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1页
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2页
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3页
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4页
高三历史专题史:中国古代经济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重庆市云阳中学肖文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它兴于商 盛行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是国有制度的典型特征 2 封建土地所有制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第一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第二 封建土地国有制 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 屯田制及均田制 王田制 王莽改制时实行 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古已有之 汉代实行过 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 曹操的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 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后来 金朝 元朝 明朝都实行过 均田制 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 它始于北魏 隋 唐两朝相继沿袭 而且还被日本借鉴 吸取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又一定程度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第三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 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1 初税亩 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 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 按田亩收税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2 编户齐民 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 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 徭役 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 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 调 服徭役 兵役 隋朝沿用 二 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4 租庸调制 隋 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 调是人头税 庸是指纳绢 或布 代役 5 两税法 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 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 其中 募役法 和 方田均税法 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7 明后期实行 1581年 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 把田税 丁税和杂税合一 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 地丁银 1669年 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 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叫做 更名田 1722年 康熙固定丁税 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 摊丁入亩 的办法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 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 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 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 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以 庸 为标志 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 发展原因 2 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3 衰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一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 生产工具与技术 1 夏 商西周时主要是木石骨蚌 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2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时代到来和牛耕技术使用 推广 中原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使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深耕细作 积粪肥田 后来传播到南方 4 唐朝时 江东地区发明了曲辕犁 并创制了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 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2 农作物推广 1 商周时 五谷 已种植 2 两汉 西汉使者将西域的葡萄 石榴 苜蓿 胡豆 胡麻 胡瓜 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 3 明朝 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从国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 作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3 兴修水利 1 夏商西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 春秋 楚国芍陂 战国 秦国的都江堰 郑国渠 魏国的西门豹渠 3 秦朝 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 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的吴国 沟通苏州和扬州的水道 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灵渠是秦始皇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兴修 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4 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凡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 隋朝 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 6 北宋 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法推行 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7 元 开凿会通河 山东东平到临清 通惠河 通州到大都 连接原有运河 即京杭大运河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4 对外贸易 汉代 中国的丝帛锦绣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唐朝 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管理对外贸易 与日本 朝鲜 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各国 中亚 西亚 欧非各地都有贸易往来 3 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 清朝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禁止海外贸易 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5 商业 商朝 重视商业 商民善于经商 商人 源于此 战国 商业发达 北方的马匹 南方的象牙 东方的鱼盐 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市场 齐国临淄 赵国邯郸 楚国郢等名都大邑是繁华的商业中心 三国 蜀国的蜀锦行销魏 吴 北魏以后 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南方经济相对活跃 隋唐 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陆上有私家店肆 水上以运河 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 隋仍用五铢钱 唐 开元通宝 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市 设官员管理物价 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唐后期 出现了夜市 农村有草市 经商的人很多 户商遍布各大都会 5 明清 国内市场扩大 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大城市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出现 清实行闭关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6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的出现前提条件 在农业 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 15世纪末 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 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 表现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主要特征 微弱 稀疏 出现在个别地区 个别部门 发展水平低 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缓慢发展的原因a 国内市场 农民贫困 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 资金 地主 商人剥削所得钱财 多购置田产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 设置关卡征收重税 限制工场规模d 国外市场 闭关锁国 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总之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根本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过程秦汉时期 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 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 为经济重心转移创造了条件 唐朝安史之乱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 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 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 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 也是工商业中心 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1 南方自然条件好 2 北方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3 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 农业劳动力增加 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4 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重视生产的发展 5 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 南宋 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 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外来的先进生产工具 生产经验 能推动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重视 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5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土辽阔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特点不同 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有 关中地区 中原地区 江淮地区 岭南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成都平原地区以及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区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关中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隋唐以前一直是我国经济的中心地区 具体表现有 经济开发早 从商周时期 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就达到较高水平 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 主要有战国时的郑国渠 隋时的广通渠等 形成以长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经济中心 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唐以前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生产工具改进 如春秋战国时期用桔槔灌溉农田 以后这一地区成为我国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地区 兴修水利 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手工业中心 如魏晋时期洛阳的丝织业 长安洛阳的造纸业 相州的冶炼业等 商业方面 战国时期中国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物品 洛阳等一直是商业中心 交通方面 隋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沟通南北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江淮地区是中原向江南经济区的过度区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芍陂的修建表明这一地区经济开发较早 隋唐时期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制作 肖文轩 岭南地区的发展 秦始皇时期曾迁徙人口到五岭进行开发 但主要同对外交往紧密联系 西汉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起点就是广东沿海港口 东晋南朝时 随着江南的开发 岭南地区被波及 逐渐开发 到唐朝时 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会 清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