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材料.doc_第1页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材料.doc_第2页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材料.doc_第3页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材料.doc_第4页
家长学校教师培训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第一讲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智力和高效益的工作成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成才的起点。孩子太贪玩怎么办?一般说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会变得机敏,会启发创造性思维,会巧妙地和小伙伴配合。孩子能在玩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贪玩是指孩子对玩的欲望难以满足,无休止地,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玩,总觉得玩不够。家长可采取如下办法来改变孩子贪玩的毛病:(1)明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为了适应将来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2)帮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并逐渐增加其学习时间。(3)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玩中学。(4)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或达到一定要求时,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 (5)让他多和能安心学习的孩子在一起,受其影响和感染。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注意力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孩子上课注意力可采取以下办法: (1)摸清情况,摸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了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症下药,(2)让孩子复述教师当天讲课的主要内容。带着任务听讲,孩子会尽量集中注意力将课听明白,以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得好一点,以争取家长的鼓励。(3)家长可对照课本对孩子进行提问,促使其上课注意听讲。(4)多和教师联系,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借以促使孩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第二讲 惩罚孩子不能随意从教几年来,常有家长在我面前反映:“孩子在家真不听话,骂不行,打也不行,有时气头上把他关在屋里,可事后还是烦人,真没办法!”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惩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 惩罚是进行教育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纠正错误,在大人和同龄孩子面前产生并加强自己行为的良知和责任感。当然我们谈到的惩罚不是体罚,需要大人特别注意分寸和非常的细心。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处罚呢? 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平日对孩子的热情态度改变为比较冷淡的态度,暂停和孩子的交谈,保持沉默,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印象。减少对孩子习以为常的爱抚,让他感到是对他的惩罚。 2、暂时禁止所喜爱的工作。例如:教师不让有过错的孩子担值日生;家长可以取消“去动物园,去戏院以及走亲访友”等诺言,并向孩子说明原因,让他了解对他处的公正性。 3、使用讨论的方法。建议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讨论孩子的过错。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要让孩子消除恐惧感,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只是出于一片善意,并让他知道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现象。 4、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自食其果”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消除行为中产生的坏影响。你乱丢东西,就要自己收拾;洒水,就要自己擦干。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否则自己不得不为自己的坏行为付出代价。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以劳动处罚有过错的孩子。2、不要经常处罚及对孩子大声叫喊。经常对孩子叫喊和训斥,能使孩子养成执拗脾气。胆小、安静的孩子好似“受尽折磨”一样;易激动的孩子则加强他的“反抗性”,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大哭大闹。3、不要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如果孩子不听从大人的吩咐,大人反而为他买玩具和好吃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更加任性,并以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4、处罚应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严禁体罚。在选择每一种处罚方法时,都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他的自觉性。 惩事而不惩人 虽然惩罚有许多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当孩子缺乏自制力、认识能力时,要解除其不良行为只有用惩罚。同时要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就应该体验各种情感。如果不体验被惩罚的悲哀,也就不可能体验到奖赏的快乐。关键是要罚得得当。 惩事不惩人,其实质是将孩子的不良具体行为与孩子这个主体的人区别开来,不因孩子的某一方面过错就全盘否定他作为人存在的价值。惩事不惩人首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之上。要从尊重爱护出发,不可简单斥责、数落、挖苦,不可任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惩罚的目的是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父母“出气”、泄愤的途径。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就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其次,要先分析需要惩罚的具体的事。