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明代北京城的营建材料一(永乐四年秋七月)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永乐十五年春正月)壬子,平江伯陈督漕,运木赴北京。壬申,泰宁侯陈董建北京,柳开、王通副之。丙申,杂犯死罪以下囚,输作北京赎罪。(永乐十八年秋七月)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永乐十八年冬)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注释】诏:皇帝颁发的命令。漕: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等,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董:督,监督。副:辅助。材料二明永乐四年闰七月,淇国公丘福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遣工部尚书宋礼诣四川,吏部左侍郎师逵诣湖广、户部侍郎古朴诣江西,督军伐木泰宁侯陈,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作在京诸匠造备砖瓦。明永乐实录(永乐四年秋闰七月)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隶、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徐州、海州选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京听役,率半年更代,人月给米五升。其征发军之处一应差役及间办银课等项令停止。命泰宁侯陈、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造备砖、瓦,造人月给米五斗。天府广记【解读】材料一选自明史成祖本纪,反映了朱棣营建北京城和皇宫的大略经过。这两则材料都相对简单,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关于北京紫禁城的营建时间北京故宫建筑历史悠久。关于它的建成日期,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即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元旦正式迁都北京,并在三大殿举行了大典。但对于北京紫禁城的开工日期,史料记载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在明永乐五年五月开工。依据是据明史本纪,永乐四年七月诏,“明年五月间北京宫殿”。同时还派大臣到四川、江西、湖广等地采木备料,并征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军工、民工等进京听役。第二种说法是永乐十五年二月工匠正式进驻宫殿现场施工。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对于上述两种说法,目前学界各执一词,难有定论。于倬云先生持后一种说法。他认为,“紫禁城宫殿的施工是经过长期准备,周密计划,充足备料,并做出大量预制构件之后,才在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破土动工的。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施工,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竣工,其规模之大,构造之精,进度之快,却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第二,关于营建紫禁城的劳动力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营建紫禁城的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各行工匠。(2)军工,包括兵士、民夫和囚犯。工匠是技术工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行业也是“百工技艺”,因为只要有皇家的营建需要,随时都可以向全国征调。军工类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他们也是来自不同地区,大多从事壮工劳动,如搬运、烧砖、砍柴、开挖河道,等等。关于囚犯服役,即“输作工役”,即罚囚犯服劳役赎罪。这种方式在明代很普遍,明初规定,除立决死囚外,其他囚犯都要服劳役,明初营建工程繁重,所以囚犯“输作工役”现象很普遍。【注释】诸色匠作:色:种类,品类;匠作:泛指手工业艺人。“诸色匠作”指各行业的手工业艺人。布政司:官署名。明代在全国设十三个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行政长官。清代改为总督、巡抚的下属官员,掌管一省的财赋与民政,俗称藩司、藩台。造人:这里指做工的人。2北京故宫营建的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永乐开创时期这个时期结合营建都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南拓,并完成北京城墙的修建,确定了整个皇宫的规模和座落。皇城的范围就是这一时期所规划并完成它的布局。整个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备料,营建西宫;后一阶段是正式营建北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工程量最为浩大。(2)第二时期正统完成时期这个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天顺是正统的复辟,都是朱祁镇作皇帝。景泰的七年是他弟弟朱祁钰当政。这一时期是明代开国后初步稳定和兴盛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较前有所丰裕。北京城建中,如各城门的瓮城、天、地、日、月等坛,是在这个时期最后完成。皇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史书记载说,(明北京都城和皇宫)始建于永乐年,而于正统朝完成。(3)第三时期嘉靖扩建时期嘉靖朝是盛明时期,嘉靖皇帝在位达45年之久。这一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北京前三门外已形成繁盛的商业区,京都居民越来越稠密。由于治安上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加筑外罗城,由于工程浩大只筑成“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周围二十八里,共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清代改广安门)以及东便门、西便门。并在景山西建一座大高玄殿。(4)第四时期明末衰落时期从万历朝到明亡,经嘉(靖)、隆(庆)、万(历)的盛世而衰的迹象越加明显。