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doc_第1页
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doc_第2页
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doc_第3页
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doc_第4页
部编版(2016)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选择题1. 西夏政权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 契丹族B. 匈奴族C. 党项族D. 女真族2.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两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 辽宋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3. 在我国家喻户晓“杨家将的故事”反映的是()A. 北宋与辽的关系B.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C. 北宋与金的关系D. 南宋与金的关系4. 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5. 下列关于元昊治国措施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创制西夏文字B. 发展农牧经济,鼓励垦荒C. 仿唐宋制度设置行政机构D. 开发东北地区,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6. 人物是历史舞台上鲜活的元素。下列人物与澶渊之盟关系最密切的有() 宋高宗宋真宗岳飞寇准A. B. C. D. 7. 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风的影响。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选项中的()A. 礼乐文明的建立B. 科举制度的沿革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农牧文化的交融8. 文物西夏铜牛(见下图),最能说明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B.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C. 民族政权并立对峙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9. 下列有关辽、宋和西夏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A. 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B. 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西夏向宋称臣C. 遭渊之盟时,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太祖D. 宋朝在和辽、西夏战争结束后,给这两个国家送了“岁币”10. 某研究生正在研究有关“澶渊之盟”的史实,下列文献中,可供其参考的是()A. B. C. D. 11. 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A. 双方都爱好和平B. 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C. 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 双方势力均衡12.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 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读图说史题13. 看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A和C所代表的政权名称。(2)请简述此图反映的时代特征。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4. 对宋朝和约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材料一签订时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材料解析题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 请回答: 综合探究题(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16.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1)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两例。【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2)请举出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3)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深入探究】(4)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答案和解析【答案】1. C2. D3. A 4. B5. D6. C7. D8. B9. C10. C11. D12. B13. (1)A是北宋或宋,C是西夏。 (2)政权并立。14. (1)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2)宋真宗。(3)元昊。(4)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5. (1)由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可知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历史与北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的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 (2)由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可知澶渊之盟的内容是: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澶渊之盟的订立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因此说澶渊之盟的订立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答案为: (1)契丹族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16. (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建立会盟碑。 (2)战:澶州之战(或西夏进攻北宋);和:澶渊之盟(或宋夏和议)。(3)可以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4)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虽然民族间有过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夏政权的建立。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C。2. 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判断此盟约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辽朝撤兵,北宋给辽岁币,以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和平的局面。D项是宋金议和后划定的界线。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略4. 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定都汴京按照地理位置可知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以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5. 本题考查的是西夏的额相关史实。结合教材可知,党项族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地区,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西夏建立。元昊在位期间,创制了西夏文字,积极发展农牧经济,鼓励垦荒,还设太学,译汉文书籍,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仿效唐宋制度设置行政机构,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因此ABC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6.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后来,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局面。所以符合题意,故选C。7.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宋辽之间的文化交融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和和材料可知,辽代契丹族公主墓采用汉族的营造法式,浮雕风格深受宋朝画界影响,可以看出宋朝对辽国的文化影响。北宋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辽国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两者的交流属于农牧文化的交融。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所以ABC不对,故选D。8. 本题考查的是宋夏时期时代特征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经济发展情况,不属于时代特征;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只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还存在着辽、大理、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融合,B项最能说明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C项是民族政权并立是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之一,但说法不全面,因为宋夏之间也有融合;D项是经济发展情况,不属于时代特征。故选B。9. 本题考查的是辽、北宋和西夏之间关系。辽、北宋和西夏为我国历史上同时并存政权,三者之间时战时和。辽宋澶渊之盟后,辽、宋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宋和西夏战争结束后,西夏向宋称臣,宋朝在和辽、西夏战争结束后,给这两个国家送了“岁币”。据此可知,ABD均符合史实,但不符题意,排除。澶渊之盟时,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真宗而非宋太祖,符合题意,故选C。10. 略11. 略12.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 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兵,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议,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但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13. (1)本题考查的是北宋和西夏的建立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地图上为A;1038年,党项族首领,统一了党项族各部,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在地图上为C。故A是北宋或宋,C是西夏。 (2)本题考查的是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故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时代特征政权并立。14. (1)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依据关键信息“宋每年向辽纳岁币”,可知反映的事件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与北宋之间发生了澶州之战,由于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使宋军士气大振,最后,宋军打退辽军,双方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第二问,依据“西夏向宋称臣”,可知反映的是宋夏和议。结合教材可知,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重大。后来,宋夏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签订时宋的最高统治者。结合教材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双方议和,订立了澶渊之盟。因此宋的最高统治者是:宋真宗。(3)本题考查的是西夏统治者。材料二反映的是宋夏议和,结合教材可知,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建立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因此“西夏”的国主是:元昊。(4)本题考查的是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多次进行战争;西夏建立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重大,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15. (1)本题考查的是辽政权建立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内容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澶渊之盟的知识点 本题以澶渊之盟的史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澶渊之盟和辽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16. (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教材可知,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十分友好,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7世纪;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个民族。后来唐蕃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教材可知,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西夏建立后,西夏与北宋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1127年,金灭亡了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军多次南下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打败进军,收复许多失地。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议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3)本题考查的是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的意义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教材可知,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和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