这种分析一定要结合孩子所处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心理内部因素的影响作整体考虑,掌握孩子不良行为的情节、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如故意造成的错误与无意中犯的错就不能一样对待。同时应让孩子明白,您不喜欢的是他的某一行为,而不是他本人,惩罚应建立在对孩子的爱和理解、接纳的基础上,不能让孩子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感觉。 家长应就事论事,不能将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不满迁移到其他行为上。有许多父母因孩子犯了某一错误,就拣起“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再无做好人的机会,从而丧失自尊心、自信心。最后,应设法减轻孩子因受罚而产生的消极对抗情绪,以弥补惩罚的负作用。一是不算陈年老账;二是公正合理,避免过度的惩罚;三是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单纯惩罚。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四是惩罚过后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惩罚他(她)时那种难过的体验,但这必须在事后去做,惩罚中这样做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虚情假意。五是适当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此外,不要在孩子违禁行为发生较长时间后再施惩罚;避免惩罚实施的不连贯性;做家务、劳动不能作为惩罚的手段等也仍然是您值得注意的方面。 家长学校培训材料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学生总是说“我不行”、“我不会做”、“以后再说”-这些话老是挂在口头上。由于孩子总觉得自己无能,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也不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都认为自己不行。所谓自信心是指人对自身力量作肯定性评价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首先,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勇于开拓的行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应放手让他做,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交给孩子办的事,就要相信他能办好,要使孩子感到家长完全信任他,他自己从一开始就充满自信心。其次,要引导孩子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家长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既不太难也不太易的任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再次,要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长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一是判断错误,没有认清自己的有利条件,忽视了自己的长处;二是比自己条件好的人比较,从而觉得自己不行;三是意志不坚强,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使孩子懂得,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与信心。最后,家长可以教会孩子运用积极性的自我暗示来提高自信心。家长学校讲稿:如何控制小孩的不良情绪情绪是一种防御本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存竞争能力,遭遇危险是战或逃,关乎生死存亡,这在远古时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但在当今文明社会,该防御本能的过分运用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情绪是一种本能的能量,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是有积蓄效应的,积蓄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泄。 小孩情绪不稳定的常见成因 (1) 父母感情不和,得不到关爱。常得到爱的抚慰的人,会较具有同情心。缺乏爱的人会更具暴力倾向。 (2) 缺乏安全感,感觉被忽略的人会通过情绪暴发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 受约束过严,学习压力太大。 (4) 过分溺爱,过分迁就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5) 过分自卑,极爱面子者易发脾气(反向)。 (6) 怕被欺负,过分戒备,过分敏感(过敏)。 (7) 有时愤怒或暴力是达到控制事态的捷径(以暴易暴)。 (8) 大多的体罚和责备易转移到同伴(迁怒)。 (9) 父母本身情绪不稳定(感应)。 (10)体息时间不足。 (11)娱乐游戏不够。游戏、体息有松弛和平衡心理的作用,也是小孩主要的运动形式。 (12)模仿卡通片、电子游戏的攻击行为。 (13)仇恨嫉妒。 (14)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想要但得不到时。 (15)我意识太强、自我澎胀者。 (16)品行障碍(反社会、对立违抗型)。 (17)精神发育迟缓。 (18)多动症。 如何控制小孩的不良情绪 (1) 针对成因,有的放矢。 (2) 角色扮演,扮演冲突中的另一方。 (3) 将骂别人的话用在自己身上(心理游戏) (4) 交互抑制原理,一个人不能在同一时间产生二种不同的情绪,喜与怒不能共存,引导出欢喜的情绪,愤怒自然就平息。 (5) 深呼吸,放松训练。 (6) 想像某个你钦佩和尊敬的人面对与你相同的困境时会有什么反应。 (7) 寻求他人支持,向人倾诉。 (8) 将愤怒的情绪改道渲泄。 (9) 转移注意力。 (10)千万别教孩子在受欺负后打自己反击战。 (11)迅速带离冲突现场。 家长学校讲稿:理解孩子的感情 有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欢蹦乱跳的小鸡突然死去的时侯,会难过极了。他们会伤心地大哭起来,甚至会十分认真地为小鸡举行一个隆重严肃的葬礼。 还有一个孩子,她的小鱼死了。她难过地把它埋葬,甚至在墓前还立了一个墓碑,自己每天要到那里去行礼、默哀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更不要有丝毫的讥笑的表示,而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感情,对他们的这些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 因为这时你尊重的是孩子的自主决定,理解的是孩子的爱的感情,支持的是孩子的带有雏形性质的高尚行为。 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础。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能用抽象的道理,而应以情感教育为主。