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2016-2017学年[首发]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zip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3页)
编号:5417741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3-05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5
积分
- 关 键 词:
-
首发
2016
2017
学年
河北省
鸡泽县
第一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 资源描述:
-
2016-2017学年[首发]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zip,首发,2016,2017,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 内容简介: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第i卷(总分60分)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 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 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 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 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 统一性与集权性 b. 分散性与松散性 c. 统一性与制衡性 d. 独立性与落后性 4.礼记大传中有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观念与哪一组史料叙述的制度有关 () a.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b.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c. 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来源: d.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5.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来源: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6.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7.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专制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9.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而北齐律中首创“十大罪”条文,隋唐法律又将这“十大罪”定为“十恶”。“十恶”中诸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上述规定从法律上() a. 明确了政权的合法性 b. 确保了皇权的神圣性 c. 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性 d. 说明皇帝制度的虚弱 10.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b. 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 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 d. 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11.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 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12.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 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 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13.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14.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 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 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 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15.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 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 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来源:学+科+网z+x+x+k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7.中国叫外交部、民政部等,而日本的中央部委大多叫防卫省、财务省等,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中央官制名称受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影响比较深刻(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8.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 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19. 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做了一个概括,下列各项表述中对应准确的是() a. 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伏地跪拜 b. 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c. 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d. 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20.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根本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21.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2.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托古改制”与“扶清灭洋”方案的上演反映出 () a. 封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b. 洋人成为民族的主要敌人 c. 两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 d. 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 2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4.甲午战争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我们必须要有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赫德意在说明() a. 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是必然的 b. 日本缺乏正义和诚信 c. 国家关系中实力比正义更重要 d. 战争的结局与正义无关 2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近代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刺激在于() a. 打开了中国商品市场 b. 粉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 c. 开通了沿海沿江的十几个通商口岸 d. 激起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6.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a. 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 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 c. 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7. 1938年2月,蒋介石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中说:“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战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此抗战观点() a. 导致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 b. 有利于正确抗战策略的形成 c.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d. 吸收了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 28.下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多万人不到10.9万人 a. 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 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 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29. 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a. 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 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 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30.“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a. 遵义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洛川会议 d. 政治协商会议 第ii卷(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联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来源:学|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6分)(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分)(3)通过19世纪末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及学生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周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与禅让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信息公、侯、伯、子、男各有分封,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只是奴隶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一部分,c项错误;“五等爵”制度反映了诸侯在血缘上的关系,d项错误。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出西周政治制度的分散性和松散性,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制衡性、落后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项排除。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材料内容“尊祖”“敬宗”“收族”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特点,a项中从天子到士的不同等级也体现了宗法制,正确;b项是说孔子遵从周礼,属于礼乐制度,排除;c项是商鞅变法的信息,排除;d项是分封制,排除。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律。材料的意思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之间,如果有盗窃行为的话,不按盗窃论处。而发生在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和继子之间,则要按盗窃罪论处。这说明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处罚的标准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继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财产所有权问题,b、d项排除。 【易错点拨】本题主要是区别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与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继子之间,在等级即尊卑上的差别,即可得出正确选项。6.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是指政治统治形态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国家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和体系化,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大秦帝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依然是人治,并不属于民主政治,b、d两项均不正确。