人类历史,其局限性日益凸显。近年高考不断加重对多元史观的考查。在视野上看,从中国眼光向世界视野转变;从认识上看,由一元到多元,由中国价值到普世价值;从选材范围看,由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到关注社会生活变迁;从学术能力看,学术研究成果由“台后”到前沿。 (2)新观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面对高考的新动向,我们唯有树立新观念,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高考同步。从以本为本到纲本结合:以考纲引领教材,以教材夯实基础,建立通史体系。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活:以教材知识为线索,关注命题者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拓展自身的历史视野,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从来都是活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因此,我们要关注社会生活,建立社会生活与历史之间活的联系,使课本中沉睡的历史真正苏醒,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打破高三复习备考的沉闷氛围。从关注史实到关注认识:死记硬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