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特别重视对孩子情感的理解,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情感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家长首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情感变化,不论是由忧变喜急剧变化,还是晴转多云缓慢发展,都不应单纯地依据孩子的语言表述进行判断。其次要认真地发现情感变化后面的真正原因。例如遇到挫折的孩子由忧变喜,到底是因为增强了自信心,还是发现了暂时躲避的方法,或者可能是找到了不正当的窍门,必须要认真分析。家长要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时仍然要十分重视自己的情感表达,也就是做到通情达理、语重心长。 当然,孩子在慢慢地成长,不能总是停留在情感需要为主的阶段,应该不断地增加理智的内容。不过,用情感垫底,用情感的参与来锻造优秀品质的各种合金,则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长期、复杂工程中,永远不能忘记的。家长学校讲稿:孩子心情好,才能学习好 孩子要先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孩子首先整体上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心理。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恐怕很少有家长会反对,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有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的心情与学习割裂,他们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极不敏感,满脑子都是学习,学习,甚至认为孩子小小年纪,什么心情不心情的。这实际上是把孩子看成了没有七情六欲的学习机器,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家长适得其反。 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看见老师就怕得要命,他能学习好吗?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担心班上大个子同学会欺负他、劫他的钱,他能静下心来学习吗? 如果一个女孩收到了男同学写给她的小条,不敢对老师家长说,又不知如何处理,这能不影响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自己个子矮,或者眼睛小,或者皮肤黑,或者长得不漂亮而忧心忡忡,他能专心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被母亲每天的唠叨和批评搞得心烦意乱,放学都不愿意回家,宁可在外面闲逛,您能希望他踏踏实实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发现同学手里都有零花钱,出手大方,而自己囊中羞涩,因此不敢和同学一块逛街,他不能正确认识此事,很自卑,腰杆挺不起来,会不会影响他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请同学到家里玩,被家长像审问犯罪嫌疑人一样盘问个没完,搞得孩子很没面子,从此失掉了朋友,他痛苦万分,成绩能不下降吗? 据我所知,有些孩子已经声明活着没意思了,家长还在那里跟他说学习呀,学习。我对家长的这种麻木非常震惊!我见过几个家长,孩子到了自杀的边缘,或者已经自杀过了,如此情况下,家长仍不懂得保住孩子的性命要紧,还问我中考怎么办,高考怎么办。我真是哭笑不得。孩子都快没了,还在这谈考试,只能说明家长已经得了极其严重的应试盲目症,除了学习考试,什么都看不见了。 即使是成人,当我们因为什么事情情绪正低落的时候,也难免影响工作。何况孩子! 我们不能目中无人,不能要求孩子的情绪像直线一样无波动,不能要求他们心如古井,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无理要求,不近人情。孩子既然是人,就必定有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因为是孩子,不成熟,情绪变化会来得节奏更快,变化更剧烈。有些孩子会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痛不欲生,甚至索性自杀,成人会觉得十分荒谬,于是责备这种孩子抗挫折能力差。这种责备有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理解:有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里是天大的事情! 可见,作为家长,我们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盯着孩子的分数,而是注意孩子的情绪,注意他的性格。 我建议家长在孩子放学归来之时,先别忙着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应留心一下孩子的表情。如果他情绪不好,就应该询问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我帮助吗?孩子说明了情况,家长应该尽可能帮助他,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所谓帮助,应该是教会孩子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方式,而不是像官僚一样做原则指示。比如女儿收到男生的小条,就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没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那你没有什么错误,这只是证明你有吸引力。你也不能轻易认为这个男孩子是流氓,他喜欢你,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此事总要有个了结,你可以明天私下告诉他,以后不要写这种条子,你也没有和他交那种朋友的意思。此事不必告诉老师。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孩子情绪波动,都是因为他们遇事不知怎样想、怎样做,只有给他们出可接受的、可操作的主意,他们才能安定下来,空讲道理没有用处,批评指责更是不行。孩子只有心情好,才能学习好。希望家长都注意这个问题。家长学校讲稿:(五)家庭教育是科学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人们视为经验活动。在多数人看来,支持家庭教育活动的经验,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它通过生活中的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简单模仿、体验感悟等方式而获得;它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实现量的累积;它是在多次教子实践中不断修正经验并构筑各具特色的经验体系。所以,家庭教育者的资格,可以通过社会角色(父母)的确立而自然生成,无须经过培训、考核、任命等一系列烦琐的程序;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凭借儿时受教育的经验、自己的想像和观察,把家庭教育活动纳入正常的轨道,使其流畅地运行。于是,家庭教育陷入了一个悖论怪圈,人们既寄希望于通过教子成功来提升自身和家庭(家族)的地位,获得一种永生的幸福,却又把这种理想寄托于充满无限变数的个体经验行为中。显然,钟情于家庭教育的人们会在经验主义沼泽中愈陷愈深。在几千年的陈陈相因中,人们对此毫无觉察,反而广泛认同这种观念和活动程式,最终流变为一种普遍的模式。 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就是合理的。家庭教育终究是一门科学! 