官僚集团的腐朽、宦官外戚的干政、东北满族的兴起,各地农民起义烽起不断这些都成为明朝岌岌可危的局势。明政府仍然进行无穷尽的横征暴敛,却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了。单士元:故宫史话【注释】明代自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北京城和皇宫,直到明末,可以说是陆续不断地在建设。单士元先生把这一漫长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从中可见这一浩大工程营建之艰辛。另外,清朝统治者入主紫禁城后,也进行过一些修造工作,对紫禁城改动较大的是在乾隆朝时期,如他改建了宁寿宫区域,作为退位为太上皇的寝宫,其型制等仿照中轴线上的三大殿,被称为“小紫禁城”,其中有景色秀美绮丽的乾隆花园,以及畅音阁大戏台等。3紫禁城北京历史上第四座宫殿建筑群北平之宫阙自辽始。辽宫址在皇城西南隅,殿之著者曰洪武(辽正殿)。继辽者曰金,金宫址在广宁右安门外,殿之著者曰大安(金正殿),曰仁政,曰寿康。继金者曰元,元宫址在西苑及旁近大高玄殿、光明殿诸处,殿之著者曰大明(元正殿),曰拿头;宫之著者曰延春,曰清寒,曰长春。大率规模简隘,体制未备。至明永乐,仿金陵宫制,于元旧宫迤东建造宫阙,汰秦汉隋唐之侈,革辽金元之陋,雄伟阔大,巍巍乎莫之与京。李闯之乱,颇遭焚毁。清入关修葺而居,沿袭而用,宫史之乘,佥称沿明之旧,然一为衡校,则有异同。明极其侈,清顺治、康熙矫之以俭,仅择明宫殿门宇缮饰而处,苟美苟完,不事炫耀。其间稍有改弦更张,亦复费祛其奢,而料取其仆。迨乾隆朝,四海晏然,土木丹青,穷极宏丽矣。嘉、道以降,鲜有兴筑,甚有空闲不用,毁圮不修者。此沿袭宫殿之制而有所损益者也。清宫述闻卷一【解读】北京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在历史上,它曾是多个朝代或政权的首都(辽为陪都)。所以,北京地区的皇宫建筑也不是从明代才有的。在明以前,在北京地区至少曾有过辽、金、元三个完整的皇宫建筑群,并且据史载它们的规模都不小。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国都是在辽代。北京在辽代称为南京。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定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在辽占领幽州后,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据辽史地理志:当时的北京城“城方三十六里”,高三丈,厚一丈五尺,上设敌楼,规模宏大,共有八个城门,皇宫位于城的西南面,地点约相当于今天北京的广安门一带。辽代的北京城十分繁盛热闹,城内的宫殿民宅及集市布置井然有序,在店铺集中的地区,游人如织,贸易频繁。12世纪的时候,辽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灭,金朝也定都北京,称为中都。经过辽末战乱,辽南京城也已经几乎被损毁殆尽,于是,金海陵下令在北京营建新都城。史载,这次营建工程浩大,“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历时三年,金中都建成,都城“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金中都大体位于现在北京的宣武区一带,城市规模比辽要大。金中都内的皇宫是仿照北宋的汴梁城修造,当时为此倾尽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也是非常的豪华富丽。元代也在北京建都,称为大都。元大都新城和元代皇宫是元世祖忽必烈时营建的。金中都在金末遭到蒙古骑兵的焚掠,皇宫已化为一片瓦砾。元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加上为利用高粱河的水源作为漕运,就在原金中都的东北郊重建了一座新城,元大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重,规模大大超过金中都,其东西城的位置分别相当于今北京东西城的旧址,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街一带,北城墙则在今北京德胜门和安定门外,那里还残留着元代土城墙的遗迹(今已修为“元大都遗址公园”)。元代的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即今天北海琼华岛的前身),修造了大明宫(今紫禁城北面)、隆福宫、兴圣宫(今北海西侧),形成三宫鼎立的格局。元大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都市,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亲眼见证了大都的繁华和元皇宫的雄伟富丽,在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汗八里”(即当时的大都)和元代皇宫作了许多具体的描述,读后使人觉得大都宛如“人间仙境”,因此,这本书也是促成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发现新航路到东方探求财富的因素之一。马可波罗行记说,元大都“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顶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子此者。”“宫顶之高,宫墙及房壁满涂金银,并绘龙、兽、鸟、骑士形象及其他数物于其上。屋顶之天花板亦涂金银及绘画外无他物。”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繁华富庶的描述在欧洲造成了强烈的反响,教会认为他的书是凭空杜撰的,在他临终前,神父要他忏悔,承认书中说的全是谎话,但马可波罗含着泪说:“上帝知道,我所说的连我看到的一半还不到。”马可波罗行记的描述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窥见大都及元皇宫的壮丽和富庶。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营建起来的。1368年,明代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占大都,结束了元代统治,大都被改成北平。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把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和新皇宫,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故宫就是当年营建的,而元代的隆福、兴圣二宫先后被改建成西苑,即今北海、中海一带。1644年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闯王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北上,攻占了北京,明代末帝崇祯看到大势已去,就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李自成在紫禁城里武英殿登基,宣布建立大顺政权。