7.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史实即历史事实”可知,a、d两项属于史实,故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中“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b项属于史论,故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中“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可知,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8.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项正确。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项错误。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错误。9.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其目的在于体现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性;“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反映了历朝均将反对皇权作为大罪进行处理。由此可知,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文明的延续性”无关,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错误。10.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只有在隋唐以后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由于重视教育才采取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a错误;b说法不全面,c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官员的选拔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选官权收归中央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1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表明,东汉察举制选拔官员存在弊端,容易使某些家族垄断官职,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已成为正统学说,这与题干中“东汉”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表明具有垄断性,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错误。地方分裂势力坐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禅让制度: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世袭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察举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 科举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是隋唐以至明清选官的主要制度。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指的是郡县制。由此可知,“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1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体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成功分割了中央行政权力,a项正确;三省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并不能完全保证皇帝的独尊地位,b项错误;三省体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体制创立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非实现民主政治,d项错误。 【知识拓展】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均强调分权与制衡,但其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维护专制制度;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统治、维护民主政治。1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汉唐时期加强对御史的监督,到金朝设立相关法规,说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作为集权措施之一的监察制度也在不断走向完善,b项正确。a、c项均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1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相关知识。由材料“侍丁”“安济坊”“福田院”等可知,宋代政府重视对老人的赡养,体现了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的思想,d正确;材料只论及了养老方面的政策,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a排除;b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1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唐代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或草拟诏令、审议、执行,作为执行机构的尚书根据具体职责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根据材料“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信息及三省六部制的运作顺序,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隋唐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日本防卫省、财务省等是中央机构,明显受其影响,b正确;秦代还未有省制,a排除;宋代中央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c排除;元朝时地方实行行省制,不属于中央官职,d排除。故选b。18.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及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由材料中“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可以看出这与地方没有直接关系,而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由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到唐朝开始观看、宋代阅读成为惯例,再到清朝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在清朝康熙帝以后起居注不再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不能全面否定其他方面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相权问题,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3)影响: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19.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趋势可知,皇权逐渐加强,直至达到顶峰,大臣的权力则不断被削弱。在四个选项中,d项的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完全符合这一趋势,故正确。2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相关知识。由材料“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正确;a、c、d都不是其根本作用,排除。故选b。21.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及学生对原始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由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广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故a、b两项排除;c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故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d项正确。2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要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a项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b项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托古改制”是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和变法,“扶清灭洋”是扶助清政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两个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c项正确;d项不符合“扶清灭洋”,排除。2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材料中“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2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材料“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可知中国对战争局势的把握处于幻想状态,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a正确;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战争的结局与正义有关系,如二战,d错误。故选a。25.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材料中三次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这三次战争使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王朝“天朝大国”的思想观念受到严重冲击,b正确;打开中国市场和开通商口岸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是列强的主要意图,不是对中国最大的刺激,a、c排除;向西方学习只是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行为,d排除。故选b。2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与国民政府的敌对政策,再结合1937年7月中旬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c正确;a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b、d排除。2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蒋介石的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思想,这推动了持久战抗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a项错误。1937年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c项错误。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与题干中“1938年2月”不符,d项错误。28.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表格显示“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三个时期,日本的兵力分配情况,其中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分别是35个师团、37个师团以及110多万人,远多于其他战场的兵力分配,说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说明日军在各个战场的兵力分布,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的信息,b项错误;东南亚战场和中国战场对日军来说都很重要, c项错误。 【知识拓展】二战期间日本的兵力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兵力主要有四大块:本土(约200万)、关东军(约80万)、关内日军(约120万)、南洋和太平洋日军(约60万)。投入兵力方面,在中国战场的多一些,但最精锐的师团,基本上都在南洋和太平洋战场。例如二战时日本的师团有甲种师团到丁种师团,其中110师团是甲种师团精英中的精英,但这些师团大多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消灭。29.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开展对国共关系的影响。由“20世纪40年代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关系逐步恶化,冷战开始;由“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可知,国民党宣扬英美对抗战胜利的意义;由“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可知,共产党强调苏联对抗战胜利的影响。