在绚丽多彩的科学大花园里,家庭教育这株含苞待放的花朵,经过几代园丁的细心呵护、精心培育,花蕾已绽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以家庭教育学科的诞生为标志,家庭教育已迈入神圣的科学殿堂,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行动,也已由经验逐步转向科学。科学的行为是理智的行为,是遵循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行为,是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行为。家庭教育伴随人类文明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几千年长盛不衰,充分说明其有存在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家庭教育发生发展的逻辑,就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就是依序展开的活动规律。尽管人们对这种逻辑、独特性和规律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但认识的幼稚,并不能成为恣意否定家庭教育科学性的理由。 科学的发育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一些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形成共识。当某领域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科学的初级形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已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遂产生科学论战。在辩论中,各个流派找到一些共同点,出现融合的趋势,于是新的规范科学得以形成。就是在这种反复中,科学水平得到提高,人类更接近真理,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事实上,正是一批不迷信于权威、不屈服于权势、不沉溺于享乐的斗士,在推动着这个过程。家庭教育成为科学,需要经历这个辩证发展过程。不过,在实用主义横行、市场经济不规范的非常时期,更需要斗士的勇气和学者的良知。 客观而论,家庭教育科学化历程才刚刚起步,理论工作者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对家庭教育行动关注不够,而广大的家长又急切需要理论来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这无形之中为经验主义泛滥开了方便之门,聪明的商人发现了蕴藏其中的无限商机。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科学是不需要包装和推销的,商业的运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当然,中国家庭教育科学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走,也需仔细审视和设计。家长学校讲稿:(六)理解孩子的自尊 人们都熟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普通的道理。可是当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把这些至理名言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想教育孩子,首先不可忘记要了解孩子。 但是,家长仅仅做到了解孩子还不够,还需要学会理解孩子。因为孩子是一个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各方面发展都尚不完善,他们和成人的想法往往十分不同;况且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所以,成人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不仅要用正确的价值尺度来要求孩子,还要学会站在科学的心理学高度去分析孩子,更要学会换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正确地理解孩子。 .引导孩子确立未来职业目标 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这句话:不论做什么事,有目标才能有动力。 但家长们会说:我天天跟孩子说必须出人头地!我的目标意识够强的了。 而老师们则会说:我连期末考多少分数都给规定出来了,这目标还不明确吗?我的目标意识可谓强矣! 如此目标教育,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 这里讲的目标是家长和教师强加于孩子的期望,而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向往。 家长望子成龙的目标往往失之太远,而教师布置的考分指标又失之太近,孩子恰恰缺乏中期目标。 家长设置的目标多数是一种身份期待(让孩子做人上人),孩子社会经验少,对此不会有多大兴趣;教师设置的目标则多数是一种任务指标,极其枯燥无味。孩子需要的是具体化的、形象化的、能震动孩子心弦的、有孩子味的行动目标。 总之,我们现在的目标教育基本上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成人一相情愿的、包办婚姻式的。我们要把它变成孩子自主自愿的、成人孩子相互协调的、自由恋爱式的目标教育。 我这里特别强调,最好早点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具体形象,吸引力和感召力远远大于概念化的考大学、当博士等目标,这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比较大。 我问过很多中小学生长大干什么,多数人都回答不知道,说明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很薄弱。我们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爱好、智力类型不予研究,对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最能实现自我、造福社会不怎么关心,这些家长关心的似乎只有一件事:提高孩子的社会地位,给大人挣脸面。难怪很多孩子现在都是在给家长学习,这是家长引导不当造成的。 怎样引导更恰当呢?比如非典时期,我的孩子看电视,对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钦佩,萌生了做白衣天使的愿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我就可以想办法结识一两个素质较高的医生作为朋友,带孩子到他们家里去做客聊天,到医院去看看他们怎样工作。我还可以事先跟他们打好招呼,让他们在和孩子的谈话中介绍一下要做一个医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而我则不去说这些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内行人说话孩子信服,很多话让别人说比家长自己说更好。这样,如果孩子真想将来当医生,他上课听讲、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医生的形象和话语就会成为他实实在在的动力,这时候上大学对他来说就不再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而变成了实现个人理想的必由之路,理想与现实挂上了钩。 即使我的孩子后来改变了理想,在改变前的这一段时间,当医生的理想也还是对他的学习起了临时发动机的作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不怕孩子理想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就怕他没有理想,就怕他的理想不具体。 