几十天后,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北京,并最终打败李自成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清承明制”,清军入关后,也把北京作为首都,以紫禁城作为皇宫,从而使这座壮美的大建筑群得以保存下来。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功能被废止。1912年,清帝逊位,依据当时民国政府颁布的皇室优待条例,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家眷仍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北半部的内廷。1914年,紫禁城外朝部分被改为“古物陈列所”。1924年11月,溥仪及其家眷被迫迁出紫禁城。1925年10月,在紫禁城的内廷部分成立故宫博物院。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从此以后,紫禁城的功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古代宫殿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北京作为自辽之后的历代皇都,见证了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我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紫禁城也被建设成了一个庞大、丰富的博物院,其中蕴涵的建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无穷无尽。北京故宫是世界的奇迹,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永远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注释】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角楼,泛指帝王的住所。隅:角落。著:著述,撰写。西苑: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在紫禁城西,故名。率:大都。隘:窄,小。金陵:今南京,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于北京。迤:斜行,地势斜着延伸。汰:淘汰。李闯之乱,颇遭焚毁:指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称之为“乱”是封建史家对农民起义的诬蔑。文中说李自成起义使北京紫禁城“颇遭焚毁”,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单士元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封建统治者对明末农民起义的诬蔑,经考证和研究,李自成入住北京紫禁城后并没有对其毁损。葺:用茅草盖屋,引申为修补房屋。乘:春秋时晋国的一本史书叫乘,后“乘”成为记载的通称。常称一般史书为“史乘”。佥:音,全,都。矫:揉曲使直,引申为纠正。缮:使完善、完备。苟:姑且,暂且。费:费用。4营建故宫的著名匠师 (正统五年)十月,赐太监阮安、僧保金银丝钞,都督同知沈清封修武伯,工部尚书吴中加少师,太仆少卿冯春、杨青俱升工部左侍郎。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明英宗实录 三殿规制,自宣德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竟不失尺寸。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明世庙余识录 阮安,交趾人,一名阿留,刻有营建记。春明梦余录 这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在1420年建成,经历了明清二十四个皇帝,他们的名字都写在史册里。可是在修建这座宫殿时,大批工匠和壮丁付出辛勤劳动、智慧和血汗,甚至牺牲了生命,却湮没无闻了。现在只能在某些文献上还可以零星查到几位哲匠工人在受到封建皇帝的赏识而得到一官半职的匠师的名字,如:明朝的杨青,瓦工,永乐朝在京师营造宫殿;蒯福,木工,永乐朝营建北京宫殿;蒯祥,木工,永乐、正统两朝营建北京宫殿;蔡信,工艺,永乐朝营建北京宫殿;蒯义,木工,永乐朝营建宫殿;蒯纲,木工,永乐朝营建宫殿;陆祥,石工,宣德朝营建宫殿;徐杲,木工,嘉靖朝营建三殿;郭文英,木工;赵德秀,木工;冯巧,木工;清朝的梁九,木工;雷发达,木工出身,康熙朝参与宫殿和园林等建筑图样的设计。子孙继承其事业,他的一家有“样式雷”之称。单士元:故宫史话【解读】北京故宫在明清两代修造时都征调了全国著名的能工巧匠,有的甚至是外国的匠师,(如材料中提到的阮安就是越南人。)他们各有所长,技艺娴熟、高超,为营造皇宫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这些匠师的技艺及生平,史料中鲜有记载,所以,我们今天也只能从一些零星的史料中获得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匠师的简单情况。例如,冯巧是明末著名的木工,他技术高超,从万历到崇祯末年多次负责宫殿营造。他发现年青的木工梁九勤奋好学,于是就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给梁九,并启发梁九“以寸准尺”,即通过模型设计的方法指导施工。冯巧死后,梁九接替他到工部任职。清代初年,宫廷内的重要工程都是由梁九负责的。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被焚毁后的重建工作就是由年迈的梁九主持的。动工之前,他用十分之一的比例(即以寸准尺)制作了太和殿的木模型,其造型、结构及装修等都一如实物,这项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的技术也被人们誉为绝技。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就是三百多年前梁九的杰作。关于瓦工杨青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杨青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工匠,名叫杨阿孙。有一天明永乐皇帝偶然发现宫殿新粉刷的墙壁上有好像异彩的遗迹,这是蜗牛爬行的痕迹。当时永乐帝好奇地问左右侍从,这是为什么?这时正在做工的杨阿孙如实地回答了皇帝的疑问。永乐帝随即问到了他的名字,当得知阿孙是乳名时,就笑着说,现在正是杨柳发青的季节,你就叫杨青吧。后来,杨青也由于出色的技艺得到了工部左侍郎的高官。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人很多都是“家传”的手艺,即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沿。