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小儿垂钓.doc_第1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小儿垂钓.doc_第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小儿垂钓.doc_第3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小儿垂钓.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下小儿垂钓教学设计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 庄恒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均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做的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和阅读能力,而课本里所选的古诗往往文质兼美,浅显易懂,学生一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本首古诗的内容也较为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以及孩子生活的经历,理解起来不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3.掌握用“读品悟写” 的学诗方法。4. 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遥”“招”等字词感受诗人炼字之妙,并从中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钓过鱼,或见过钓鱼,简单交流拉近彼此距离)问题1:同学们,喜欢吃鱼吗?你们钓过鱼吗?问题2:在什么地方钓鱼?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问题3: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问题4:钓鱼和吃鱼哪个更快乐呢?一、导入揭题:1.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了一个真理 “吃鱼没有捕鱼乐”。 瞧,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认识的正在认真学习钓鱼的小男孩。(课件出示:小儿垂钓图片)2. 这幅生动的画面曾经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写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小儿垂钓。 3.指导写课题。(板书课题:小儿垂钓)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稍微长一点,最后一横短一些,字应站稳了。“钓”里面是一点,可不能写成鱼钩的“钩”。齐读课题。4.“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生)小孩子钓鱼。从题目中知道了,这首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生:一个小孩钓鱼的故事】二、通读过渡: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板书:读)(课件出示:整首古诗)1.自读要求: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朗朗上口为止。【根据学生自读情况,相机解决生字等障碍点】生字:“稚、侧、纶、莓” (“稚”是翘舌,“纶”是边音)2.师生合作读:(重点指导读出4/3的节奏来)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所以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来。师读前四字,生读后三字。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对比强调古诗讲究押韵,韵脚的字读时要加长)连起来读,师读题目作者,生读整首诗。(配乐读)三、品读过渡:同学们刚才读的很有味道,一个个俨然已经成为了小诗人。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逐字逐句的品一下这首诗。(板书:品)根据老师给你的词语解释,看看能搞懂诗句的意思吗?1.理解1、2句诗意。(课件出示: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纶:钓鱼用的丝线;垂纶:这里指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莓苔:泛指野草、草丛;映:掩映、遮掩)(1)先看第1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2)下面我们再看第2句“侧坐莓苔草映身”。“侧坐莓苔”意思是?(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怎样的野草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茂盛的)现在请大家合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2.理解3、4句诗意。同学们,用刚才的先品字词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归纳整句诗的意思是不是很简单?下面的两句诗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好吗?(课件出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的;招手:招手示意;怕得:担心、恐怕;应:应答)生回答:有个过路的人向他问路时,小孩子远远的就朝那个人招手示意,担心吓跑了自己的鱼儿不敢应答。四、悟读过渡:大家看,我们用品字词的方法归纳诗句的意思,是不是很容易?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特点就是语言的高度凝炼。像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我们在搞懂意思以后还要去“悟”(板书:悟),体会诗人想表达什么?下面让我们再读这首诗,思考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件出示)1.学生再次齐读古诗,感悟文字后面隐藏的人物形象。(1)小孩子为了学钓鱼,头发都没来得及梳理,乱蓬蓬的就去了,小孩子的心态。(2)虽然刚学钓鱼,可是经验很老到,挑了一个很僻静的地方,还借着和他差不多高的野草隐蔽好自己,为的是不让鱼看到自己。从孩子的打扮及动作,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2.小孩子认真老到的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开始钓鱼了,眼见一条大鱼游了过来,鱼儿要上钩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交流作答。 (2)偏偏这时来了一个问路人,这就是诗歌后面两句的内容。(3)有人问路,为什么小孩只做动作?(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4)哦,所以他只得不应人了!有人问路都来不及不回答了,小孩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好不好?3师生合作表演。(1)你们是认真垂钓的小儿,我是问路人。我该站在哪里呢?诗句里哪个字提醒了我们?(遥)(2)“遥”字是什么意思呢?(远远的),那么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你们远远的。(3)孩子们,你们准备好开始认真垂钓了。(纠正学生应该“侧坐”)(4)(自言自语)这到清江浦实验小学该走哪条路呢(用手张望)奇怪!有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干嘛呀?哦,在钓鱼。我来问问他:“小朋友,请问到清江浦实验小学怎么走?”(大声喊道)(5)怎么都没有回答我呢?我得下去问问看。(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教学预设:师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你对我做什么手势?什么意思? A.生(做摆手的动作:摆摆手) 理由: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B.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甩甩手) 理由: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C.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招招手)理由: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D.生:(先做摆手再招手的动作:先摆摆手再招招手)理由:叫问路人不要喊了,再走近来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6)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了。(7)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从篆书形体看就知道左边提手就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右边的召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8)小结:这下我们明白了,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问路人的问题(摆摆手动作),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招招手动作),叫问路人走近些再回答。这孩子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中还不忘帮助人,真可爱!这样的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这小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板书:乐于助人) 3.体会“怕”(1)当我冲你们大喊的时候,你们心理的感受就应该是诗中的哪个字生:怕(2)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3)从一个“怕”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钓鱼时是多么的专心呀!用个成语夸夸他。(板书:专心致志)五、写一写小儿,专心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诗人看着情不自禁地笑了。现在,你就是那个小儿,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板书:写)老师给你一段开头:开头: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随意地坐在小河边长着青苔的小石块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这时(1)生练写。(2)指名读写作片段,或用西沃软件拍照上传到大屏幕共赏。六、拓展赏趣 过渡: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不少诗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师生合作欣赏朗读童趣诗) 出示:村晚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 师领读。七、小结和作业 1.小结: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