有些孩子的理想属于空想,光说不练,这种情况家长不要讽刺他,而要想办法借助外力让孩子把理想落实下来。比如孩子说想当警察,你就带他去参观一下警官学校,让他自己打听一下做警察需要什么条件,这样他就不好再发空论,只好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这时他已经明白(注意,让他自己明白过来,家长不要说破),如果不干实事,只能离理想越来越远。 有的孩子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喜欢吹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家长用这种职业落实的办法,也可以使孩子清醒。比如我的孩子扬言做科学家,其实他不灵。我不生气,也不打击他,我带他去一个真正的科研单位看看,让真正的科学家向他介绍一下科学家需要的素质、科学家怎样生活,让孩子明白,自己想当科学家,怕是希望不大,于是他就会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这样反而会使他学习成绩有切实的提高。 其实,帮助孩子树立职业理想(注意:是帮助,而不是钦定)不只对他眼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作用,而且关系他一生的幸福。人如果能从事自己喜欢而擅长的工作,当然会比那些为了谋生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的人活得快乐。职业理想涉及孩子一辈子的生活质量问题,不可不重视。家长学校讲稿:课程改革,家长做些什么 我历来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两个部分,各有其效用和功能,虽然也需要相互配合,却无须纠缠太紧。学校教育应该主要由学校来完成,家长至多起些配合作用,这种作用更多地要表现在精神上的抚慰与鼓励。 现在,应试仍是教育不可缺失的功能,这种做法往往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倦与近乎本能的反抗,家长可以根据需要,做些情绪疏导工作,至于具体学业,如督促乃至帮助孩子做作业,就不一定要强求,因为家长未必具有这种能力,即使具有这种能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把家庭生活也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无疑会加剧孩子已有的紧张,弄不好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家庭本身的气氛。 那么,家长该做些什么? 家长需要的是在大的方面,对孩子予以关照与濡染。 新课程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为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更加重要的是在气氛上,也在精神上,提供给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让民主意识等现代文明渗透到日常关系的处理中,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光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做到的,还需要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素质对人生活的意义与影响,甚至比具备什么样的学历与职业更重要,幸福不是物质就能给予的,作为一种感觉,它更多地寄寓于精神。与人为善,具有同情心;既发奋向上又能随遇而安;懂得快乐地享受生活,并且有信仰。所有这些品质的养成无不与家庭教育有莫大关系,即以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而言,父母和谐的感情能让孩子体会与懂得如何建设与维护一个家庭,并拥有健康的心态。有幸在这么一种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无疑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爱情,而这是生活多么重要的内容。这些均不是学校教育能包办的。 让孩子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与对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这与课改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其目标却是一致的。 归根结底,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读书机器,而是能够创造与享受生活的人。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刻意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与时俱进。以此对照自己,我们做到了多少?家长学校讲稿:孩子有成就感,才能学习好 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 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孩子领到的学习工资。现在许多孩子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领不到工资。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地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想办法让他不断领到学习工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 表扬孩子。许多家长都不喜欢表扬孩子,他们说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据我所知,现在的孩子因为经常遭到批评轰炸,自卑者为多,真骄傲者并不多。很多孩子都爱说大话,有错不承认,报喜不报忧,专门跟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作比较,家长以为他们这是骄傲,其实非也,这是虚荣,根子是自卑。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吹牛的。他们出现这种症状主要不是因为表扬多了,而是因为恰到好处的表扬太少了。我不赞成滥用表扬,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孩子,偶尔表扬就可以了,而且要表扬到点子上,即他们确实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再表扬。至于本来就学得不好信心不足的孩子,再没有表扬,就很难鼓起勇气。这种孩子,应该适当表扬一些。 有的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吃表扬怎么办?我刚一表扬他,他就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意思是早就识破了我的机关。这种家长所犯的错误是把表扬单纯当成计策了,这是表扬的权术化。要知道表扬首先是对孩子的衷心赞美(像欣赏一个朋友那样),其次才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种策略。你把表扬看成钓考试分数的鱼钩,这种表扬不真诚,有点像圈套,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不买你的账。再有,这样的家长表扬的技巧也太少了。表扬不一定非得摆个赞美的架势,尤其不可固定模式。