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三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选修三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选修三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选修三 3.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德国入侵苏联1.背景(1)蓄谋已久: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2)德国优势: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3)苏联不足:战争爆发前苏联存在严重的问题与失误,准备不充分。2战况(1)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2)苏军失利:苏军损失惨重,德军在北路包围了列宁格勒,中路攻占斯摩棱斯克,南路攻占基辅。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之所以失利,一是因为德军夺取了欧洲巨大的经济和战略资源,拥有精良的装备和“闪电战”的经验,准备充分;二是因为苏联对德国侵苏的时间估计错误,备战迟缓,战略部署失当。清单二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原因(1)德国在欧洲侵略的得手刺激了日本的野心。(2)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3)美、英、荷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使美日矛盾激化。(4)1941年,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战争。2战况(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2)同时,日军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清单三战胜法西斯的根本保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2过程(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同时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3)苏德战争爆发后步伐加快。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3意义(1)性质: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作用: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本利益使他们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胜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联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联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探究点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史料探究材料一1940年6月,日本当局叫嚷:“不要误了班车。”4月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1)材料一中,日本当局为什么叫嚷“不要误了班车”?为此而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答案原因:日本要乘德国闪击西欧国家成功之际,侵占东南亚。基本方针: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向南洋扩张。重点:先结束中国战事。材料二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孤立地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材料三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声称“不辞对英美一战”。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由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日本已不可能先结束中日战争再南进,不得不背上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冒险进攻东南亚,对美英开战。结论形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1)思想根源: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极强烈的“危机感”,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的强大。(2)矛盾激化: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激化。(3)经济根源: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而“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4)外部动因: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探究点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史料探究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由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之港口者,均非法。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质上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不向交战国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中立”政策。反法西斯国家得不到应有的支援,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材料二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2)材料二反映出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向英国等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和物资。法西斯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的威胁,美国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修改“中立”法案,通过租借法,并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论形成全面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原因(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这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基础。(2)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经过(1)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2)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联合。(3)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反法西斯开始联合起来。(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