当时紫禁城的许多匠师也是这样,如明代的木工蒯祥、石工陆祥等,他们都是从小随父辈学艺,在工地上锻炼成才的。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雷式家族,即样式雷。清代初年,雷发宣、雷发达以木工身份到北京服役。由于技术精湛被征召修建皇宫。其中,雷发达在实践中创造出用草纸板烫制模型小样的方法,简称“烫样”。在施工之前,他先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的比例,制作出烫样呈送给上级审定。由于他的烫样制作简便,而且如实物一样逼真精确,所以也成为一种“绝活”。由于雷发达主管的设计机构称为“样房”,所以,他的这种技艺被称为“样式雷”。据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在重修太和殿时,有一天举行上梁典礼,康熙皇帝亲临现场,并焚香礼拜。但事不凑巧,当大梁吊到高空准备入榫时却与预制的榫卯不合。当时管理工程的大臣惊恐失措,担心皇帝怪罪。就在这紧急时刻,年过半百的雷发达挺身而出,穿上官服,攀上高空,骑在梁上,手起斧落,瞬间梁木顺利入位,典礼遂告按时完成。他的精湛技艺博得了皇帝的赞赏,当即“敕封”他为工部营缮所的长班(即技术领导),令其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故此后,有了“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的说法。样式雷的烫样技术共传七世,在清代独树一帜,从雷发达起直到光绪三十五年(1909),其间凡是宫廷建筑设计图样都由雷氏家族负责。雷发达的儿子在承德避暑山庄的设计中,其孙子在圆明园的设计中都担当重任。由于我国古代在宫殿建筑设计方面的史料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所以,现在,保存的一部分样式雷的“烫样”就成为了解、研究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注释】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统是明英宗的年号。:音,指苎麻纤维织的布。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6年在位。交趾:古地名,本指五岭以南一带的地方,汉置交趾郡,古人相传当地人卧时头外向,足在内而相交,故称交趾。5午门材料一刑制有创之自明而为前代所未有者,廷杖与东西两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也。是二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举朝野之命,一听于武夫、宦竖之手,可叹也!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杖者舒芬、黄巩下百三十人,死者陆宸等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聚哭左顺门,帝大怒,杖五品以下丰熙等一百三十有四人,死者王思等十七人。于时裹疮吮血,填满犴狴,此其最酷者矣。杖之三,则喝令著实打;或伺上意不测,曰用心打,则囚无生理矣。明史刑法志材料二午门廷杖,司礼监、锦衣卫使分坐左右。列校行杖之重轻,匪独察二人之语言辨其颜色也。黠者每视其足,足如箕张,则囚可生;尖一敛,则囚无生理矣。闻诸恶少年习行杖时,先缚草为二人,一置砖于中,一纸裹其外,俱以衣覆之,杖置砖者视之若轻,徐解而观,则砖都裂,杖纸裹者视之极重,而纸无分,能如是则入选。以朝臣之死生,恣阉竖武夫之喜怒,真可叹息痛恨也。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三引查浦辑闻【解读】“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在生活中流传很广,这种说法并不真实。但明代确实有一种严厉的刑罚廷杖是在午门前实施的。明太祖奉行“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所以明代的刑律较历代更为严苛,材料中说,明代首创廷杖,东西厂、锦衣卫等刑罚与专制机构,并由太监、武夫等执掌。明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大臣舒芬、黄巩等大臣群起反对,结果这一百多位大臣都被廷杖,其中当场打死了11人。嘉靖皇帝更甚前者。嘉靖三年,皇帝和大臣发生激烈冲突,结果一百三十多人被处廷杖,结果17人被活活打死。这件事的起因是:嘉靖皇帝当初登上皇位时只是先帝明武宗的侄子。嘉靖当上皇帝后,就要追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当时200多名官员,聚集在左顺门(在太和门广场东侧)外,“哭谏”皇帝收回成命。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事件。结果,皇帝勃然大怒,于是制造了上述那场惨案。据说,当时的廷杖分“着实打”和“用心打”两种打法,全凭皇帝的旨意决定。如皇帝下令“用心打”,一般都无生还可能。而“着实打”时,被打的人往往还可拣回一条性命。材料二叙述了明代司礼监、锦衣卫滥用刑罚及行刑之残酷,反映明代专制统治的黑暗。【注释】廷杖:在朝廷上杖打大臣。汉明帝、隋文帝、唐玄宗等都有廷杖大臣的事。明代最为盛行,不少大臣被打死,行刑地点在紫禁城的午门广场。东西两厂:东厂和西厂,二者都是官署名。明代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设的特务机构,由宦官提督。锦衣卫:明代护卫皇宫亲军。明太祖时始设,权力极大,兼理侦察、逮捕、审讯之事,也是明代的一个特务机构。丽:附着。宦竖:指太监。正德十四年:公元1520年。嘉靖三年:公元1525年。犴狴:音,。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这里借指监狱。匪: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人,这里特指执行廷杖刑罚的人。鞞:音,刀鞘。恣:听凭,任凭。阉竖:对宦官的贱称。6疏朗雄伟的三大殿材料一享有盛誉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培根赞誉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从永定门直到前门一路上建筑低矮、质朴,色彩简单、素净,经过前门后,一层层空间,逐渐推向高潮,等见到古老皇宫的主要建筑物太和殿时,我不禁赞叹不已,“太了不起了。”我发现太和殿作为建筑本身并不高大。西方宫殿的体量远比它要大的多,可是太和殿为什么感到如此雄伟、壮观呢?从这里我领悟了一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在于事先空间序列的渲染和感受。我运用在中国学到的这些原则来处理费城的规划,取得了成功。”中国古建筑之美宫殿建筑末代皇都材料二长长的中轴线空间序列,其实是为太和殿创造的建筑环境,说明古典建筑十分注意个体建筑和环境的密切结合,正因为有了环境的渲染衬托,太和殿才能拥有现在的磅礴气势,如果把太和殿单独放在另一空间,它只不过是一个宏大的建筑而已;紫禁城如果没有以三大殿组成的轴线及高潮,也将是一片松散无中心的建筑群。