比如,今天孩子报告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我可以不作口头表扬,只是对他笑一笑,然后晚上吃饭多加一个他爱吃的菜。这有多么温馨!孩子肯定有成就感,得到工资了。 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依赖外部表扬推动才能努力学习,境界还是比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那可好了,那就等于他可以自己不断给自己发工资,积极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别人夸奖。当然,这种孩子永远不会是多数。人完全靠自我激励前进的确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于发现自己成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孩子达到那样的水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励,他的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能力开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会增强,此种能力在他学习成绩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越大,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越好。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 培养孩子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能力的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学会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家长学校讲稿:孩子有毅力,才能学习好 虽然兴趣的重要性无可怀疑,但是对于应试来说,孩子的意志品质却更重要。这道理很简单:考试的科目设置和题目安排是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的,考试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只能从选拔的需要出发。而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对所有的考试科目都感兴趣。不感兴趣也要学下去,还要学好,这就只好靠意志了。我们会发现,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在学习方面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他们能忍耐,能坚持,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反之,我见过很多学生,十分聪明,学习成绩却不佳,或者严重偏科,他们的问题往往出在意志上。他们怕苦,他们任性,怕苦和任性是意志薄弱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现在家长都懂得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了。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意志太重要了。意志薄弱对任何人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几乎所有违法犯罪者都是意志薄弱者,他们控制不了感情,抵挡不了诱惑。 如今孩子的意志品质总体情况令人担忧。这首先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对独生子女生活方面的溺爱和迁就,势必助长他们的任性和怕苦。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严重妨碍孩子意志品质的提高,因为意志本质上是自己管住自己,家长管得太多,他就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管住自己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过高要求也破坏孩子意志,因为意志品质只能在压力较大而不算太大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压力过大会导致放弃,意志无法发挥作用。 据此,我们建议家长把培养孩子意志品质作为一项极重要的任务,认真抓好。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要插手,更不能包办。若一时搞不清孩子能不能做到,应该让他先试一试,家长再决定帮不帮、帮到什么程度。请家长注意,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哪怕只多帮一分,都是在阻碍孩子意志力的发展。这方面家长犯的错误太多了,而自己往往并不觉察。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怕孩子受委屈,他们心软。这种心软其实是家长本人意志薄弱的表现,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可见,要想使孩子意志坚强,家长自己先要做一个理智的人、能保证自己的爱心不泛滥的人。 学会拒绝。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学会拒绝,否则就是在鼓励孩子放纵感情。这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位家长要互相通气,保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绝不可以认为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谁就是爱孩子,那样会使孩子任性的,任性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只要情况允许,最好也不要立刻满足,要让他等一些时日,让他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孩子的性子,磨他的脾气,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学会撤退。当孩子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时,家长不要硬逼他完成什么指标,要撤退。撤退不等于败退,撤退之后要想办法找内行的人看看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加以解决。明明打不胜的仗硬要打,很容易摧毁孩子的意志。 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扫地,坚持晨练,写日记,照顾邻居老人,为教室开门等等,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这种事对培养孩子意志作用很大。不过不要硬派,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下决心。中间如果孩子半途而废,家长不要发火,要再给孩子机会。培养坚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长有坚持性,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讲什么大道理。培养意志靠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总而言之,能否培养孩子毅力,这是对家长教育艺术的考验,更是对家长毅力的考验。意志坚强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毅力的孩子。