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均排除。30.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a是在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在1935年底召开的,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8月洛川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材料描述的地道战就是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战法之一,c项正确;d是在1946年1月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来源:31(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3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3分)(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3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制皇权(3分)。(3)适应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需要。(4分)32、解析:第(1)问,注意列举的史实是在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第(2)问,作者观点从材料中归纳出,但显然材料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第(3)问,要说明在灾难中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复兴。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6分)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6分)(3)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8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每题1.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宇宙及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宇宙就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空间b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天体,因此地球上的大气、岩石等都是天体c宇宙就是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总星系d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又是运动的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a恒星和行星b恒星和星云 c彗星和地球 d卫星和星云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据此完成下列3-4小题。3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云雾 b太阳活动 c流星 d太阳辐射4下列说法符合景海鹏、刘旺、刘洋在神舟九号飞船中看到的实际情况的是 ( )a金黄色的天空上没有星星 b白色的天空上点缀着几颗明星c蔚蓝色的天空上满天繁星 d黑色的天空上满天繁星我国古书曾记载:“公元前二十八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英。”据此完成5-6题。5.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a.耀斑 b.黑子 c.紫外线 d.x射线6.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内部下图是一游客在列车上拍摄的西藏太阳能发电的景观图片,图中的箭头表示列车行进方向。读图,完成78题。7该游客在拍摄图片时,火车的行进方向是(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8以下四个城市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水平倾角最大的应该是( )a北京 b邯郸 c上海 d海口9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a光、热资源 b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原动力c生产能源 d生活能源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1012题。10图中太阳大气、的名称分别是()a光球色球日冕 b色球日冕光球c光球日冕色球 d色球光球日冕11日全食时,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a和 b和 c和 d只能看到12太阳黑子和耀斑()a都发生在层b分别发生在层和层c都发生在层d分别发生在层和层读“太阳辐射能力随波长变化图”,完成1314题。13.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a.0.153微米b.0.154微米c.0.23微米d.0.40.76微米14.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a.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b.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c.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 d.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15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心的运动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1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a昼夜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7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广州大于北京 d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18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 b c d19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邯郸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20-21题。20.地球绕日公转位于a点时()a.公转线速度较快b.公转线速度较慢c.北半球进入夏季d.南半球进入冬季21.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段是()a.从d到bb.从a到cc.从b到dd.从c到a科考队员在北极点附近某处一天中不同时刻拍摄了太阳照片。观察下图,完成第22题。22太阳位于a所指位置时,拍摄者看到的太阳方位和他所在地的地方时分别是( )a正北000 b正北1200 c正南000 d正南120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2324题。23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24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读图,完成25题。25当a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a5时 b6时 c17时 d23时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完成2627题。26.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a.b. c. d.27.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a.b. c.d.(2013年揭阳期中)图139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2830题。图13928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20n,30e) b(20s,150e) c(20s,30e) d(20n,150e)29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是()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大于二分之一30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来源:z&xx&k.comc乙地昼长20小时 d甲地夜长12小时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回答3132题。3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半球热带 d南半球热带32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3-34问题。33.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a.b.c.d.34.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a.b.c.d.35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于2010年4月14日再次大爆发,给当地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火山多次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a地壳 b下地幔c岩石圈 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36图1311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此判断该河流位于 () 图1311a.北半球 b.赤道上 c南半球 d.回归线上37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主要原因是()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38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是颗行星来源:c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d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读右图,回答3940题。39.图中与新的一天范围较吻合的是() a.从90w向东至0b.从90e向西至90wc.从180向东至0d.从90e向东至18040.上题中正确选项所示的经度范围,与新一天并不完全吻合,是因为()a.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 b.新的一天不从本初子午线开始c.日界线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 d.晨昏线经过两极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1(14分)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d f ;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填名称),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 (填名称)。(4分)(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填名称)轨道和 (填名称)轨道之间。(2分)(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 向 。(2分)(4)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期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3分)(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 。(1分) (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 。(2分)2.(12分)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城市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地理纬度(北纬)南京2 182.43004上海1 986.13109重庆1 211.33040杭州1 902.13020宁波2 019.72954拉萨3 005.12943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120千卡/平方厘米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4分)(2)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4分)(3)说出表中所列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试分析原因。 (4分)3(14分)图甲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图乙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来源:学科网zxxk(1)当地球运行到位置时,邯郸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4分)(2)当地球位于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处于图乙中的_阶段(从a、b、c、d中选择填空)。(2分)(3)当地球运行到位置这一天,北极圈的昼长比赤道_(多或少几)小时。(4分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