这里不妨借用在它建成五百多年后,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一段话“流水别墅缺少了它周围环境则是一幢不完美的建筑,这一环境是构成较大总体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片断,脱离了这一环境它将变得毫无意义。”仅仅是借用,因为中国宫殿和流水别墅建筑及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里也无心把中国宫殿去和近代建筑并论比较,只是认为这段话也很能说明太和殿及轴线空间序列的关系。茹兢华、田贵生太和殿总平面布局和中轴线设计材料三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其形象、轮廓、色彩和装饰艺术,更重要的在于蕴于其中的比例。一座建筑的三度空间尺度与各部分的比例决定了该建筑的自身美,几幢建筑组合为庭院,更要注意互相配合的空间尺度。当人们进入午门之后,感到所处的空间有个突然奇异的变化,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有威严雄壮之貌。其空间变化的主要手段便是运用数学的比例与几何形状的变化而取得艺术效果的。端门与午门之间的平面尺度为纵深350米,街宽110米,形成13的窄长形御街;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仅130米,但宽度为200米,形成宽阔形的平面;况且庭院长宽之比为130200=065,也是面积中最美的比值,与近代所用的黄金分割率十分接近。为了显示庭院的疏朗宽阔,且不使两庑过于低矮,将两庑的台基相应地增高为243米,使脊高程达到1071米,为庭院宽度的54%。这个巧而得体的尺度,既不使两点的对景过于低矮不衬,又不超过主体太和门的尺度,取得了庭院广阔疏朗的效果。艺术上常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显示主体的宏伟。但陪衬与主体之间也有和谐问题,主次之间虽有尺度上、装饰上的差别,但是相差不能过于悬殊。因为陪衬建筑的高低、优劣也影响主体的气魄,从古建制度上看其差别只有二至三等的幅度。譬如和玺彩画的正殿,则陪衬以点金的配殿。尺度上的比例关系更为重要。太和殿的庭院里,为了体现其宫殿的核心地位,不同于前庭疏朗开阔的广场气氛,而是呈现至高无上的大朝气氛,其两厢耸立着庑殿顶的阁文楼和武楼。在两厢使用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庑殿顶的建筑,恐怕是孤例。其高度与庭院宽度比值为23820012%。但它的高度比太和殿的通高还低1125米,只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68%。太和殿宏伟壮丽的气氛是与周围环境的陪衬分不开的。其艺术上的奥妙即在于数学渗透在建筑艺术之中,形成了优美的权衡比例。在设计太和殿时,不仅重视三台和周围环境的烘托艺术,而且还考虑远自三里之外大明门的尺度与背后万岁山的尺度关系。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奇妙的数字关系,就是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整个作品的0618部位上效果最好,现在称为黄金分割线。宫殿的设计者为什么把大明门放在离紫禁城如此遥远的地方,甚至不惜拆迁北京的南面城墙呢?过去我们只知道是为了延长宫殿的序幕,但具体尺度应该多少,这个艺术问题要靠数学比例来解答。从大明门到万岁山(景山)的总长度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 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1504 525=0618,正与黄金分割线的比值相同!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中运用数学的娴熟和巧妙。于倬云:紫禁城始建经略与明代建筑考【解读】太和殿的“壮美”,不全在于它单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周围环境的衬托及科学合理的布局,都是成功营造太和殿建筑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太和殿自身高度为2693米,也就是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八、九层的楼房,西方的宫殿、教堂等建筑很多都比它高大得多。那太和殿独有的那种威慑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呢?这就显现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过人之处充分利用周围环境,通过多个单体建筑在空间远近开合、建筑体形方面的起伏跌宕,造成了气势抑扬顿挫、节奏丰富多变的效果,这就是中国宫殿建筑群所创造的整体美丽和整体震慑力,这也是理解故宫建筑的精华所在。就以太和殿为例,尽管它是宫中面积最大、高度最高、装饰最豪华的殿堂,但假如没有殿前一系列庭院、门庑的导引,没有“三台”的衬托,太和殿的建筑艺术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中国古代建筑善于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把众多的单体建筑营造成一个“和谐、壮观”的建筑群,这正是故宫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谈到北京宫殿时说,北京的故宫跟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正好相反,例如凡尔赛宫,其“开放的视点是完全集中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是与城市分隔开来的。”而中国的宫殿把各个单体建筑“注入了一种融汇的趣味”,从而使“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他认为,中国的宫殿建筑在整体形势上已经形成了“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正是如此,明代营建紫禁城时也确实是要贯彻“皇权一统,君权至上”思想的。所以,紫禁城的布局与北京城的布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都是为皇权政治服务的。这也是老北京城建筑布局的独特之处,这一特点我们一定要珍惜和保护。材料三分析了太和殿在建筑上的科学之处,如运用黄金分割率等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营造了太和殿的建筑之美,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师高超的技艺。太和殿作为“金鸾宝殿”,在古代的使用频率是很低的,只有每年固定的几次大典才会启用太和殿,但庆典的规模却异乎寻常的隆重铺张。