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zip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4页)
编号:5416477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3-05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5
积分
- 关 键 词:
-
2015
2016
学年
福建省
福州市
八县一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试题
- 资源描述:
-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zip,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内容简介:
-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第i卷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1、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2.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3.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4.下图是高二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一性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二价值: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5.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李贽(15271602),回族人,出生在一个市民家族b李贽是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c“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d李贽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6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点直接相关的是:a孟子、荀子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d顾炎武、王夫之7.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1400年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 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9.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贷币、度量衡。统一的文字是下图中的: a b c d10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a b c d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1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15.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观念淡化16.下列这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强科技实力 b谋政治变革 c求经济发展 d向西方学习17.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谈到:“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a天下郡国利病书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18. “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19.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材料表明胡适: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大兔子: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c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由此开始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思想,最终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21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朝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22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材料中的“本源”问题,近代先进中国人:a倡导中体西用 b主张君主立宪 c宣传民主科学 d实行三民主义23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造社会。他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人最有可能是: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蔡元培24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宣传新三民主义 d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5.以下资料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习主题的有:孙中山传 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传 江泽民传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先秦“儒法之争”在“如何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7分) 材料二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3分) (3)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列举在“中国精神”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政治力量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2分) 27.(14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1)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重要思想。(2分)概述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作用?(2分)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4分)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讲话名称发表日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月邓小平文选(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2分)28(18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具体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 钱乘旦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是突破原有农业大生产力形态转向工业大生产形态引起的社会巨变。这种大转变有二种类型: 在世界历史上,这种大转变的最早启动,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内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创新性巨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过程。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各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称为外源性现代化,这是一种传导性巨变,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急剧变革过程,后进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研究现代化历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史观?(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4分) (二)论证观点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3) 概括归纳材料三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3) 阐释事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4)试从上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6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福州市八县(市)一中期中考试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 答题卡命题学校:连江一中 命题教师:倪杰孔 审核老师:郑思怡试卷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90分钟1-25题26题27题28题总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8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先秦“儒法之争”在“如何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7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3分) (3)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列举在“中国精神”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政治力量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2分) 27.(14分)(1)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重要思想。(2分)概述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作用?(2分)(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4分)(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2分)28(18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研究现代化历程中,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史观?(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属于哪一种模式?并说明理由。(4分) (3)概括归纳材料三的观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6分) (4)试从上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6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daccbcddbdcb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425答案cbdcccddccdb二、非选择题(3小题,26题18分,27题14分,28题18分)26. (1)分歧:“治国上”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4分) 变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3分) (2)含义:爱国主义;(2分)改革创新。(2分)说明:政治基础: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转型;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任答1点1分)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任答1点1分)文化基础:以儒道法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1分)(3)转换: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2分)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任意两点2分) 27.(1)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化)。(2分)思想体系:三民主义。(2分)影响: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任意两点4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