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评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材料中“仓皇幸热河宫禁满兵戈”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答案:b2.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请结合下图,判断下列选项中依次符合图中的是()陈列馆展厅分布第一展厅:“英军入侵”介绍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简要过程第二展厅:“城下之盟”主要介绍条约产生的过程第三展厅:“香港回归”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d.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解析:根据材料“英军入侵”可得出鸦片战争,“城下之盟”为英军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英法联军入侵,与材料不符,且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北京条约,并非辛丑条约,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与材料“英军入侵”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a3.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田契中有某人“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a.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材料中田契规定“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这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是不相符的,故a项正确。答案:a4.导学号64610059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孙中山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基于()a.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动力的一致性b.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纲领的一致性c.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对象的一致性d.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目标的一致性解析: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民族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都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故其革命对象存在一致性,故选c项。答案:c5.台湾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诗人“夜夜梦台湾”的起因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6.下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过的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漫画表达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b.漫画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c.漫画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d.漫画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可知本漫画实质上是讽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漫画中西方人站于木板后进行观望,反映出西方对战争是默许态度,故c项正确。答案:c7.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解析: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可排除b、d两项。义和团运动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的,故选c项。答案:c8.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题目中“拳匪”即义和团的别称,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即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9.导学号64610117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知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a项正确。答案:a10.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解析: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b项最符合题意。答案:b11.1911年底,时报登载了几幅纪事画,不仅描绘了女子从深闺走出,捐资革命,更展示了女志士们奔赴前线的飒爽英姿。其中,下面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黄花岗起义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南昌起义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10月,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12.1912年民权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标题为“大人老爷所用”。该漫画表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b.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业绩c.宣扬等级有差的传统思想d.呈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解析: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民权”是时代精神,“大人老爷所用”被送进了博物院,表明了时代的变革,故b项正确。答案:b13.导学号64610060独立周报在1913年有这样一则报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由此可见()a.农民不支持代议制b.辛亥革命尚未波及农村c.北洋军阀割据混战d.战乱影响农民的参政意识解析:按照“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完整的意思是战火频繁,民不聊生,下层群众根本没有精力了解、接受参政知识,故d项正确。答案:d14.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a.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b.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解析:材料中“一个文化运动”“中国人的文艺复兴”是指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中“五四运动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半途而废”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15.有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解析:抓住这三次运动的共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反封建、争民主的运动,体现的基本趋势是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材料三二、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选编与介绍(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如果如材料所说重用“林公”,能否挽救败局?(8分)(2)说明材料二中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8分)(3)判断材料三出自哪一条约?有何标志性后果?(4分)参考答案:(1)失败的原因:清政府虚骄自大,不务实际,统治腐败。不能。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战争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林公”一人所能挽救。(2)灾难: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看待: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材料二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陈独秀传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6分)(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6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对农村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