家长学校讲稿:孩子有主权,才能学习好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么不知道着急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简直是给父母学习呢!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比孩子还着急,他的急你都替他着了,他还何必着急?孩子的学习,你是第一承包人,孩子反而成了第二承包人,他怎么会有自觉性呢? 孩子没有主权,是很难学习好的。 所谓有主权,指的是确实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家长只起帮助、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不搞过多干涉和指挥。也就是说,达到什么目标,考出什么成绩,时间如何安排,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因为这是他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的。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指标,都是由家长和老师下达的,你必须考多少多少分,你必须进入前几名。学习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为什么要下达任务?这样一来,孩子的感觉肯定就是在给家长打工,自己不过是实现家长伟大计划的工具而已。 学习目标应该主要由孩子自己来定。 家长一定会说:让他定,他肯定把指标定得越低越好。腾出时间来好去玩啊!这就是说,家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如果你认定孩子不可能有自觉性,你何必还埋怨孩子没有自觉性呢?他本来就不会有自觉性嘛! 如果你还承认孩子可能有自觉性,那你就应该适当监督,逐渐给孩子更大的主权。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也有惰性,这种惰性和上进心的矛盾,正是孩子的成长之歌。这个星期我懒惰了,成绩下降了,父母没有说我,但我自己觉得挺没面子的,下星期我努力了一点,情况有所好转;后来我又懒了,我又自责,后来我又努力就是在这样波浪式的前进中,我增长了意志,提高了自觉性,我学会了战胜自我!这种思考过程和斗争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家长不能替孩子增强意志,家长不能把自觉性灌输到孩子头脑中去。自觉性是在孩子头脑中,经过他自己的思想斗争逐渐生长起来的。家长的任务只是在关键处给予鼓励和帮助,只要你一干涉,他的成长过程就停止了。 失去了主权,就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剩下的就只是推一推,动一动了。所以,只要你主观地替孩子确定目标,逼孩子完成,你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不自觉性。现在大批孩子的消极被动学习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这样培养起来的。他们不做自我批评,反而把一切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不公平。 所以,急躁不得,需要等待;目光短浅不行,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一刀切不行,要尊重孩子各不相同的发展曲线;搞计划经济不行,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家长教师过分热心不行,要学会静观其变。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学习的。同样道理,学习时间如何安排,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 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放学回家立刻趴在那里写作业就高兴,如果孩子打开电视或者出去玩,家长就生气。其实孩子跟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不写完作业心里不踏实,有的孩子不先玩一会,写作业脑子就不转,他累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把写作业安排在什么时候,家长要提醒的是:你自己比较一下,安排在什么时间效率最高。 有的家长禁止孩子写作业时听音乐,理由是一心不可二用。可是孩子偏说听音乐写作业效果好。于是吵起来了,不可开交。家长说孩子不懂事,孩子说家长不讲理。这怎么办?这不难办。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写作业试一个星期,不听音乐写作业试一个星期,让孩子自己评价一下,哪个效果好,自己决定以后怎么办。但是要告诉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要负责。这不挺好嘛!也许这样一来,孩子反而自愿不听音乐了。当一个孩子真有主权的时候,他反而更冷静。给自己干活,行动往往是谨慎的,因为这涉及他的切身利益;只有给别人干活,才会胡来或者瞎凑合。 要想让孩子学习好,请给他学习的主权。给主权不是撒手不管,这个火候不好掌握,是一种艺术。家长学校讲稿:新世纪 新标准 新角色-课程改革对家长的新要求 将要实行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家长角色的转变。面对新形势,家长首先要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者。 一、参与者 新教育形态要求:家长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判断。尊重意味着必须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要学会分享,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财富,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分享,意味着家长走出自我中心,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灌入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作为参与者,家长所起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作业检查。如,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部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包括童年、西游记在内的12本外国名著和14本中国名著。学生对这些名著的通读离不开家长有计划的安排。家长的参与,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的合理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二、帮助者 这次新课程改革将使孩子们的课程变少,课本变薄,并且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和终身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教改将让孩子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考试。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自己最适合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现阶段的学生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帮助。