例如皇帝每年到天坛“祭天”,参加人数达万人以上,走之前在太和殿举行仪式,仪仗队可以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外。另外其他一些礼仪也十分繁琐铺张,比如在太和殿广场上要陈列卤簿和官员品级山图,文武官员要按照文东武西的规则按品级秩序排列成行,面向皇帝宝座跪拜及行三跪九叩礼。朝廷时殿廊下设中和韶乐,大朝门设丹陛大乐,太和殿前的铜龟、铜鹤及大香炉内都会点燃香檀木,香烟袅袅,钟磬齐鸣,场面非常壮观。【注释】明代紫禁城符合古代宫殿“三朝五门”之制,在太和殿前由南向北依次设置大明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端门、午门及奉天门(今太和门)。和玺彩画:古代建筑装饰中规格最高的彩画,在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如:太和殿、皇极殿、乾清宫)中使用。万岁山:即景山,又叫煤山。内廷中发生的几则历史故事7南书房大内南书房在乾清门内西廊下,内直翰林官居之,其出入皆奉旨,由某门侍卫某人导引伴送。清宫述闻卷四引分甘余话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清宫述闻卷四引南亭笔记【解读】康熙帝是中国古代一位勤勉、有为的帝王,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这里选的是少年康熙在南书房智擒鳌拜的故事。康熙年仅8岁继皇位,当时的朝政大权掌握在鳌拜之手。鳌拜是顺治帝指定的顾命辅政大臣,在清初也战功卓著。他看到皇帝年幼,朝中大臣又多软弱可欺,于是日益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康熙对鳌拜的种种逆行越来越不满,于是他下决心除掉鳌拜,但是这又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来鳌拜身怀武艺,是满族贵族中有名的“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二来满朝文武大臣多为鳌拜亲信或臣服于他的威势。康熙皇帝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这件事,当时的形势已很紧张,鳌拜也有谋刺皇帝的意图。于是,康熙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召集一批健壮的少年整天在宫里陪他玩布库戏(一种满族、蒙古族中很流行的摔跤),鳌拜看到小皇帝如此贪玩,更加不把他放在眼里。一天,康熙召鳌拜到南书房讲书,康熙设计给鳌拜坐了一把断了腿的椅子,然后给鳌拜端上来一碗特别烫手的茶碗,并乘其不备,把鳌拜摁倒在地,还没等鳌拜明白是怎么回事,左右侍从也将他绑住。之后,康熙严厉列数了鳌拜的种种罪状,考虑到他曾对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宣布将鳌拜终生圈禁。当年,康熙才14岁,真是“少年英才”啊。此外,康熙帝一生孜孜以学,他曾在南书房向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学习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注释】大内:旧时指皇宫。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遴选。茗:原指某种茶叶,今泛指喝的茶。交部论如律:把(鳌拜)交付给刑部,按大清律论罪。8储秀宫宫前体和殿,光绪后妃被选于此。据旧宫监唐冠卿言,光绪十三年冬,慈禧太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少女进内,依次排列,与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都统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姊妹)。当时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绿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太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时,即将如意授与德宗,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令其自选。德宗乃持如意趋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将如意授首列者。太后以德宗意在德馨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与末列者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清宫述闻卷五【解读】这是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选皇后的故事,表现了慈禧太后在清末的专制独裁。当年光绪17岁,慈禧在体和殿主持了为光绪选皇后和妃子的仪式。当时候选人共5位,都是满族高官的女儿,为首的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即慈禧太后的侄女),其次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再次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当时,光绪帝本来是看中了德馨的女儿,在他正要递出中选皇后的证物如意时,却被慈禧喊住,慈禧努嘴示意光绪把桂祥之女,即自己的侄女选为皇后。光绪只得遵命执行。由于慈禧看出光绪看中了德馨的女儿,唯恐选了她们为妃嫔,将来会对自己的侄女(即后来的隆裕太后)造成夺宠之忧,于是就不让光绪再选,匆匆命公主将荷包递给长叙的两个女儿(即后来的珍妃和嫤妃)。这就是由慈禧主导的光绪选后事件。光绪身为“一国之君”,甚至连自己的终生大事都做不了主,足见其是一个“傀儡”皇帝。后来,光绪与被“选”的隆裕皇后的婚姻也不幸福。【注释】宫:指储秀宫,清末,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旧宫监:指原清宫内的太监。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德宗:指光绪皇帝。体和殿:清代建筑,在储秀宫正南方,慈禧太后住在储秀宫时,体和殿是她吃饭的地方。太后:指慈禧太后。福晋:满语,指亲王、郡王等的妻子。命妇:即诰命夫人,封建时代受过封号的妇女。如意:一名象征吉祥的器物,用玉、竹、骨等制成,头呈灵芝形,柄微曲,供赏玩。皇爸爸:光绪对慈禧的称呼。荷包:随身携带、装零钱和零星东西的小包。清例,选中妃嫔的被赠予荷包。9乾清宫明代乾清宫后暖阁凡九间,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十七张,天子随时居寝,制度殊异。明光宗崩,李选侍居乾清宫,诸内臣教选侍矫遗诏,母天下;以左光斗等疏争,选侍不得已而出,熹宗还乾清宫守丧。清宫述闻卷四【解读】乾清宫是皇帝日常施政和寝居之所,是内廷最重要的殿堂。可在明朝历史上却有“多事乾清宫”的说法。