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oc_第1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oc_第2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oc_第3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oc_第4页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工艺美术教研室 于晓燕在世界文学名著百部中,我挑选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心甘情愿的在麦田里做他人的守望者,这个疑问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心,首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在一片广阔的金黄色麦田里,伫立着一个稻草人,它身披一件不知是哪个孩子的旧衣服,耷拉的脑袋上罩着一个打着补丁的帽子,时而有只麻雀飞过他的头顶,或许在这片麦田的旁边还有一个隔绝尘世的小村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可是当我真正翻开书,一页一页的读过去,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文字中既没有金灿灿的麦浪,也没有寂静的村庄,有的只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和他眼中那个虚伪做作的成人世界,也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和这样一个虚伪的现实社会,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 1914)的无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52),一部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J. D. Salinger)(1919/1/12010/1/27)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讲着“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一九一九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一九三六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作者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是反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美国有的当代史家把美国的五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有些青年人以消极的方式(主要通过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史家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本书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人物如本书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实际上也是垮掉分子的代表,但垮得还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种理想当然幼稚可笑,但说明作者有点像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提出来的那样,尚有“救救孩子”的想法。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他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有着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个性。这与我身边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做的。看完整本书,让我不禁的想起了颇受争议的“80后”和“90后”的我们,这两代人同样的处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跟着快速丰富起来的时代,精神生活有没有协调的发展在此暂且不论,看看身边部分人沉迷于网络还有社会中热议的“富二代”等等问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为我们敲起了警钟这本书中其中谢幕时的一番话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的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得守望者。”这番话我们仔细揣摩了一下,会得到一些启示。第一、 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孩子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了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精神家园麦田,或者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有很多的规定。这样孩子们兴趣达不到极限,也不会有自由精神,更不会有创新精神,甚至会觉得恐喝。第二、 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支点,崛起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守望者并不是一名游戏的旁观者,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中的关键点悬崖,守候于此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不正是我们所谓的抓住契机吗?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麦田守望者”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每个人心中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愿望,或许是你对现实的生活有着种种的不满,亦或是遭遇的挫折让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又或者所谓的“机遇”没能给你实现价值的机会,总之,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每当这时,我们也都会在脑中幻想,想着在那么一个遥远的地方,一切都如理想般美好,没有让我们烦心的人和事,没有让我们厌恶的不公平,甚至没有许多需要我们操心的学习和工作,远离尘世,远离芳华,只有我们自己,做着想做的事,念着想念的人,实现着简单而又充实的人生价值,既不虚度,又无烦忧,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常常在梦里这样构建着,像霍尔顿对着妹妹菲比念着的一般。可那毕竟是梦,当我们醒来,一切如旧,生活还是周而复始的继续,丝毫没有改变。 这时的我们,也许需要的是一种改变,一种对于自己向往生活的构建,一种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努力,我们更应该相信,纯净而美丽的“麦田”不是只有梦里才有,眼前没有“麦田”是因为我们从没撒下希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