而有些家长,把帮助理解为给孩子找老师补课、加做习题其实孩子需要的也许只不过是充足的休息而已。. 三、引导者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家长要和教师合作,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四、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变化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改变了以往由考试评价作为淘汰和选择的手段。建立起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级评价、多元评价都会被列入评价孩子的标准中。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促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形成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孩子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促进的局面。 现在有的孩子比较自私,尤其一些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总希望别人比自己差,不愿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资料不愿共享,不愿与同学合作,妒忌同学获得的好成绩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态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学习潜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同学关系淡薄,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此时,家长的促进作用相当重要,促进孩子形成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孩子培养合作精神,让孩子学会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五、氛围营造者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能够感受亲情、感受温暖。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会增强,联想会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发挥。家长能否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使孩子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家长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加重要。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没有家长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家长的角色转变的成功,也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需要新型的家长,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学生。家长学校讲稿:孩子不好好吃饭,经常挑食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经常挑食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究其根源还是怪家长的不好。孩子生下来,饿了就会吃,也无所谓挑食问题。挑食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容易患疾病。挑食或不肯好好吃饭的原因有:1、 撒娇,要引人注意。用挑食的方法引起父母和教师的注意。2、 注意力分散,无心进食或爱吃零食所致。3、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挑食会影响健康,就用强制的方法加以纠正。结果适得其反,产生逆反心理,越要他吃就越不吃。4、 家长自己有挑食习惯。往往整个家庭对某种食品都不爱吃,孩子模仿的结果。5、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挑食。孩子爱吃什么,大人就顺从地去买什么,使孩子变得很任性,时间一久就成了偏食。怎样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呢?1、要使孩子的生活有规律,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2、家长做榜样,带头吃各种食物。3、对挑食的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家长学校讲稿:孩子经常逃学怎么办?逃学首先表现在男孩子较多,他们害怕进学校、害怕回到家里。要想让孩子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让孩子在生活上、心理上稳定下来,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冷冰冰的斥责或打骂。这不仅使他感到屈辱,而且会影响他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弄得不好,会造成又一次的出走与逃学。孩子心理平静下来以后,你要从关心爱护出发,用闲谈的形式了解孩子逃学出走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1、 由于孩子害怕学习而产生逃学的现象,家长要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那些内容枯燥的课程,家长辅导时,要结合故事情节和实例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遇到困难时,要耐心指导帮助,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决心。2、 家长要帮助孩子到校上课,教师应采取热情、期待、欢迎的态度,并且说明其他同学也要这样做。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当他真正体会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和信任,集体的温暖,以及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感时,便会自觉地改正逃学旷课的不良行为。3、 加强孩子自觉纪律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所谓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4、 如果孩子由于害怕家长、老师而逃学。应采取“松弛训练”的方法来消除“恐学症”。(1) 呼吸松弛训练法:采取稳定的、缓慢的深呼吸的方法,达到消除焦虑和松弛肌肉的目的。(2) 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利用指导性短语,自我暗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3) 肌肉松弛训练法:音乐指导训练。家长学校讲稿:好动的孩子与多动症孩子有何区别一般来说,孩子活泼、好动甚至顽皮,都是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