因为明代中后期政治混乱,如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明代晚期有名的“明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其中,红丸和移宫两案就发生在乾清宫。乾清宫后面的寝室布置很特殊,它被分隔为上下两层,共有9间房,27张床,皇帝每天要睡哪张床,一般人无从知晓。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范刺客。但即使这样,由于明代中后期皇室腐败,后宫女子的反抗压迫事件屡次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就在嘉靖皇帝熟睡之际,宫女杨金英、张金莲等十几个人悄悄摸到嘉靖皇帝床前,准备用绳子将皇帝勒死。可是由于紧张、慌乱,领头的杨金英误把绳套栓成了死结,眼看大事不济,有个胆小怕事的宫女张金莲怕事情败露,就临阵脱逃,跑去报告了皇后。结果,宫女们最终功亏一篑,杨金英等十多人全部被凌迟处死,连告密的张金莲也没有放过。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所以历史上称为“壬寅宫变”。此后的嘉靖皇帝虽然逃过一死,但也被吓破了胆,以后二十二年都不敢再回乾清宫,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病危才再次回到乾清宫,但当天就一命呜呼了。这件事之后四十多年,乾清宫又为争夺权位发生了“红丸”和“移宫”两案。红丸案:明朝万历皇帝死后,其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末的泰昌帝,住在乾清宫。他也是一个生活靡烂腐朽的皇帝,登极不久,就得了重病,有一个鸿胪寺的官员李可灼进奉了两粒“红粉仙丹”,结果,泰昌帝吃了以后就死在了乾清宫,其时他才坐了一个月的皇帝。此事发生后朝野哗然,朝中党派藉此相互攻诘,这就是“红丸案”。移宫案。移宫案和红丸案是相继发生的。泰昌帝在位时宠爱一名妃子李氏,临终前要封她为皇贵妃,但是由于当时李氏的名位很低,只为选侍,就是比妃嫔还低一级,泰昌帝说李选侍抚养皇长子有功,应封为皇贵妃。泰昌帝死后,李选侍本应迁往其他后宫,然而她却野心很大,认为皇贵妃地位也低,想当皇后,于是挟持即将继位的皇长子朱由校仍然住在乾清宫里。这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众大臣多次上疏,坚持要李选侍移出乾清宫,最后李选侍被迫移往外东路的仁寿殿,这就是明代的“移宫案”,它实质上也是朝廷内的一次党派之争。【注释】暖阁:旧时为了设炉取暖在大屋子里隔出来的小房间。光宗:朱常洛,即明代泰昌帝,1620年即皇帝位,在位一个月就病死了。选侍:明代称被选入宫的侍女为选侍。矫:假托。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此用作动词,是上疏的意思。熹宗:朱由校,明代天启皇帝,16211628年在位。藏品丰富的文物宝库10皇宫中的档案库与清朝军机处的档案 内阁大库藏历代册籍,并封贮存案之件。汉票签之内外纪,则具载百余年诏令,陈奏事宜。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见一字者。故中书品秩虽卑,实可练习政体。清宫述闻卷三引茶余客话 堂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以备轮日进呈御览。又书籍、表章库皆在其内。清宫述闻卷三引国朝宫史续编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郭沫若,转引自刘子扬,朱金甫,李鹏年:故宫明清档案概论【解读】明朝和清初,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称为内阁,它也设置在紫禁城里。当时,全国各地要奏报给皇帝的奏折等文书均要通过内阁转进;同时,皇帝下达的政令等也由内阁拟定并发布全国各地施行。所以,由于职掌的关系,内阁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历朝的档案史料,现在故宫里还存有两个大库,即红本库(俗称西库)和实录库(俗称东库,全称为实录表章库),两库总称内阁大库。内阁大库保存着从15世纪到清朝灭亡的大量档案史料,主要包括揭贴(公开文书的一种)、史书、起居注、实录等。清代另一个存贮档案的机构是军机处。自雍正帝建立军机处以来,它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内阁,成为清代中央政府军事、行政枢密重地。军机处办公条件简陋,但地位重要,它对皇帝直接负责,皇帝下发的文书及各地臣工呈送给皇帝的文书都要由军机处负责传递。但事实上,军机处只相当于皇帝的一个高级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并没有实权,他们只是“跪受”皇帝旨意,负责承上启下的高级传达员,专制大权操掌在皇帝一人之手。当时,皇帝下达给各地的文书,以及各地呈送并由皇帝本批(皇帝亲自批)的奏折在传达各地之前,军机处都要照抄一份保存起来。所以,和内阁大库一样,军机处也留存了大量的档案文书,它们包括从清朝雍正初年至清朝灭亡的大量档案史料,时间跨越180多年。陈垣先生说,档案“便是未成书册的史料”。内阁大库和军机处档案为今天研究明清两代历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王国维先生曾把它们与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并称为民国三大发现。郭沫若先生也把保存它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部称为“近代史的宝库”。内阁大库的档案材料也历经风险,民国初年,由于保管不当,其中有八千麻袋曾被当作废纸卖去。郭老的那首诗是题送给今天专门收藏内阁大库和军机处档案的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的。它一方面称赞了明清档案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人们用好这部分珍贵的史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注释】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部员:指封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中书:官名。明清时设有内阁中书或中书科中书,掌管书写机密文书。红本:明清各省督抚镇按及各部院之题本经内阁票拟题进呈奉旨后,交内阁用红笔照书于本之上角,因称红本。实录: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11紫禁城里的图书馆明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本,目录九百本。当时贮于文楼,复重录一部,亦藏大内;国朝移于翰林院,今移贮于文华殿。清宫述闻卷三引养吉斋丛录乾隆三十九年,建文渊阁于文华殿之后,藏钦定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每岁御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阁制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清宫述闻卷三引会典事例【解读】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懂得“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道理,因此为巩固统治,他们往往在皇宫设立专门的藏书机构,收藏、编修文献典籍。在明清紫禁城里也有类似专门的藏书殿堂,我们可以称它们为“皇宫中的图书馆”。在明代,北京皇宫里有文楼和文渊阁用于存贮图书。明初永乐年间曾官修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共有22 937卷,11 095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明代时,这部书存放在文楼,清朝时则把它们移存到紫禁城外的翰林院。不幸的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外国列强两次侵入北京,到处烧杀劫掠,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也在战乱中被焚毁抢掠,许多卷册也在这次浩劫后流散世界各地,目前在国内只有百数十册留存。1951年至1956年间,前苏联政府曾把沙俄军队抢走的数十册永乐大典归还我国。【注释】大内:旧时指皇宫。国朝:这里指清朝。翰林院:官署名。唐初设置,为文学技艺,以及医卜技术方士僧道等人待诏之处,后也负责起草诏书等文字。宋代称翰林学士院,下设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也负责起草诏书圣旨。明代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清代翰林院掌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讲授经史,草拟有关典章制度的文件。勅:皇帝的诏令。经筵:宋代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自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至崇政殿说书皆得充任讲官。其他官员亦有兼任之者。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见宋史职官志二。元、明、清三代仍有之。鄞县:地名,在浙江省东部。天一阁:明代兵部侍郎范钦的藏书楼,为木构二层楼房,位置在浙江省宁波市城西,建于明嘉靖年间,藏书丰富,多为明代刻本和抄本,是研究明史的珍贵文献。因易经有“天一生水”的说法,故名“天一阁”,寓意防火。文渊阁清军入关后,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巩固政权,一方面推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为显示自己“稽古右文”统一天下,从顺治至乾隆朝都曾积极进行图书编篡、刻印工作,从而在有清一代开创了一个中国古代图书编篡的高峰期,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康雍时期修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由于这两部书都是由皇帝挂名编修,故在其名称前常被冠以“钦定”二字。古今图书集成全书1万卷,分为六汇卷,共计6 190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部类书,被外国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居世界百科全书之冠。此书不仅在组织体系和编排体例上超过前代,而且书中还附有许多精美的插图,便于阅读。古今图书集成从康熙年间开始编修,直至雍正初年才最后完成,并在雍正四年(1726年)第一次用铜活字排印,在皇宫里的武英殿印制,所以,也被称为“殿版”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手抄本丛书。清乾隆皇帝时广泛收集全国遗书,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重要遗籍,用了10年时间(17721782年)编成了这部大丛书,共有三万六千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这部书由当时工于书法的人用工整的字体缮写,用上等开花纸画着朱丝栏,外表装祯精美。当时一共缮录了七部,分别存贮在“宫廷内阁”和“南三阁”,即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行宫的文津阁、盛京(今辽宁沈阳)的文溯阁、江苏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浙江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渊阁。在四库全书刚开始编修时,乾隆皇帝就考虑到它的存贮事宜,据文渊阁记载,乾隆认为“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驻马店市正阳县县管国有企业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南昌民航空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面向社会招收劳务派遣制员工汽车驾驶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直属库工作人员招聘3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平阳县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房开公司公开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山西地质集团校园招聘30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建筑地勘中心陕西总队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东营众邦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工智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 视频监控调取记录表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统
- 教研活动: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可修改
- SF-三福的历史与文化 v2.0
- 幼儿园故事《小红帽》PPT模板
- GB/T 6723-2017通用冷弯开口型钢
- GB/T 4456-2008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 葫芦丝(初学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